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某纵置四驱SUV低速加速1400rpm和1700rpm车内存在明显轰鸣声为例,通过传动系统转速波动测试、CAE模态和传递函数分析结合整车模态匹配表快速确定了1400rpm轰鸣声是由后副车架45Hz刚体模态被激发出来与车内声腔模态耦合形成,1700rpm轰鸣是发动机2阶激励将顶棚前横梁二阶模态53Hz激发出来与车内49Hz声腔模态耦合产生。通过在后副车架增加45Hz动力吸振器和前顶棚横梁加3.0kg质量块使1400rpm、1700轰鸣分别降低4.2dB(A)、6.8dB(A)。同时探讨了通过对TCU换挡策略进行标定能快速有效降低轰鸣6.2dB(A),为解决整车低转速轰鸣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指导思路。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SUV车型车内抖动轰鸣声进行问题分析,查找出其动力传动系统的一阶模态是引起该车内抖动轰鸣的主要原因,根据有限元模型仿真的模态特性设计出主减及副车架的液压衬套动刚度和阻尼特性,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液压衬套对车内轰鸣声的改善效果,改进后车内传动系统阶次噪声最大降低了10dB。结果表明,通过改进主减和后副车架的安装衬套的动刚度和阻尼特性,实现对抖动轰鸣噪声的抑制,为前置后驱车型汽车NVH性能优化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3.
某SUV量产车型售后客户抱怨发动机转速3000~4000rpm时车内加速噪声大,通过主观评价及客观数据分析发现该转速段内存在轰鸣声。借助模态试验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轰鸣声的形成原因,识别了轰鸣声的主要传递路径,确认了副车架模态对车内轰鸣声的影响。通过采用在前挡板和纵梁连接处增加支架的优化方案,有效解决客户抱怨的车内加速噪声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小型纯电汽车怠速开空调时存在轰鸣声问题,运用频谱相关性分析、振动噪声源传递路径分析、CAE仿真分析等手段,找到了车内产生轰鸣声的原因,是由于开空调后压缩机在3800rpm,频率在63Hz附近振动较大,通过电驱动力总成后悬置Z向传递至车身与车内声腔模态耦合,产生轰鸣声;最后牺牲空调系统制冷性能,通过降低压缩机最高转速至3400rpm,使压缩机激励转速与整车声腔模态解耦,最终解决该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某前置后驱轿车高速行驶时车内后排出现的轰鸣声,从激励源、传递路径和响应三个方面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论证了变速箱标定、排气消音结构、传动系动不平衡、后副车架衬套隔振和车身局部结构对轰鸣声的影响,制定了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使轰鸣声降低8dB(A),主观评价轰鸣声消失。  相似文献   

6.
NVH性能是影响车辆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某SUV车型加速过程中在发动机转速为2600 r/min时存在明显轰鸣声,严重影响车内乘员舒适性。通过道路上车内噪声的测试与分析、模态分析、CAE分析等方法对轰鸣声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确定该轰鸣声是由车身风挡横梁下板的局部结构振动和空腔声学模态耦合引起的。通过提高车身风挡横梁下板局部刚度改变结构振动的固有频率,避免了风挡横梁下板振动与声腔模态耦合。对风挡横梁下板进行局部改进后,道路试验结果表明车内轰鸣声得到明显改善,噪声降低5d B(A)左右。  相似文献   

7.
通过整车状态下副车架约束模态和油门全开道路行驶工况下的噪声振动测试和分析,确定了车内"嗡嗡"声的根源(发动机二阶激励引起副车架共振传递至车内)及其频段。在此基础上,采用在前副车架的悬置安装点附近安装一个动力吸振器的方案,在此之前为了确定吸振器的质量,讨论了等效质量的两种理论计算方法及阻尼比的设定,试验表明,吸振器的应用有效地衰减了副车架在该频段的振动,从而减小了对副车架垂向弯曲模态的激励,基本上消除了车内的噪声峰值,显著改善了加速工况下的车内噪声。  相似文献   

8.
车辆在粗糙路面上行驶时,底盘零件的弹性模态与轮胎模态或者车身声腔模态耦合,极易产生100~300 Hz的低频轰鸣,从而降低整车的NVH品质。文章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路面激励到车内噪声的所有传递路径,利用工况传递路径方法分析出对车内低频轰鸣贡献最大的关键路径;通过模态试验找到了路径上的模态原件并测试了路径与车身安装点的动刚度。根据分析结果给出改进方案,并在实车上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改善后的车内低频轰鸣峰值降低了约9 d B,改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通过轿车副车架橡胶支承的动态特性试验,实现了橡胶支承迟滞非线性特性的数学建模和参数识别。用动态子结构方法将整车模型划分为多个子结构,采用含连接子结构的自由界面模态综合法建立了整车非线性流固耦合模型。用MontoCarlo法模拟路面激励谱和发动机随机激励力谱,利用整车结构-声学耦合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在时域内对路面激励和发动机激励产生的振动和车内噪声特性进行仿真模拟,并通过道路试验和台架试验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基于传统电机悬置系统6自由度振动分析模型,考虑副车架及其衬套的影响,建立副车架-电机悬置系统12自由度振动分析模型。以某电动车型A搭载的后电机悬置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编写的仿真计算程序对该副车架-电机悬置系统的刚体模态频率和能量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将计算结果与整车上测试得到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的12自由度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这也验证了所编写的计算程序的准确性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针对纯电汽车底盘悬架力传递导致的中低频路噪问题,本文采用整车有限元分析和Spindle Loads激励力的分析方法,在60km/h工况下进行路噪的多输入多输出仿真计算,发现主要是由后副车架模态引起的力传递过大导致。试验表明,设计并安装与车内噪声中心频率(152Hz)对应的吸振器后,能有效降低车内路噪。最后将后副车架柔接后,车内前排和后排噪声分别降低了0.2dB (A)和3.8dB (A),验证了仿真计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B级轿车匀速行驶工况车内噪声大的问题,采用试验与CAE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车内噪声源进行综合识别,得到其主要噪声源及主要噪声频段,提出优化轮胎花纹结构、增加动力吸振器消除副车架共振模态、优化车身结构和增加阻尼垫的改进方案。改进前、后分别进行了整车NVH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改进后匀速行驶工况车内噪声降低3.2 dB(A)。  相似文献   

13.
车内耦合声场振动噪声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建立了轿车车身结构有限元模型、车室声腔声学有限元模型,以及声固耦合模型;进行了车身结构模态分析、车室声腔声学模态分析和耦合声场模态分析.研究了声固耦合系统在发动机和路面激励作用下的车内声学响应,预测了车内振动噪声并分析了车身各板件的声学贡献.据此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后,得到了较好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以某一商用车为研究对象,利用试验方法深入分析了车内噪声特性。根据噪声频率、激励源频率、车身钣金模态频率以及车内声腔模态频率的对比分析结果,确认了车内轰鸣问题的产生原因。通过增强车顶钣金刚度与车身密封性能,明显改善了车内轰鸣问题。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110 km/h车速工况改进状态下,车内噪声降低3 d B,语言清晰度提高11%。  相似文献   

15.
对车室声腔模态和车身结构动刚度进行分析可以避开车身壁板与车内空腔声学共振的可能性。本文主要对车内声腔建模方法进行研究,同时通过白车身动刚度和模态分析发现白车身后隔板区域与声腔在某振动频率会发生共振,为改进车身刚度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车型在粗糙路面行驶时车内噪声偏大并存在低频压耳声,实车采集车辆轮心载荷,对整车进行有限元建模,利用实测轮心载荷输入整车有限元模型中,分析车内主要峰值车身贡献量,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同时对悬架衬套参数进行优化,降低车内噪声峰值,使粗糙路面行驶车内噪声达到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7.
某SUV四驱车加速过程中存在整车抖动,明显颠簸感,严重影响整车品质。运用道路车内振动试验分析、模态试验分析等方法对整车抖动的原因进行研究,确定该抖动由动力总成绕Y向转动刚体模态频率与悬架激励频率共振引起。通过优化悬置刚度提高刚体模态频率及优化轮胎减小路面激力两种方案,主观评价整车加速抖动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四驱传动系统在提升车辆超稳和爬坡性能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车内轰鸣声问题。文章对四驱传动系统导致的车内轰鸣声机理及其控制进行了系统性阐述和讨论,并利用客观测试分析了某款开发中四驱车型产生车内轰鸣声的原因:传动系扭转振动过大和传动轴弯曲模态频率过低。通过调试扭转减振器和传动轴内置动力吸振器方案,显著降低了车内2阶和4阶噪声8-20 dB(A),主观评估轰鸣声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SUV车主观评价时,发现在1250rpm附近存在轰鸣声,转速大于2500rpm后排能听到气流声。采用试验分析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轰鸣声由排气系统放大发动机2阶激励引起,并与声腔模态耦合所致。提出对后消音器结构优化。最终车内噪声在1250rpm附近下降4dB(A),轰鸣声消失,气流声下降但可以感受到,分析发现气流声由泄压阀传入车内引起。采取在后侧围附近增加声学包装材料的措施。试验验证表明,该方案能有效降低侧围钣金灵敏度响应,增加声波传递车内的能量耗散,气流声得到明显改善,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整车加速工况下的轰鸣噪声,首先采用阶次分析方法确定了轰鸣噪声对应的发动机阶次和转速区间,然后针对副车架结构进行模态试验,基于模态分析结果提出副车架结构改进方案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副车架后车内加速轰鸣噪声得以优化。这对于整车轰鸣噪声问题的优化解决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