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黄骅港整治工程前,航道内大风回淤后有大段的强淤难挖段。首先分析了黄骅港整治工程前航道内回淤土难挖段的特点,又以大量实测为依据,分析了黄骅港整治工程后航道内回淤土的各项特性、指标的变化,阐述了黄骅港整治工程对航道回淤土可挖性的影响,分析原因认为:黄骅港整治工程掩护了原有强淤难挖段,改善了被掩护段的颗粒组成,提高了回淤土可挖性,航道淤积重心外移,使疏浚力量重分配,提高了疏浚效率,增加了航道水深。  相似文献   

2.
黄骅港航道受大风骤淤影响严重,目前的主要解决措施是在风后进行应急疏浚,但仍面临难题:常规的风后测图和数值模拟均需要较长的时间,无法立即得知航道骤淤情况,因此风后的应急疏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文章根据黄骅港航道多年回淤研究成果,实现大风骤淤的准同步预报,结合风前航道水深测图,推算风后航道沿程维护方量,对黄骅港航道风后应急疏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骅港海域表层泥沙特性及其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根据黄骅港所在海域的海岸演变规律,描述黄骅海岸总的泥沙运动趋势;根据现场测量结果给出黄骅港附近海域海床表层泥沙颗粒的分布规律,从港口回淤角度指出黄骅海岸应属粉沙淤泥质海岸;根据不同气象条件下黄骅港海域现场悬沙含沙量和悬沙粒度分布的测量结果,分析黄骅港海域表层泥沙的运动特性,并指出航道的可能回淤模式和疏浚对策。  相似文献   

4.
对黄骅港海区的水动力泥沙环境等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基于黄骅港航道十多年的现场观测资料和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对外航道泥沙运移形态、回淤机理和回淤泥沙来源等问题进行论述和探讨。提出了黄骅港航道回淤的3种泥沙来源,即近岸浅滩中转泥沙、航道两侧滩面泥沙、疏浚废弃泥沙,并分析了在回淤中所占的比例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5.
应用中子活化示踪砂技术对黄骅港疏浚抛泥区的泥沙运动规律进行了勘测和研究,给出了泥水扩散的方向,不同方向的扩散量及泥沙团重心的运移方向,对抛泥区的疏浚泥沙回淤进行了简要评估,为黄骅港疏浚抛泥区的优化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黄骅港航道维护常年受大风淤积困扰,由于风后淤积情况不明,难以快速有效地开展应急维护疏浚工作。基于黄骅港航道骤淤与大风过程之间的强相关性,提出预测黄骅港航道大风淤积分布及淤积量的快速预测方法,采用大量实测数据结合数值模拟构建拟合数据集,从而建立大风淤积快速预报模型及预报系统。以两次实测大风过程及其淤积数据为例,对提出的预测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预测结果精度较高,可为黄骅港航道风后应急疏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黄骅港疏浚施工对航道回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粉沙质海岸泥沙运动特点和黄骅港航道施工期回淤特点,分析了黄骅港航道施工期挖泥量、抛泥量、逸泥量、地形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回淤量与抛泥量、地形变化量的关系式。利用黄骅港现场实测资料,率定了公式系数,分析了黄骅港航道的施工回淤量、正常回淤量与各影响因素,得到了施工期回淤量受抛泥影响的系数,并发现黄骅港正常回淤量与风能有较好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滨州港区水深、水文泥沙等现场观测资料,分析港区水动力变化规律和工程海域海床冲淤态势,论述外航道骤淤及可挖性。结果显示:大风淤积将成为滨州港建港后的重点和难点;在航道尺度和走向与黄骅港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滨州港建成后外航道淤积严重程度将超过黄骅港;滨州港外航道挖泥具有一定难度,且恶劣天气情况出现后,-6 m等深线外一定范围出现"铁板砂"现象的可能性极大。根据预判,滨州港回淤物粒径粗于黄骅港,且黏土含量小于黄骅港,可预计外航道的开挖(或清淤)难度较黄骅港大。  相似文献   

9.
文章总结了黄骅港航道淤积特点和防沙减淤整治经验,分析了粉沙质海岸上各港区扩建航道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根据黄骅港的发展历程,目前黄骅港建设的起步阶段已经完成,粉沙质海岸建港优势逐渐体现。黄骅港航道整治成功不仅保证黄骅港健康发展,也为其他粉沙质海岸建港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黄骅港外航道泥沙问题的治理及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 《水道港口》2009,30(4):233-240
黄骅港航道泥沙骤淤问题是港口发展的主要障碍,在现场观测资料、动力条件、泥沙环境和淤积成因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黄骅港航道泥沙问题治理的研究方法、整治工程后的淤积情况和实际效果。结合几年来参与黄骅港泥沙研究工作,介绍了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包括关于海岸的性质划分、粉沙质海岸航道骤淤的条件和泥沙运动形式、粉沙质海岸泥沙研究的特点和粉沙质海岸航道泥沙骤淤的治理。  相似文献   

11.
黄骅港外航道骤淤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侯志强  杨华 《水道港口》2004,25(4):213-215,225
通过对黄骅港海域的海岸类型、波浪、潮流、含沙量、泥沙特性及泥沙运移形态等自然特性的研究,分析了黄骅港外航道开挖以来屡次出现强淤和骤淤的原因及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介绍黄骅港目前遇到的航道淤积难题,针对航道淤积问题,通过分析几年来黄骅港航道测量资料,并结合其它港口泥沙回淤问题治理的经验,对黄骅港航道的设计提出看法,对黄骅港航道的管理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粉沙质海岸港口外航道骤淤通常是由风浪造成的,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只有波浪和波浪引起的泥沙运动具有随机性。文章提出了"有效风能"概念,从理论上推导了粉沙质海岸由风况计算骤淤积量的概化模型,应用黄骅港实测资料进行了率定和验证,指出骤淤量与风能存在线性关系,利用率定后的关系公式计算了黄骅港不同大风的淤积量,建立了黄骅港航道淤积量的概率分布曲线,并指出大风骤淤量的概率分布服从P-Ⅲ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4.
黄骅港外航道防砂堤结构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骅港是神华集团煤炭最佳出口港,外航道骤淤问题是制约黄骅港发展的关键。神华集团决心修建外航道防砂堤并已初见成效。文中介绍了防砂堤几种结构型式,比选经过和推荐方案以及推荐方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总结黄骅港海域泥沙运动规律和航道回淤机理的基础上,对黄骅港外航道各种整治工程方案进行评价,论证了已经实施的整治工程方案的合理性。根据实测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整治工程实施后的航道淤积规律和减淤效果,并指出了港口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黄骅港整治工程后沿堤流的发展对评价该工程的合理性及指导下一步整治工作至关重要.依据黄骅港现场实测资料,遥感卫片和二、三维水动力数值模拟等结果,阐述黄骅港外航道延堤工程后沿堤流的发展.结果表明:在北偏西风作用下黄骅港防波堤外侧落潮期出现较大沿堤向外水流,其它条件下沿堤流发展不明显;沿堤流不是造成黄骅港外航道淤积的主要原因,黄骅港整治工程后影响航道回淤的决定性因素仍是波浪.  相似文献   

17.
赵群  韩鸿胜 《水道港口》2007,28(2):77-80
通过卫星遥感图片、现场实测和室内实验,对黄骅港外航道的大风骤淤机理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黄骅港大风骤淤是由于外航道两侧破波带附近滩面泥沙大量悬扬、落淤造成的,沿堤流不是外航道骤淤的主要因素。在波浪作用下,泥沙运动存在明显的三维特征,应重视现场实测工作并尽可能采用三维数值模型,谨慎对待采用遥感卫片和二维数值模型得到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多重嵌套网格的渤海湾风暴潮一波浪一泥沙运动数值模式,模拟了渤海湾2003年10月的一次强寒潮风暴潮.以黄骅港航道整治工程为例,模拟研究了航道整治工程前后的流场和泥沙场.研究发现,寒潮风暴潮期间,风暴潮引起的沿岸流使得黄骅港外航道跨越航道横流明显增强,为输沙提供了动力条件;黄骅港二期外航道在此次风暴中骤淤严重,口门外3-19 km段泥沙回淤在2.0 m以上;采用三期拦沙堤防护工程可以规避近岸破波区高含沙水流,外航道最大淤积区向外移,可以起到明显的防淤减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珠海港一直存在比较严重的回淤问题,尤其是近几年不断进行航道升级,需要每年展开水深维护疏浚工程,来有力确保船舶能够安全通航,疏浚泥沙的含水量较高并且施工期间存在较多干扰因素,所致施工维护成本较高且效率较低。本文通过对珠海港疏浚工程开展过程中,结合港区的泥沙来源及回淤强度分布规律,立足珠海市港区维护疏浚的基本需求,提出新型环保疏浚设备技术运用于港区疏浚工程的主要作用成效。  相似文献   

20.
黄骅港是神华集团煤炭最佳出口港,防波堤、防沙堤是解决黄骅港航道淤积问题的重要措施。近30km长的堤身结构的变化对投资、减淤效果的发挥、施工进度影响都非常大。介绍防波堤、防沙堤各种设计方案和实验研究过程,以及对施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