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周志丹 《水运工程》2013,(12):85-88
防城港钢铁项目陆域形成采用大面积填海造地,大面积填海后会对防城湾的纳潮量及海洋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通过对填海面积、纳潮量等方面的比较和分析提出陆域坡顶线的优化设计方案,总结在类似湾口位置和自然条件下陆域坡顶 线设计所需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海南洋浦港因扩建需要,规划了2种填海及港口布置方案,其中方案1仅填南浅滩的船厂部分,而方案2在1的基础上又将填海向南、向西填出更大的陆域面积且西部小产礁也将形成填海陆域.文章采用COHEREN-SED模型进行洋浦湾的潮流三维运动模拟.对比分析洋浦港区2个填海陆域规划岸线方案实施后的潮流场计算预测结果,得出方案2为合理方案这一结论.通过与位于本海域的6个潮流站和2个潮位站的对比验证,显示COHEREN-SED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吻合,因此该模型能够用于该海域的潮流场模拟计算.  相似文献   

3.
珠澳口岸人工岛填海工程为国内规模较大的外海筑岛工程。工程初步设计以工可设计成果为依据,围绕总平面、岸壁结构、陆域形成及软基处理、景观设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可供建设类似外海大规模填海造陆工程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国投湄洲湾石门澳陆域填海一期工程(C标段)原设计方案无法满足快速形成围区、具备吹填条件的问题,研究可行的替代方案。通过分析取土区土质,发现泥砂分层明显,决定采用绞吸挖泥船直接吹砂分层修筑围区子堰、路网的优化方案,满足工程要求,节约了工程成本,缩短工期,发挥绞吸挖泥船的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5.
汊道交汇海域港口工程位置特殊,受两股涨潮流汇合与落潮流分流交汇、周边工程及工程自身填海等影响,工程区水域水流复杂,港口平面布置存在其特殊性。分析汊道交汇海域港口平面布置的主要影响因素,对码头前沿线走向、工程陆域填海进行多方案比选论证,并通过工程潮流整体数学模型试验及泥沙回淤分析研究验证方案的合理性,最终提出与汊道交汇海域建港条件相适应的港口平面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6.
姚智强  王超 《中国港口》2007,(12):50-51
<正>上海港洋山港区位于杭州湾长江口外的崎岖列岛,西北距上海南汇芦潮港约30km。由于在外海开山填海、吹填后形成陆域,陆域造价较高,限制了整个港区的面积。加上日渐拥挤的东海大桥限制了堆场箱量的快速转移,这都对洋山港区集  相似文献   

7.
双鱼岛工程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晖  柯学 《水运工程》2013,(10):1-6
重点介绍双鱼岛的前期填海造陆设计如何考虑与后期上盖规划之间的衔接,并根据工程所在位置地质相对比较 复杂、淤泥层厚度较大的特点,对人工岛平面布置、护岸结构方案、陆域填筑、地基处理、特殊功能建筑等主要关键技术 作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8.
针对广西马江作业区陆域纵深大、地形起伏大的问题,对陆域形成进行三级平台与二级平台的方案研究,采用BIM三维挖填模型选择了弃方最少的三级平台方案;结合工程建设方式、建设投资、运营经济性、施工可行性综合比较分析结果,最终选择了弃方稍多,但投资省、工期短的二级平台方案。结果表明,对于阶梯式布置的陆域,陆域高程、道路纵坡应结合进港道路、码头平台、陆域纵深等综合确定;对于山区丘陵地带河港项目,陆域形成很难做到完全的土石方挖填平衡,弃渣场或者料场的选择往往成为陆域形成方案选择的制约因素,陆域形成方案应尽可能高地减少挖、填土石方量。  相似文献   

9.
针对外海孤岛、海域软基及陆域形成多项分项工程条件,以工程土石方总体平衡为原则,进行了上海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陆域形成工程总体设计。设计的海堤结构、陆域形成及地基处理方案既满足LNG接收站较高场地使用要求,且等级高又较经济。可为类似陆域形成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国内外沿海城市大规模的填海造陆的形势下,绞吸式挖泥船在疏浚回填陆域形成工程施工中发挥着中坚作用。结合达曼纳西姆疏浚回填工程,对绞吸式挖泥船在长排距下挖吹密实砂土和稍强岩石工程中的施工管理进行分析和探讨,为此工况条件下施工积累经验和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浙江沿海地区普遍采用水力充填砂袋作为施工围堤,本文以嵊泗县马关海岛风情小镇项目陆域形成(回填海)工程为例,简要介绍吹填砂及充砂灌袋工艺,根据本工程实际施工情况,总结出这两道工序交叉施工需注意的问题,对加快施工进度和减轻现场组织协调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关于填海造地换领土地使用证的政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虎  贾晓薇 《中国水运》2006,6(11):167-169
随着全国港口建设飞速发展,对港口用地的管理也变得更加重要。不同省、市政府部门对填海形成陆域后,在换发土地证时,是否需要再次缴纳土地出让金意见并不统一。通过比较各地对填海造地时缴纳海域使用金的标准,本文提出港口建设用地和港口建设用海的联系,对办理换发土地使用证相关政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沿海大型煤堆场地基处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浙江舟山煤炭中转码头工程大型煤堆场陆域形成、软土地基处理的设计,通过对不同陆域形成方案、地基处理方法的加固效果、工期及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探讨适合沿海大型煤堆场的地基处理方案,最终提出技术合理、工期适中、投资较省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4.
周玲玲  殷昕  胡殿才  陈喆 《水运工程》2012,(12):139-143
结合某工程地质条件和地基处理要求,对软弱淤泥地基中陆域形成方案进行了研究.从施工可行性、结构可靠性及经济性等方面对海堤堤基处理、陆域回填和地基处理进行了多个方案的分析比较,推荐了最适合的处理方案,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连云港港区陆域形成方案的探讨和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磊 《水运工程》1998,(2):24-27
结合连云港危险品库区陆域形成,对使用吹填真空预压法,天然地基塑料板排水分层抛填石压载固结法、清淤法形成陆域进行了分析比较,推荐采用真空预压法最为经济;而对陆域形成中所需的围堰也提了三个方案,经比较推荐采用爆破挤淤抛石围堰较可行。  相似文献   

16.
殷缶  梅深 《水道港口》2009,(2):88-88
本刊从天津港获悉,2009年以来,天津市按照新修编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确定了“双城、双港”总体战略,其中“双港”就是以现有天津港作为北港区,在大港区新建一座综合性港口作为南港区。这一规划将为大港区内重化工业开辟海上通道,使滨海新区形成以南北两大主力港区为核心的一港多区港口布局。南港工业区总规划填海造陆220km^2,目前21km^2围挡工程已全面启动,吹填造陆工程和陆域10km^2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紧张推进,到2010年可填海造陆40km^2。  相似文献   

17.
刘速  顾宽海  孙龙 《港工技术》2023,(1):105-110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海洋的生态保护,可海洋生态常受到围填海工程用海面积、施工工艺等影响。本文以某机场围填海预留水道工程为例,通过对环境条件、施工条件、环保要求、使用条件等多方面分析,以及对周边环境水体交换的数值模拟,指出原技术方案的不足,并提出在满足工程陆域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将水道增加18.75%宽度和水道护岸施工方案由“先填后挖”的封闭式施工工艺改为开放式施工工艺。结果表明:生态优先的条件下,优化后的水道技术方案不仅有效保障了湾内水体交换及污染物扩散,而且进一步降低了工程实施对潮间带生物、游泳动物等周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更优,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随着沿海地区对土地需求量的日益增长,围海造陆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中。而围堰形成作为整个围海造陆工程的基础环节,直接影响到后续陆域形成和软基处理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介绍我国围海造陆的发展现状以及围堰填筑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技术,并结合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填海工程等项目,重点探讨抛石围堰、砂袋围堰、复合型砂袋围堰、插入式钢结构围堰以及水上施工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施工技术,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于大型围填海工程,陆域边界海堤的闭气结构是确保堤身渗透稳定、隔绝内外水系从而满足较高环保要求的重要设计内容。而通过抓取滩涂泥再分层回填的传统闭气土方案,存在施工效率低、回填泥强度差、闭气土区域土地难以利用等特点,往往成为制约工程进度的关键问题。结合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围填海工程南堤闭气土结构的设计、施工,通过首次将固化土技术运用于海堤闭气结构中,实现了大规模闭气土方的快速回填、快速硬化。同时结合工程实践,总结固化土作为闭气土时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大面积围海造陆围堰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沿海地区对土地需求量的日益增长,围海造陆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中.而围堰形成作为整个围海造陆工程的基础环节,直接影响到后续陆域形成和软基处理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介绍我国围海造陆的发展现状以及围堰填筑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技术,并结合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填海工程等项目,重点探讨抛石围堰、砂袋围堰、复合型砂袋围堰、插入式钢结构围堰以及水上施工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施工技术,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