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2003年4月全国性防控“非典”工作开展以来,卫生部门对能够有效防控“非典”传染的专用救护车、医疗废物转运车和消毒车等产生了需求。国内不少企业迎难而上并在短时间内开发出了适用的车辆。  相似文献   

2.
孙洪山 《商用汽车》2012,(20):78-79
小型自卸式垃圾车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中的街头巷尾,但因其转运效率低下而不可作为主流的转运车辆.然而若将该类产品增加举升功能,便可与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大吨位后装式压缩垃圾车进行尾部对接,将垃圾转运到大容量的垃圾车内,由大车完成转运作业,从而提高小车短途集运的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3.
专利技术     
医疗废物转运用车厢,电动清洁车的举升装置,万能垃圾提桶装置,后装压缩式垃圾车装料密封装置  相似文献   

4.
电容式车辆称重装置动态性能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传统车辆称重装置存在的动态测量时被测车辆速度较低、测量误差较大等方面的不足,设计开发一种电容式车辆称重装置。在介绍称重装置结构设计和称重原理的基础上,对其动态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首先从速度、加速度、振动因素对称重装置的影响进行试验测试,测试表明加速度对动态称重影响较大,而速度、振动因素对动态称重影响较小。进一步理论建模,从运动和受力角度对称重装置进行理论分析,并与试验结果相对比。试验测试和理论分析表明,电容式车辆称重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抗干扰能力强,测量精度高,既适用于静态测量,又适用于动态测量,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垃圾分类的细化普及和立法推行,餐厨垃圾处理越来越得到重视。现阶段,餐厨垃圾收运车辆结构和智能化收运方式日趋成熟,但是餐厨垃圾的转运模式发展相对缓慢。分析了国内几种餐厨垃圾转运模式的实施方式和运行情况,包括抽吸模式、移动式收集转运站(箱)、升降平台对接模式和平台对接模式。其中,采用大型40m~3餐厨垃圾转运车转运的平台对接模式,可一次性容纳多辆小型餐厨垃圾车的垃圾,箱内垃圾固液分离,实现餐厨垃圾分类处理,可有效节省运行成本,提高车辆利用率,节约能源,安全环保。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餐厨垃圾转运方式。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配置车载双联泵的4仓加油车管路系统,既可以实现普通4仓加油车能将1~4种油品向其他车辆或容器加注的功能,还可以通过控制各仓直通球阀的开启,装载1种或2种油品,以便在保证油品品质的情况下,实现油品的转运和配送加注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根据对医疗废物转运车运行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对医疗废物转运车厢体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对厢体气密性结构、货物固定装置、厢体防渗漏结构、厢体污水收集和排水机构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设计要点。按此设计的医疗废物转运车各项基本性能能够得到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8.
针对餐厨垃圾车转运垃圾时,需对餐厨垃圾进行称重的功能需求,设计了一种自动称重的餐厨垃圾车提桶装置,并对该车总体结构、自动称重机构、数据控制装置及需注意的广泛适用性的实现、翻转减速装置、精准的称重传感器和实时监控和科学管理的实现等问题进行了介绍,为同类产品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工程车辆的作业环境恶劣危险,并行于车载控制系统的一套遥控系统,能让操作人员相对自由地选择安全位置和环境对车辆动作进行遥控操作。本研究基于英飞凌MCU进行了输入输出接口、CAN通信、串口通信等硬件和软件系统设计,实现了并行于工程车辆车载控制系统的遥控功能,能降低工程车辆操作风险,改善作业环境。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一种高位举升自装卸式垃圾车的设计方案,介绍了整车结构、工作流程、设计目标及上装主要工作装置等,该车机动性强,适宜于狭窄街道小区的垃圾收集及短途转运。该车采用机械手后部装载上料,通过车车对接,可实现后部自动卸料并实现垃圾的长途转运。  相似文献   

11.
正通过对普矿两用自卸车货箱上边梁结构的改进,有效减轻或降低货箱上边梁在受到货物冲击时的损坏程度,延长货箱的使用寿命,减少车辆的维修次数,提升车辆的使用效率,为用户创造更大的财富。普矿两用自卸车通常用于矿山开采、土石方转运等恶劣工况,并采用挖掘机进行装载。挖掘机等机械化装载方式下,常常会发生货箱上边梁被落下来的块状货物瞬间冲击而损坏的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桥梁动态称重(B-WIM)技术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分析桥梁影响线测定、车轴信息检测、车辆动态称重3个环节的基本理论,以此为基础研究B-WIM的适用桥型范围,探讨其精度等级评定方法及现阶段能达到的测试精度水平。结果表明:正交异性板桥或桥面系、框架桥均为适用于B-WIM的理想桥型,梁式桥则一般受桥梁跨度限制;B-WIM系统对车辆总重的测试精度可高于传统路面压电式WIM系统,具备提升测试精度方面的优势;准确的桥梁影响线选取和车轴检测是影响B-WIM适用范围和测试精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车辆的生产过程中,除了需要确保车辆装配正常,还需要确保各个零件功能正常才能确保车辆正常下线。传统的车辆下线检测系统,需要人为的对车辆的识别码、车载终端的各路参数进行人工记录和比对,再将参数录入后台系统,耗费人力较多,检测耗时也较长,车辆下线检测的效率也较低。同时,通常的下线检测过程中,未对车载设备的正常运行进行判断,如果将问题车载终端装车下发,会导致监控平台无法对该车辆进行正常监控,存在安全隐患,也不满足相关要求,同时增加售后维护成本。基于此,本文设计开发了一种新能源汽车车载终端下线检测系统,实现了新能源车辆在出厂时,通过检测时,由检测人员操作该系统来查看终端工作状态,系统自动根据终端返回平台信息判断该终端工作是否正常,然后把结果反馈至生产系统。  相似文献   

14.
货车超载问题一直是我国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称重系统主要是静态称重,虽然静态称重的精度高,但存在耗时较长,效率低的问题。文章根据模拟实验,在BP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对车辆动态荷载算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王大军  田春梅 《专用汽车》2005,(6):26-26,46
SARS病毒的肆虐,生化疫苗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世人对生存环境的日益重视.医疗废物的运输和处理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对医疗废物的贮运及处理的管理办法和条例,并已出台了试行医疗废物转运车国家标准.经过反复考察,征求各方专家的意见,结合我国医疗卫生的现状,开发研制了新型专用医疗废物转运车.  相似文献   

16.
朱全军  肖强  邓露 《中外公路》2019,39(1):87-94
为了解决传统基于应变的桥梁动态称重(BWIM)方法存在的精度不高和车轴探测传感器存在的可适用桥型有限、复杂工况下可靠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支座反力识别移动车辆行驶速度、轴距、轴重和总重的桥梁动态称重新方法。首先介绍了车桥耦合振动系统的建立和求解过程以及基于桥梁支座反力的车轴识别理论,建立了试验室车桥振动缩尺模型,并通过模型试验对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精度进行了验证。然后基于数值模拟,研究了路面不平整度、车辆行驶速度、噪声水平等重要因素对该方法识别精度的影响。最后,将此方法与既有基于桥梁弯曲应变的桥梁动态称重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识别车辆的行驶速度、轴距、轴重和总重信息,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均显示车辆行驶速度、轴距、轴重的识别误差能控制在5%以内,车辆总重误差能控制在2%以内;该方法的识别精度优于传统基于弯曲应变的动态称重方法,且车速越高时,该方法精度优势越明显;该方法在路面不平整、噪声等因素的干扰下仍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上海建设"十四五"规划的提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再度"加码"。为进一步加强对建筑垃圾运输行业的安全管理,上海市于近期发布"上海市新版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标准",新进入车辆需要装备车载终端、驾驶员监测系统、安全监测等智能化装备。2022年1月7日,上汽红岩&黄浦城发(集团)战略合作伙伴签约暨首批65辆交车仪式在上海举行,共同迎来新年"开门红",携手助推"上海市新版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标准"快速落实。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进步,车载等智能语音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车辆售后技术文档转化为适用智能语音的结构语言面临极大挑战。文章基于智能语言技术来分析车辆售后技术文档的多个基本需求,如支持对话形式的检索语言、分解场景和用户的操作意图等,以及研究支持智能语音的车辆售后技术文档语音基础词库、知识模型、数据结构化等要求。  相似文献   

19.
基于奇异谱分析的动态称重系统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若禹  李磊 《公路交通科技》2010,27(12):128-133
针对目前动态称重系统称重误差较大的现状,设计了基于奇异谱分析的动态称重系统。在汽车综合试验场,根据设计的动态称重系统及所选用的压电石英称重传感器的特点,采用两轴车辆及多轴车辆在S形通过、高速行驶刹车通过、不同车速通过的三种情况下采集称重数据。利用车辆的轴重与采集的信号所包围的面积关系计算得到车重,并将奇异谱分析(SSA)算法应用于动态称重系统的数据处理中。试验结果表明:SSA算法与传统的小波分析算法相比能够明显降低称重误差,可广泛推广应用于动态称重系统中。  相似文献   

20.
很难在实验室内对重型车辆的排放进行底盘测功机或发动机台架测试,这就需要使用先进的车载排放测量技术对其进行测量。使用车载排放测量系统(OBS)对一台重型混合动力公交车的排放水平进行评估,以检验被测车辆上装载的能量回收装置能否改善排放。试验结果证明,这套装置并不能有效地改善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