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施工现场人员不安全行为,构建了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定位技术的地铁施工事故预警系统,重点分析了该系统中的采集层、数据输入层、数据处理层、模型应用层等4大层级结构.该系统以BIM作为底层孪生数据,通过定位技术采集的实时定位数据,在施工人员实时定位、危险区域自动预警识别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集成化管理平台,从而实现了基于BIM技术和定位技术的施工人员安全行为智能化管控.  相似文献   

2.
动车组故障数据呈现体量越来越大,来源日趋广泛,相关信息几何形态增长的特点.为研究动车组安全规律,挖掘海量历史故障的数据价值,基于动车组安全大数据平台,利用多源数据采集、融合处理及大数据机器学习技术,设计了动车组安全规律分析系统架构与功能.目前,该系统已研发完成,并针对CRH380系列动车组进行了安全规律验证.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轨道状态的快速检测技术是保障轨道交通运维安全的重要基础。传统的检测方法主要依赖高精密、高成本的测量设备,这些测量设备测量数据质量高但体量小。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易获取、质量低但体量大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以及 5G 通信与云服务技术,以多车厢加速度、轮轨噪声数据为基础,实现多源数据融合的列车-轨道状态检测技术。实践表明,多源数据融合的列车-轨道状态检测技术是实现轨道设备质量状态智能辨识和预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铁路行业工程建设阶段现场资源调度难、生产情况实时把控难,以及紧急事件应变处置难等问题,提升施工各参与方对铁路工程施工现场情况的掌控分析和紧急情况的应急决策能力。以广州白云站铁路工程项目为实际背景,通过对项目管理各方实际调度需求的梳理分析和施工建设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多源影音数据归纳管理,研究私有云+公用端模式的多层架构体系(MVC)、5G技术、数据融合、BIM+GIS、全IP网络结构等关键技术以及安全传输协议,结合多源影音数据融合与分析算法,研发涵盖“基础数据管理、即时通讯、预警分析、指挥调度以及调度移动端APP”等功能模块的铁路工程多源影音融合指挥调度平台。平台将施工现场的物联设施、监控设备、通讯工具等多源时效数据交互应用,实现高效管理与资源调度、现场即时管控与多方面综合考量、快速分析与应急决策的铁路工程项目调度指挥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平台在白云站建设过程中示范应用,为白云站工程调度效率提升30%,减少25%的安全事故,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施工安全管理要求高,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手段被用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其中,BIM建模和人员定位系统在明挖基坑工程中广泛应用。然而,将基于UWB(超宽带)定位技术的人员二维空间定位数据叠加到三维模型中时,由于维度不同,数据无法实现三维匹配。为解决数据匹配问题,依托北京地铁12号线北岗子站基坑工程,通过将基坑土方模型进行分层建模,并创建人员模型X方向自变量与Z方向因变量的关系式,土方模型随施工进度逐层挖除,人员模型Z坐标与土方模型动态吻合,实现人员定位与BIM模型的三维共建,从而实现定位数据在BIM模型上的融合展示。通过实际工程对三维共建技术进行应用与验证,为其他类似工程三维共建提供实例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运营管理和安全保障需求,结合移动终端检测、超宽带(UWB,Ultra Wide Band)定位技术、智能视频分析及多源数据融合等技术,研究开发了城市轨道交通人员综合监测及运营管理系统;介绍了系统构成及逻辑架构,着重描述现场信息采集设备部署方案、应用功能及关键技术。该系统可实现信息智能采集、人员状态综合监测、人员状态预测预警、车站应急管理等功能,有助于增强车站运营安全保障能力,促进智慧车站发展。  相似文献   

7.
5G网络的大宽带、少延时、广接入奠定了各行各业必要的网络基础设施,并推动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不断丰富。为了有效解决在地铁施工建设发生意外时,救援人员无法精确获取施工现场人员的实时位置,无法快速到达事故地点实施营救等问题,基于“5G+泛无线”融合技术方案,逐一分析Wi-Fi、蓝牙、RFID、超声波、UWB等定位技术优缺点,在充分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应用场景后,最终提出采用“5G+蓝牙”融合定位技术方案,通过构建5G网络与蓝牙定位两张网络,进行定位数据回传、完成信息上报,使5G微基站成为移动蜂窝网络和蓝牙定位网络的信息汇聚中心,从而达到准确定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数据融合技术是对多个传感器提供的信息按某种最优融合准则进行融合,能够提高数据的精确度.在列车定位系统中应用数据融合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列车定位精度,保障列车安全.阐述数据融合的功能原理、关键技术,对数据融合关键技术广泛应用的几种非线性滤波算法特性和测试精度进行比较,分析保证列车组合定位系统安全完整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修清筛施工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施工人员、施工机械众多,施工组织管理难度大;工序复杂繁多,作业点多线长,安全质量控制难度大.为确保大修清筛施工安全质量有序可控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武汉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简称武汉大机段)积极引进精益生产管理理念,以"流程优化、标准完善、职责明晰、过程可控、执行有力"为指导思想,一直致力于施工组织的优化、实施、改善、推动工作,建立了施工作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及安全质量卡控体系,目前施工现场安全质量基本达到有序可控.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速铁路换轨施工中扣件拆除工作量大、施工人员多、效率低、安全隐患大等问题,以换轨一体化为基本思路,研发了满足高速铁路换轨需求的扣件机械化拆除装备.该装备由检测定位系统、扣件拆除系统、配件传输系统、动力走行系统等组成,采用伺服控制技术调整扣件螺母力矩,实现扣件作业单元扭矩的精准控制.扣件拆除小车单根轨枕作业时间为20...  相似文献   

11.
数据是信息技术安全管理的基础,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面临诸多挑战。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特征,其安全隐患多。加强网络安全分析,探析主要网络安全隐患,对大数据技术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安全防护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铁路运输安全保障能力,实现设备、人员的精准安全管控,设计了铁路局安全大数据应用总体方案,实现安全风险分析、安全隐患分析、事故故障分析、设备画像分析、人员画像分析、安全综合评估、安全综合管理等业务功能。该方案对于全面掌握铁路局安全态势,发现安全薄弱环节,指导安全监督检查,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铁路技术创新》2013,(1):95-95
正张鸿志:副段长武汉大机段作为一个固定资产约30亿的铁路大机运用和检修企业,其发展潜力是毋庸置疑的。我段注重流程优化改进,不断夯实安全管理基础,狠抓细节改善,致力于提供安全、优质和高效的铁路基础养护服务。黄锦江:火车头奖章获得者、施工调度科科长铁路基础大修和维修施工牵扯人员多、施工项目多、安全隐患多,正因如此,我段才坚持不懈地推进科学管理和  相似文献   

14.
安全、准确、高可靠的列车定位技术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基础和核心.现有列控系统的列车定位技术依赖轨道电路,建设及运维成本高,难以适应高海拔铁路的恶劣应用环境.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多源融合测速定位技术方案,综合利用卫星导航信息、轮速传感器信息、加速度计信息、应答器信息等,进行列车走行距离和速度计算,可以摆脱对轨道电...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非接触式测温技术存在的测温效率低、测温数据不准、漏检率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像检测、人员跟踪、红外热成像等多技术融合的大流量智能测温系统。该系统通过人像检测技术获取人脸信息;通过人员跟踪技术连续跟踪人体并准确定位人脸及额头位置;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获取人脸温度,将测温数据与人脸信息关联,实现精准测温。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强化涉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解决施工现场管控难度大、工程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以北斗高精度定位、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基础,研发了一款智能安全帽.通过管理平台远程跟踪现场施工作业人员的动态信息,进行实时监督管理,实现前端现场作业和后端管理的实时联动,有效解决现场作业人员实时监控难题,促进施工管理规范化、信息化.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地铁施工现场缺乏通信覆盖、作业进度不透明、关键工序远程监视不到位、施工进度管理低效等问题,研发基于无线自组网和物联网定位技术的地铁“智慧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系统。该系统基于Mesh、UWB、Zigbee技术,融合视频监视、语音对讲、WIFI覆盖,开发B/S架构管理平台软件,综合地铁站后四电专业施工管理的工区监视、进度管理、人员防护、电子围栏、调度作业、成品保护等需求,提供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设计研发便携式通信定位一体机站、手持定位通信终端、可佩戴定位装置等设备,形成快速部署、通信稳定、集成度高、传输高效、业务完善的数字化地铁施工管理平台系统。  相似文献   

18.
铁路数据服务平台实现了铁路数据集中汇聚和铁路数据资产管理,为充分挖掘铁路数据的价值,发挥铁路数据资产的综合应用效益,亟需对来自不同业务应用系统的多源数据进行有效融合。为解决数据复杂多样所带来的数据融合难题,提高数据融合成效,需要构建统一的多源数据融合架构。研究提出基于铁路数据服务平台的多源数据融合架构,描述不同层次数据融合的输入/输出项、数据处理任务、相关技术及特点,对比分析多种数据融合算法的特点和适用性,讨论了数据融合结果的存储和共享,为推进基于铁路数据服务平台的数据融合研究与开发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旻 《铁道勘察》2023,(5):29-35
航道测量主要包括RTK陆上地形测量、单波束水下地形水深测量等,测绘成果通常只能以坐标点、矢量线形式体现在图纸上,无法获取测区直观的影像资料,并且受现场测量技术和条件的制约,在测区较大、通航或施工繁忙等情况下,难以保证水上水下测量的时效性、一致性和完整性。结合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高精度单机RTK定位、三维激光与影像扫描、多波束扫测及单波束测量、无人测量船综合应用等多种高新测绘技术,研究了适用于长江航道的多平台、多方位协同采集与多源数据融合处理的作业方式,对所获取的各种数据的类型、格式、数据量等,依据统一的数据标准进行融合及加工,以用于数据融合展示与分析,并基于该作业方法开发了一套可满足各种航道测绘的多源数据融合处理及成果可视化展示平台。研究结果表明,该多波束测深精度达到0.3 m,激光点云的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均达到0.4 cm,达到了规范要求的精度水平。  相似文献   

20.
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集成地理信息系统、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等技术,研发防碰撞预警相对位置算法,构建了铁路工程施工车辆与人员防碰撞安全系统方案。该方案实施不受天气状况影响,可实时对施工车辆和人员定位,并对位置数据进行处理,及时发出人机相对位置安全预警信息,可为施工和运行维护过程中的人机安全提供一定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