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航道水深检测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单波束声呐的实时在线航道水深测量无人船。采用差分GPS和姿态仪采集船舶位置与姿态,自主控制船舶抵达测量点。通过阈值法对单波束声呐图像进行处理,得到航道水深。本套测量系统具有误差小、效率高、测量实时性好的优点。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无人船水深测量系统运行稳定,方便安装,测量精度高,人机交互界面良好,能够准确地传送数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长江航道局智能航道"项目为支撑,对长江南京航道局运用网络技术对航道设施管理、航标船观测统计、航道的航标密度、水位水深等状况获取了实时信息,形成了完整的"感知航道"智能信息化系统。  相似文献   

3.
内河无人航道测量船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内河传统测量船受人力、物力、时间、吃水等因素的制约而导致的航道信息时效性受限以及浅水区域无法测量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基于无人船的内河航道信息测量系统。该系统搭载数字测深仪、RTK 、GPS、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等设备,利用船舶无人驾驶技术实现航道水深、流速的自动测量,并通过无线传输网络将测量数据实时传送至测量中心,无人航道测量船的应用是未来内河航道测量智能化的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测深仪水深数据采集,GPS数据定位与电子航道图水深数据的融合,及时获得准确的航道水深数据,探讨了航行中的船舶采用长江电子航道图实时收集、处理、分享水深数据信息等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水道港口》2015,(4):366-368
基于GPRS网络的浮标水深远程监测系统包含一个监控中心和多个现场处理单元。数据经过定时采集、处理后,发送到与之相连的DTU,DTU将数据传输到岸基监控中心。监控中心选用TCP/IP协议接收DTU发送的实时航道水深和坐标数据并显示在地图上。系统的实现可减轻航道管理部门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航道维护质量。  相似文献   

6.
利用长江在航营运船舶终端数据的测深技术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航道水深是表征航道条件、开展航道维护决策、指导船舶航行最重要的航道尺度指标。针对日益增长的航道条件动态监测、航道信息服务需求,在现有航道水深测量、航道水位改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长江电子航道图船舶终端系统的功能,探讨在航营运船舶采集的水深数据的接入、传输、存储、处理、可视化与运用等技术问题。基于长江电子航道图船舶终端,提出了利用在航营运船舶终端数据的测深技术方案,并就技术方案的实施给出了建议。该方案的实施有助于提升航道水深的监测能力、拓展航道水深信息来源、降低航道水深信息采集成本、提高航道水深信息服务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武安段Ⅰ标项目部无人船测试工作正式拉开序幕。该无人船最大载重50kg,续航150km,具有自主感知避障、自动测线测量、数据实时采集展示等特点,支持多种航行模式,与传统测量方式相比具有智能化、无人化、网络化的优势。武安段Ⅰ标项目部利用无人船搭载水质监测及测绘仪器,通过4G网络卫星等对施工区水深、水质进行监测,自动采集水质与水下地形数据,实现对水域水质、水深的动态监测和趋势预估。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的导航辅助设备——航标,其只能提供简单视觉导航,而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内河航道智能航标系统。采用ARM嵌入式主机对水文信息进行采集和GPS定位,采用基于ZigBee技术的WSN(无线传感网络)进行组网,使用3G网络实现与远程监控系统之间的数据接收和发送。实现了水文信息和航标位置的实时监测以及航标的智能化管理。经过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性能稳定、操作简单,并且能够很好地完成航标的远程管理,在内河航道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9.
长江航道测量已经完全采用GPS配合数据式测深仪实现水深和平面定位数据的采集,但如何在基本比例尺下提高水深测量精度,科学宏观掌握航道基本特征,更好地为航道维护管理服务,提高航道维护管理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成为重要的内容。本文从水深数据处理方式改进上入手,分析了传统处理与新的处理方法的异同,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GPS定位技术和全站仪相配合在航道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河航道工程的整治和维护,迫切需要实时准确地反映航道水深变化的航道水深地形图。而GPS定位技术的应用迅速渗透到航道工程测量领域,尤其是GPS-RTK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航道水深测量的周期和精度。本文结合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航道测量中GPS定位技术和全站仪相配合使用的应用实践,探讨两者的优化组合能够快速、准确和高效地完成测量任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掌握航道水深信息,引入了航道水深实时监控系统的概念。该系统是基于测深仪和AIS设备而构建的,系统由多个监控点和一个监控中心组成,监控点的测深仪采集到该点的水深数据后经过处理器调试送人AIS,由AIS将这些水深及位置信息发送出去,监控中心的AIS接收这些数据信息并将其经过解码处理之后在开发的电子海图上显示出来,从而实现水深的实时监控功能。该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实现的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及实验验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正>本刊从长江武汉航道局获悉,该局科研人员历经两年攻关,自主研制的"自航式航道水深探测器"获国家发明专利。自航式航道水深探测器类似于船模,船上安装有测量系统,通过遥控探测器获取航道测量数据。它的发明使用,降低了航道探测成本,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据介绍,该探测器每小时的测量费用仅为传统航标工作船的1/10。  相似文献   

13.
差分GPS水深测量系统在航道普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将差分GPS水深测量系统运用到航道普查还是一次新的探索。本文在简要介绍了该系统的硬件组成、差分GPS的基本定位原理后,重点介绍了利用该系统进行航道普查的作业流程以及注意事项。这一工程实践经验对今后我国沿海地区的航道普查和航道信息的及时更新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内河航道工程的规划设计、整治和维护,迫切需要实时准确地反映航道水深变化的航道图。而GPS定位技术的应用迅速渗透到航道工程测量领域,尤其是GPS-RTK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航道水深测量的周期和精度。本文主要介绍应用GPS-RTK技术进行无验潮航道测量的基本方法、思路及精度分析,对实践操作中的一些误差来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智能交通在物流管理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光导纤维通信技术的应用,智能交通、物流管理及生产向自动化管理系统方向发展,如网络技术的应用(国际互联网技术在局域网中的应用)、GPS运输车辆跟踪定位系统、CVPS车辆运输线路安排系统和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都使物流管理走向自动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6.
专门研制的多功能智能测流浮标,运用标准横流标(浮标)为载体,配置集成专用多普勒流速仪、超声波水位器、风速风向传感器、卫星定位器、数据信息智能处理器等设备与专用管理系统,有效解决内河航道重要河段、河口的水位、水深、流速、流向、能见度、风速、风向等与船舶航行有关的实时动态要素的智能采集与传输等技术问题,实现内河航道要素船岸智能感知,引导船舶安全航行。  相似文献   

17.
以国内第一条建成、水深最大、通航条件非常复杂的30万吨级人工航道——虾峙门口外人工航道为研究对象,在航道试通航期间,国内首次采用30万吨级实船开展航道适航检验观测研究,并同步进行航槽开挖初期的阶段性回淤观测研究,以13艘30万吨级船舶实时通航参数及10个月监测水深数据为基础,进行了超规范航道设计参数合理性的验证,同时对航道建成后的适应性、稳定性、可维护性及安全性进行了多角度分析.经观测研究分析表明,虾峙门人工航道设计参数合理,满足设计船型安全通航要求,航道稳定性及可维护性较好.该研究成果为该航道安全通行、后期维护及通航规则制定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船舶物联网结构中,每个船舶的位置信息都能够通过通信系统进行交换,从而每个船舶都能够知道自己在航道中的位置,最大程度上避免发生碰撞事故。因此本文在物联网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多源融合的技术,对船舶的定位导航信息进行融合处理,使定位数据的精度更高、获取成本更低,并以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作为基础,重点对船舶的GPS或北斗导航信息进行处理,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信息的噪声过滤,另一方面也采用物联网实现数据的集中处理,降低了处理成本。  相似文献   

19.
为确保船舶航行安全并对航道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基于卫星和通用无线分组业务技术(GPRS)设计航标灯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实现航标灯位置监测、状态参数测量、航道水位深度测量,并通过GPRS通信装置将监测数据实时传回系统监控服务器进行分析并发出预警信号,实现对航标灯及其周围环境的远程监测。航标灯智能遥测遥控系统达到对航标灯及航道环境实时监控,对危险环境提前预警、对出现的故障及时进行维护的目的,使得船舶在航道行驶时的航行安全、航标灯的遥测遥控和质量维护等诸方面技术问题都能得到较好解决,具有成本低、可靠性高、实时智能监测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张群 《水运工程》2014,(7):163-165
浅区疏浚一直是内河航道维护疏浚的难题。当内河航道水深不能满足自航耙吸船空载施工吃水要求时,耙吸船将无法进行上线下耙疏浚施工。为了解决该问题,将最新研制的艏冲装置系统安装于耙吸船船艏,并利用艏冲装舱施工方法成功解决了浅区疏浚的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