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工地层水平冻结技术在地铁隧道工程应用中有两个关键环境影响因素 :冻胀和融沉产生地层位移以及冻结壁低温对喷射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影响程度。通过对冻胀和融沉以及冻结壁低温这两个环境影响参数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 ,阐明冻胀和融沉产生地层位移的计算公式 ,同时认为冻胀和融沉所产生地层位移是可控的 ,并且在低温冻结壁上喷射混凝土初支的质量是有保证的 ,喷射混凝土初支 2 8d强度可达标准试块的 98%。  相似文献   

2.
采用国产MK-5钻机配合孔口导向装置,钻进和铺设水平冻结管45m,形成隧道顶部拱形冻结层,使隧道顺利通过含水的粉细砂地层,地层的冻结不影响喷混凝土后期强度,地表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该技术具有有加固地层可靠,施工安全,不污染环境,不影响地面交通等特点,可在类似工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人工冻结法在地铁隧道联络通道施工中的应用已相当广泛。地层冻结温度场的预测分析可提前判断冻结壁的发展状况和评定冻结方案的合理性。地铁隧道联络通道冻结法施工中的冻结管群一般设计为倾斜放射状,现行对联络通道冻结温度场的分析大都是简化为平面问题来处理,难以反映实际情况。为此,以上海地铁13号线某区间联络通道冻结法施工为工程背景,综合考虑地层温度、地表对流等各类初始和边界条件以及土体的相变潜热过程,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对该联络通道积极冻结期的地层三维冻结温度场分布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并与现场实测结果相比较,验证了有限元数值分析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冻结法加固技术在强风化砂岩(红砂岩)地层中的适用性,依托兰州地铁1号线联络通道工程,首先介绍地层加固方案,通过经典解析法核算冻结壁平均设计温度。基于包含土体、隧道和联络通道的三维数值模型,讨论施工各阶段的冻结壁安全系数。最后,根据监测结果分析隧道收敛、地表沉降等关键施工控制参数。结果表明:冻结壁平均设计温度符合要求,可保证各阶段冻结壁安全系数满足规定,各项监测指标均未超过控制标准。冻结法在强风化砂岩(红砂岩)地层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能够有效解决其他加固技术难以克服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地铁隧道初衬与水平冻结压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北京地铁复八线区间隧道水平冻结工程,对水平冻结板上喷射混凝土初衬的收敛和变形以及冻结压力进行了监测和分析,认为冻结压力对喷射混凝土初衬的影响很小,初衬稳定性可满足地铁隧道技术要求,从而证明地铁隧道施工中采用水平冻结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铁工程中人工地层冻结法应用的工程背景,以粉质黏土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冷冻温度、含水量和围压等因素对人工冻结粉质黏土强度和冻胀变形演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温度、含水量和围压显著影响人工冻结粉质黏土的应力应变发展趋势和破坏模式,三轴剪切强度、弹性模量与冷冻温度、含水量和围压的相关性因三者的耦合作用而呈现不同的演化趋势;单向冻结模式下,温度场达到恒定温度梯度后,人工冻结粉质黏土达到了最大冻胀变形量;冻胀率与冷冻温度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回归关系,且外界水源补给条件下粉质黏土冻胀率远大于封闭不补水条件;冷冻温度、含水量和地层埋深是确保人工地层冻结技术中冻结壁达到设计强度、控制地表变形以及防止结构物破裂、渗水或漏泥等问题的3个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7.
地铁施工中冻结法地基加固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冻结法施工在公路隧道、基坑等工程中已被世界各国的工程界广泛地使用,可为地下工程的施工提供更加安全、便利的施工条件.阐述了冻结法加固地层的原理及优点,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冻结法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并就冻结法加固的水平钻孔及土体的冻胀、融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基于考虑相变的热固耦合理论,采用GEO-SLOPE软件模拟地铁联络横通道水平冻结和开挖施工过程,分析地层温度场和位移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隧道冻结帷幕交圈的时间约为26d,但需积极冻结到40d,冻结帷幕平均厚度达到120cm,再经过36d的维护冻结期才可实施开挖;在维护冻结期采用比积极冻结期略高的盐水温度,防止了冻土范围继续扩大,避免了隧道开挖过程中遭遇强度较高的冻土;在进行具体的冻结设计时,应结合地层和隧道轮廓线的特点,设定冻结盐水温度、冻结时间、冻结管间距和冻结管数量等参数;对比分析不同冻结帷幕保护下隧道开挖的地层位移场,结果证明冻结对抑制地层变形具有良好的效果,但需要足够的冻结时间方可将地表变形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冻结法在城市地铁矿山法隧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胜 《铁道勘察》2006,32(6):67-70
冻结法在作为矿山法隧道的一种辅助施工方法,代替了当矿山法隧道浅埋且位于富水的软弱地层时传统的地面注浆、大管棚、小导管、洞内注浆等辅助施工措施。其原理是在隧道周围布置水平冻结孔,并在冻结孔中循环低温盐水,使冻结孔附近的含水地层结冰,形成强度高、封闭性好的冻结壁(冻土帷幕),然后在冻结壁的保护下运用矿山法进行隧道开挖与构筑施工。  相似文献   

10.
人工冻结技术是城市地下铁道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施工技术。以南京地铁2号线集庆门站进洞端头人工水平冻结加固工程为依托,对该超长水平冻结加固工程设计方案以及施工、监测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参数展开详细的阐述及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冻结法对透水性强的松散砂土及高含水率的黏土层具有较好的止水效果;人工水平冻结技术能够确保盾构进洞时无水作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冻结期间及盾构进洞施工过程中对温度场的监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本文研究总结大型暗河的发育特征及工程处理方法。研究方法:本文以渝怀线武隆隧道揭示的暗河为例,采用综合勘探的方法,应用岩溶发育理论,进行统计、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2.
轨道交通大型换乘节点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静安寺大型换乘节点的建设方案,探讨轨道交通大型换乘节点的建设与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使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得到有效延伸。  相似文献   

13.
建立完善的空间数据分析理论和方法体系,集成先进的空间数据分析工具,增强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的空间分析能力,使数据型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上升为分析型信息系统,是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技术与应用的发展目标和趋势。首先论述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特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如三维图形剖切、实体切割、管线碰撞分析、三维最小距离、对象属性查询等;然后论述数据分析领域迅速发展的新技术——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等大城市已经将市域铁路规划和建设提上日程,其他诸多大城市也颇为关注。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等单位《关于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的意见》,为市域铁路建设提供遵循,更加刺激市域铁路建设和发展。建设市域铁路地下段工程难度相较地铁更大,原因是市域铁路地下段线路埋深更深、车站规模更大、基坑挖深更深,城市穿越条件更复杂,所承受地下水土风险更加巨大。文章具体分析市域铁路地下段建设与运营可能存在的水土风险,从风险管控模式、监控技术及管控平台3方面提出应对建设期水土风险的控制对策,从巡查管理、立体感知和数据平台3方面提出应对运营期水土风险的控制对策,以期为市域铁路地下段建设与运营安全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与支撑。  相似文献   

15.
二次衬砌是地铁隧道初期支护内侧施作的模筑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衬砌,与初期支护共同组成复合式衬砌。地铁二次衬砌是地铁工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衬砌质量的好坏对地铁隧道的使用寿命、使用功能和外观等都有重要影响。以长春地铁2号线南关站隧道二次衬砌施工为背景,通过分析二次衬砌质量缺陷及产生的原因,系统阐述为保证二次衬砌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施工工艺、混凝土自身质量控制方面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以期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盾构法、暗挖法结合修建地铁车站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国外直接或间接采用盾构法修建地铁车站的现状,结合我国目前地铁车站施工的技术水平和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提出如果将国内技术发展比较成熟的盾构法和浅埋暗挖法、盖挖法的优势结合起来修建地铁车站,就会既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施工速度,又能适应目前国内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和城市地铁建设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7.
地下连续墙是深基坑支护工程中一种重要的围护结构形式。传统的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是在连续墙成槽的同时现场制作钢筋笼,待成槽完成后将钢筋笼吊装到槽内,再浇筑混凝土,形成地下连续墙体。该工艺需要现场有钢筋笼加工场地,而且地下连续墙的混凝土是水下浇筑,钢筋笼定位难,混凝土浇筑质量难以保证。介绍了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地下连续墙采用工厂化预制拼装结构;连续墙的侧边接头采用榫接,并采用多道防水措施,保证接头防水效果;连续墙的竖向截断拼装采用钢结构拼装,提高施工效率。该方案可显著提高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节约施工工期,增强地下工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结合浐河站地下连续墙施工实例,从工程概况、具体施工方案、劳动力设备配置、施工进度、质量保证措施等方面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上海青草沙严桥支线顶管工程QYZ-C8标属长距离顶管,管道穿越地下公用管线构筑物等,地质条件复杂,经顶管设备比选,采用φ3600土压平衡顶管机进行顶管施工。介绍了顶管施工工艺原理、施工布置及管道顶进技术。  相似文献   

20.
结合GB/T 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地铁车站地下空间绿色建筑设计研究的发展现状。从宏观场地规划、中观建筑设计、微观空间表达三个维度解构地铁车站绿色建筑设计影响要素。结合客观技术和主观感知层面,提出利用组合赋权法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提出了地铁车站地下空间绿色建筑设计体系中各影响要素的综合权重及总得分的计算公式。系统地归纳了地铁车站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拓展了地铁车站空间文化表达方式,并探索了地铁车站地下空间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