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对云南省盈江县新开挖的公路边坡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在腾冲-陇川公路盈江境内芒线电站东采取花岗闪长岩风化形成的土体为样品,进行土工测试得到岩土体力学参数,选取盈江县昔马公路三家寨西南开挖形成的多级边坡为典型边坡进行测绘作为边坡模型,利用大型岩土工程软件FLAC3D建模、计算并分析边坡在自然状态下和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改进的Kriging插值方法及逆向工程技术,提出一种复杂地质体三维模型构建新方法:采用Kriging插值方法,结合逆向工程技术的优势,快速获得地质体曲面模型,通过Fish语言编制的文件导入FLAC3D软件中,准确、快速构建复杂地质体三维模型。该建模方法在某工程的三维场地模拟中得到应用,并与理论计算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三维模拟也可从不同角度,对比不同剖面的变形。  相似文献   

3.
曹红林 《交通科技》2021,(2):120-125
文中以武汉地铁8号线三期野芷湖站-中间风井区间盾构隧道下穿建(构)筑物群为工程实例,通过对盾构隧道施工主要风险的分析,采用一种新型惰性浆液三次注浆的工法控制地层沉降。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盾构施工全过程进行了三维仿真数值模拟,通过数值分析及施工过程中沉降监测数据,对现场沉降控制措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工法有效地控制了地面建(构)筑物的最终沉降量,确保了建(构)筑物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韦秉旭  唐辉湘  陈尤 《中外公路》2011,31(4):192-196
由于Ⅳ级以上围岩软弱破碎,岩土体强度低,围岩开挖后容易松动变形,掌子面挤出,引发拱顶坍塌,地表下沉过大等病害.采用不同的隧道开挖方法,会对此类围岩的稳定性产生不同影响.该文以工程实例为依托,利用FLAC3D分别模拟湖南某高速公路某隧道在CRD法与上下台阶法开挖条件下的施工过程,分析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的应力、位移及塑性区...  相似文献   

5.
张迪 《隧道建设》2013,33(11):897-902
杭州铁路东站西广场地下室为2层的超大开发空间,位于已竣工的地铁区间盾构隧道的上方,影响范围约358 m,二者之间的垂直净距约6.73 m。为评价西广场地下空间约10 m深的基坑开挖施工工艺对地铁盾构隧道的影响,从而选择合理的基坑开挖方式,通过采用FLAC 3D大型岩土分析软件,模拟西广场基坑开挖分层分块施工工艺对地铁隧道的变形及受力性能的影响,得出分层分块开挖对下方盾构隧道不会造成破坏的结论,并提出地铁隧道的监控要求,监测结果表明分层分块基坑开挖工艺满足地铁隧道安全运营要求。  相似文献   

6.
堡镇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地层施工力学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FLAC3D如岩土工程分析软件对堡镇隧道施工力学行为进行分析,通过监控量测取得大量数据和信息.为该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FLAC3D有限元软件内置4种渗流模型,直接决定计算结果正确与否。渗流场在三维空间中分布复杂,难以根据计算公式定量选用何种模型,不同文献渗流模型选择标准也不相同。为了找到简单、快速、合理的选择方法,有必要对4种渗流模型进行受力分析。以一100 m×100 m×10 m各项同性弹性立方体为例,基于4种渗流模型设计4种工况。通过对比和分析各工况下总应力和孔隙水压分布情况,主要结论如下: 1)模型A、模型C外荷载均由土颗粒骨架承担,其余2种模型流体也参与受力; 2)流体分担外荷载的比例与刚度系数和时间有关; 3)FLAC3D流固耦合过程正是通过调整刚度比、打开和关闭力学-流体进程来实现的。目前我国流固耦合计算基本基于FLAC3D有限元软件,文中结论适用于基础、隧道、基坑等工程,可供相关从业人士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8.
隧道工程是一个本构关系十分复杂的系统,而神经网络系统正是处理复杂系统的一种比较有效的工具。通过对多层神经网络的运行机制和隧道工程特点的分析,认为由于在岩土工程中样本的影响因素众多,样本的噪音不可避免,带噪音的样本会严重影响神经网络泛化能力,因此在应用时必须提高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着重从神经网络结构和网络训练方面探讨了隧道工程中提高网络泛化滤波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朱莉  张军  黄生文  黄炤炤 《中外公路》2011,31(6):221-225
就小间距隧道,在Ⅴ级围岩条件下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三维弹塑性模型,比较小间距隧道在不同间距时其塑性区、围岩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并将数值分析结果与现场监控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的相关结论对小间距隧道设计和施工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该文针对沈阳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采用岩土工程分析软件MIDAS-GTS,基于Mohr-Coulomb本构模型理论,考虑砂土体的线弹性变形特征,建立了隧道开挖过程的二维及三维模型.通过地表沉降横向和纵向规律分析,发现:盾构法隧道施工过程中地面沉降与隧道覆土厚度H,盾构外径D,以及相对埋深H/D有关;隧道地表土体的水平向位移隧道中心处最小,随着覆土厚度的加大,水平位移影响区域也逐渐变大;地表最大沉降量随着覆土厚度与隧道外径之比H/D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1.
为直观准确地表达地质与隧道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三维地质与隧道的建模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提出一种基于地质横 剖面轮廓线的归一化三维地质体模型重构方法; 然后,以已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为基础,对基于隧道横断面的三维建模及隧道与 地质模型合并过程中的模型切割、分层进行研究; 最后,开发基于断面的三维隧道地质建模及可视化系统。通过建模实例显示: 采 用本文的方法能够取得良好的三维地质及隧道建模效果,直观展示隧道与地层间的相互关系,较为丰富地展现隧道的内部细节。  相似文献   

12.
城市建筑垃圾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增加了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难度,同时加速了对土石资源的消耗。为协调城市建设与城市建筑垃圾之间的矛盾,研究提出以建筑碎石作为建筑再生料,并应用于城市道路建设工程中。结合上海S7公路(月罗公路—宝钱公路)新建工程,介绍建筑碎石在"永临结合"施工便道中的施工工艺、填筑方案及质量验收情况,充分论证了建筑碎石循环利用于道路路基工程中的可行性,为处理城市固体废弃物提供了一个极具应用价值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彭辉  李元海  干昆蓉  杨毅 《隧道建设》2008,28(2):165-169
为实现大瑶山隧道地表及地层的三维可视化,重点研究了工程中常用的AutoCAD格式的原始图形文件到地质建模软件所需的高效格式转换方法;以地表等高线和隧道地质剖面原始AutoCAD格式数据为基础,利用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了武广客运专线大瑶山隧道三维地表、地层和隧道模型。为今后隧道三维地层可视化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漳州招银高速公路典型锚框支护边坡工程为背景,在FLAC3D数值平台上,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求得其稳定性安全系数为1.514,满足相关规范要求。进一步地考虑岩土体参数的变异性,根据多个类似工程的地质勘察资料,统计了相关岩土体抗剪强度参数的均值和变异系数。同时定义了该锚框支护边坡的极限状态和功能函数,并利用响应面法将其拟合为具有显式表达的非完全二次多项式。最后利用JC法,经过若干次迭代求得该锚框支护边坡的可靠指标为2.035 9,其失效概率为2.09%。将有限元强度折减法与可靠度方法相结合,可较全面地反映岩土体参数变异性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一种有效的复杂工程信息综合管理方法,为了实现隧道类岩土工程信息在BIM模型中进行清晰、规范表达的目的,将IFC标准文件针对隧道领域进行相应拓展,实现了不同平台之间信息无损交互传递。通过参数化族建模方式创建隧道构件族库,采用坐标定位的形式拼装隧道工程模型,并将所建立的模型参照IFC拓展标准进行实体及属性定义。基于BIM模型中所整合的工程信息,开发计算功能模块,分别实现了监测数据整合与预警、隧道围岩分级评价与工法推荐、岩体参数反分析、BIM模型的数值计算评价等信息处理功能,形成IFC标准下隧道智能管理系统。将所建立的系统方法依托甄峰岭隧道工程进行应用调试,取得了良好的工程适用效果,为类似岩土工程信息化施工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以会东县狮子山滑坡为依托,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和变形破坏特征,分析了滑坡成因,并运用FLAC3D软件和传递系数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滑坡主要为局部变形,且主要是滑坡中上部剪切变形较大,处于欠稳定状态;该滑坡在天然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暴雨条件下有发生失稳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传统地质素描技术在隧道中施作效率低、数据不连续且原始数据难以再现的问题,采用基于kinect传感器和kintinuous算法的隧道岩体三维重建方法,基于物理模型试验,确定三维重建过程中光源、TSDF立方体等主要参数指标,将模型试验重建误差控制在1.9%~2.5%,并将该参数指标应用于现场试验,重建出良好的隧道三维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重建模型的全局鲁棒性和细节还原方面较好,具有可视化程度高、数据连续性强、操作简易等优点,有效改善了传统地质素描对裂缝、结构面等数据记录不够准确和不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沪昆高速贵阳至清镇段的灯草塘连拱隧道为背景,建立FLAC3D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大跨度双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洞口段隧道-仰坡体系应力应变变化规律,并分析了锚索对仰坡体的滑动作用与效果。结果表明:隧道三导洞开挖各阶段对中墙应力大小及分布规律有很大影响,隧道开挖完后,应力集中部位主要在中墙的腰部和底部位置,滑动面附近的坡体产生了较大面积的塑性区;锚索的施加,对坡体和围岩的应力重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效减少了坡体塑性区的面积,降低了塑性区贯通。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控制隧道施工过程中进口段隧道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