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公路工程设计阶段发生工程方案变更的主要原因及对项目环境管理带来的问题分析,提出了加强公路工程设计阶段环境管理、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公路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识别与分析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公路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除了建设期的短期生态破坏之外,更多的是运营期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而这也是目前公路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比较薄弱的环节。本文在综合分析公路环评与道路生态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将公路工程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分为景观格局、道路致死、生境影响、物种入侵、生态过程、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和废物污染等10个方面,并对其形成机理和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公路》2008,(2):207-208
序号类别编号名称定价123456789基础JTJ 002-87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 003-86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T 0901-98 1∶1000000数字交通图分类与图示规范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8.00JTJ 004-89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 B03-2006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26.00JTJ/T 006-98公  相似文献   

4.
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经济损益分析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思涛  杨晓清 《公路》2001,(11):46-48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已成为公路建设项目立项实施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本文拟通过分析公路工程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提出如何对环境经济损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范庭兴 《公路》2021,66(12):372-380
以涉及两处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地的典型公路工程为例,根据工程特性和外环境特征,结合有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要求,简要分析和探讨公路工程对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地的环境影响及主要环保对策,完善公路工程对水生生态影响方面研究的不足,为水生生态系统敏感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何与水生动物及其生境的保护协调发展提供思路,对研究交通类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谢颖  高犁难  石振武 《中外公路》2007,27(1):206-210
公路工程造价的观测属性数据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并且包含冗余信息。若直接将这些数据用于训练建模,很难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因此,建模前必须对公路工程造价观测属性数据进行预处理。针对传统的二阶去相关方法的不足,该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公路工程造价属性重构模型。该模型首次利用公路工程造价属性数据的高阶统计信息,并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实现了公路工程造价属性智能化重构,挖掘出表征能力更强的公路工程造价独立属性。实证数据分析验证了本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结合公路工程的特点,分析和总结公路工程信息平台的功能需求。应用软件工程开发过程中的概念数据模型理论建立它的E R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公路工程的数据结构图,以广东省公路工程智能信息平台为例,采用快速原型法等多种方式进行系统的开发和验证。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对于解决公路工程需求分析以及模型实施中的若干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于萌  赵久欢 《交通科技》2015,(1):179-182
为提高公路工程的经济效益,改善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文中根据公路工程项目各阶段造价管理工作的特点,建立了5阶段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并应用模糊评价方法对其进行了评价。通过实例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从公路工程项目经理应具备的素质出发,构建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了公路工程项目经理素质的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0.
根据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在分析当前公路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方法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即Entropy-Fuzzy模型,实现客观赋权,弥补传统权重确定方法的缺陷,提高权重确定的合理性;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公路自然区划是研究自然环境对公路建设影响的产物,同时也是公路建设适应自然环境研究的结果。根据自然区划的一般理论,结合甘肃省公路建设的实际,提出省级公路自然区划指标确定的原则、方法。提出公路工程困难度指数等量化指标并在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分区中加以实践。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分为3个一级区,7个二级区,18个三级区,相对于86标准能更有利于甘肃省公路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  相似文献   

12.
探地雷达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发展迅速。探地雷达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分辨无损探(检)测工具,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文中论述了探地雷达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探地雷达在公路路面厚度检测及其质量评价、路基下采空区等病害隐患探测,路基填土质量评价,以及公路隧道衬砌和挡土墙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实践表明,应用探地雷达技术,可以高效、准确地确定工程隐患位置及大小,定量评价工程质量,为公路工程设计施工和工程质量验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周树金  易鑫  邹澜 《中南公路工程》2013,(6):194-197,223
首先对影响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的行为、成本、质量、安全、环境5大风险进行了识别,建立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量化了各类风险评价指标进行,构建了AHP—GRAM评价模型,并以湖南省怀通高速公路公路工程项目中4个施工方案比选为例进行分析,论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喻沐阳  张烁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5):27-30,49,M0006
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地形地质复杂,征地拆迁困难,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为了将绿色公路的设计理念贯穿在项目设计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首先系统研究了公路工程绿色发展理念;然后在总结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基于绿色公路理念的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设计要点和原则;最后以省道S478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例,从线位优化、指标选取、断面布设、景观规划等方面开展设计实践,最大限度降低对山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绿色公路理念在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的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等级公路养护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公路养护管理的需求出发,将高等级公路作为一类单独的评价对象,依据其使用性能要求,建立了高等级公路养护质量评价流程框架、指标体系,形成了完整的高等级公路养护质量评价体系。针对高等级公路养护质量评价特性,提出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养护质量评价数据采集方法。采用权重模型计算不同层次的养护质量评价指标并在现场评分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统计理论对模型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不同评价模型参数值。  相似文献   

16.
福建地下岩溶地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有灿 《路基工程》2011,(5):163-165
针对高速公路工程及福建覆盖型岩溶勘察特点,对物探方法在高速公路工程的适用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再以永安—武平高速公路勘察为例,介绍综合勘察手段的配合运用,达到提高地下岩溶区勘察质量,并通过加强专业间的沟通,来做好复杂岩溶段落的勘察及设计优化工作,达到减轻岩溶对工程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西藏墨脱公路地质灾害遥感勘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明华 《公路》2004,(5):91-96
以图像波谱分析为基础,运用遥感图像解译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能有效地提取公路工程活动构造、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信息,为公路线路方案选择、工程地质条件及区域稳定性评价、公路工程的规划设计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地处喜马拉雅山东端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腹地的西藏墨脱高等级公路工程勘察中,使用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公路建设中采用的生态工程防护技术,都是在不同的道路环境条件下,针对具体的生态问题而产生的,这说明任何生态工程技术都存在着局限性和适用范围。文章针对公路建设中路域生态环境恢复技术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生态影响综合评价方法在公路选线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特点,从指标选取入手,采取定量分析的手段,对比研究了两条线路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用植被覆盖率、生物量、滞洪能力、土壤变化、农田占用、水土流失量等6项指标来定量分析生态影响程度效果较好,采用综合生态影响评价指数法确定线路的舍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岩溶地区公路修筑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岩溶地区公路建设面临的工程技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难题,通过大量调研分析、室内外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对岩溶地区公路建设中地质勘察、基础稳定性评价、筑路材料资源利用、工程病害处治和岩溶环境保护等五大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开发了隐伏溶洞顶板变形监测技术与装置,隐伏溶洞精细探测技术,建立岩溶地区公路工程综合勘察技术体系;提出含隐伏溶洞地基公路路基稳定性评价方法、桥基承载力确定新方法;揭示岩溶水作用下路基变形破坏机理,提出相应公路岩溶病害防治技术;研发了路面抗滑耐磨材料、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提出岩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公路路域植被变化规律,研发了岩溶水污染控制技术与处理设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