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长江在航营运船舶终端数据的测深技术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航道水深是表征航道条件、开展航道维护决策、指导船舶航行最重要的航道尺度指标。针对日益增长的航道条件动态监测、航道信息服务需求,在现有航道水深测量、航道水位改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长江电子航道图船舶终端系统的功能,探讨在航营运船舶采集的水深数据的接入、传输、存储、处理、可视化与运用等技术问题。基于长江电子航道图船舶终端,提出了利用在航营运船舶终端数据的测深技术方案,并就技术方案的实施给出了建议。该方案的实施有助于提升航道水深的监测能力、拓展航道水深信息来源、降低航道水深信息采集成本、提高航道水深信息服务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2.
国家发展对长江航道测量提出了新的任务,长江航道现有测深方式均存在一定缺陷,工作方式和效率有待改进。本文研究了机载激光测深技术的发展,在学习机载激光测深技术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其应用于长江航道水深测量中的假想,结合该系统作业时的制约条件和长江航道情况,从多方面对适用性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出结论,该技术是可以满足长江航道水深测量需求的,但需对水质浑浊度、大功率高重复度激光器、回波识别和处理技术、波浪改正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航海史上,水深测量对于保证航行安全和促进航海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航海测深技术从点测深向线和而状测深的发展过程,探讨了当前旁测声纳和激光在海洋测深方面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文中认为,在浅水航道中,由于海底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沉积物与海水之间的过渡地带,所以迄今通用的“海底”这个术语的定义已不够明确,有必要提出和讨论航道水深测量中的下部基准问题。分析表明,密度≥1.2克/厘米~3的海底界面似可被定为航海测深的下部基准面,这对于公海和大洋的水深标注修正不大,但对于浅水航道却有着重要的意义。作者指出,对沉积物声学物理性质的研究,已成为航海测深学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并有可能使适航深度的测量再次重演点—线—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长江航道测量技术的飞速发展,多波束测深系统已在长江航道测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结合多波束系统的测量要求与长江航道特点,提出了基于先验水深图的多波束系统测线布设方法。并以EM2040C多波束系统应用,经过试验验证,证明所提出的测线布设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内河无人航道测量船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内河传统测量船受人力、物力、时间、吃水等因素的制约而导致的航道信息时效性受限以及浅水区域无法测量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基于无人船的内河航道信息测量系统。该系统搭载数字测深仪、RTK 、GPS、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等设备,利用船舶无人驾驶技术实现航道水深、流速的自动测量,并通过无线传输网络将测量数据实时传送至测量中心,无人航道测量船的应用是未来内河航道测量智能化的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6.
多波束测深系统能完成全覆盖水深测量、航行障碍物探测,使航道测绘技术从外业到内业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文内对多波束测深系统在长江航道中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和选型探讨。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下游张家洲河段属分汊河床,由“张家洲”江心洲将河床分为南港与北港。在枯水期南港与北港的诸浅滩水深不足3.8m,严重影响航运。本文根据地理调查,近100年来历史航道图的比较,航道水深的测量值,以及河床水力几何形态关系的分析,着重研究了张家洲浅水航道的河床演变与南北两港及其浅滩的河床水力几何形态,探讨的成果可作为张家洲浅水航道的整治以及长江中下游航道的开发规划与建设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陈建 《水运工程》2017,(1):125-130
以长江三峡库区炉子梁碍航孤礁为研究对象,通过解析解、数学模型和概化水槽模型试验等手段,论证了孤礁浅水效应下水面降落和船舶下沉量,并结合长江干线航道发展规划及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确定最终的炸礁水深。工程实施后,航槽拓宽,航道维护及航行安全均得到了有效保障,取得良好的整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地掌握三峡河段航行水深,实行船舶分道航行规范化管理,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在多年使用单波束测深仪进行航道维护监测基础上,日前又添置了一高科技航道水深监测设备—多波束测深系统。  相似文献   

10.
基于无线网络的船舶航道水深测量方法提升水深测量效果,为确保船舶航行安全提供参考。以超声波测距传感器为无线水深测量节点,采集船舶航道水深数据,利用相关函数法预处理超声波信号,提升水深数据采集精度;汇聚网关利用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传输方法,转发采集的水深数据至中央处理器;通过中央处理器分析处理接收的数据,并存储至对应的数据库内;用户利用客户端调取数据库内的数据,实时查看船舶航道水深测量结果。实验证明:该方法可有效采集船舶航道水深数据,精准测量船舶航道水深;不同冗余系数下,该方法数据传输的能耗较低,具备较优的数据传输效果。  相似文献   

11.
虾峙门外航道超大型船舶富余水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虾峙门外航道是进出宁波港的必经之路,但航道中有一段17.5 m 的浅水航段影响了超大型船舶进出宁波港,本文从理论上计算出保证超大型船舶在虾峙门外航道安全航行所需要的富余水深,从而为港口管理部门确定该航道的通航标准提供依据,最大限度地利用宁波港的水深资源  相似文献   

12.
针对航道水深检测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单波束声呐的实时在线航道水深测量无人船。采用差分GPS和姿态仪采集船舶位置与姿态,自主控制船舶抵达测量点。通过阈值法对单波束声呐图像进行处理,得到航道水深。本套测量系统具有误差小、效率高、测量实时性好的优点。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无人船水深测量系统运行稳定,方便安装,测量精度高,人机交互界面良好,能够准确地传送数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测深仪水深数据采集,GPS数据定位与电子航道图水深数据的融合,及时获得准确的航道水深数据,探讨了航行中的船舶采用长江电子航道图实时收集、处理、分享水深数据信息等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由于南槽航道水深的限制,长江口深水航道(以下简称北槽航道)几乎是所有吃水大于9米的船舶往来于外海与长江的唯一通道,该航道的正常运转直接影响着上海本港和整个长江下游航道船舶的通行,对上海和长江经济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维护上海港长江口航道良好的通航局面,满足船舶的通航需求,介绍工程项目所处的长江口南槽航道的水文情况,根据该区域所处位置的特殊性,规划船舶施工流程,提出疏浚船舶挖泥、航行的注意事项。疏浚船舶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到熟练掌握航道内潮流流向、流速的变化以及风对本船的影响,正确预配风流压差,确保通航及施工安全;驶过浅水区应连续测深,保证足够的富余水深;要改变被动防御驾驶的思考方式,提倡主动预防驾驶。  相似文献   

16.
蔡骥 《航海技术》2015,(2):26-28
<正>0引言长江蜿蜒曲折,四通八达,两岸码头林立,通航环境复杂,船舶密度大,事故多发,属交通运输部重点监管的"六区一线"水域。1熟悉航道在进入长江航行前,船长要详细了解所经航段的航道情况,包括:航道附近的锚地停泊区、码头、汊河口、桥区水域(特殊规定和限速规定)、渡船区域(VHF频道和限速规定)、水深情况(特别是经常出现浅点的航段)、小型船舶可能的穿越区、专用航道的特殊规定,各种吃水情况下富余水深的规定;各航段潮流情况(特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长江航道局在武汉主持召开了成果验收会,长江航道整治中心及各区域航道局、长江航道测量中心等单位的代表和特邀专家参加了会议,由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的《长江航道维护船舶体系和配备标准研究》成果在会上顺利通过专家验收。与会专家和代表听取了项目研究单位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8.
从声速误差来源进行分析,探讨了目前长江航道水深测量中声速测量的现状,并对长江上不同水道的声速进行长达4 a的声速测量和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长江航道水深测量中影响声速的各种因素,从而发现规律,最后提出了一些减少声速测量误差对水深影响的相关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人们通常以水深与船舶吃水之比值 H/T作为船舶阻力月不受浅水影响的一个判别标准。随着 F_H(?)、船型、航道等不同,船舶阻力不受浅水影响的 H/T 值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由作者对六种不同船型的船模试验结果进  相似文献   

20.
狭窄、浅水航道船行波对内河航运安全、航道维护和水域生态环境等存在诸多负面影响。针对狭窄、浅水航道船舶兴波问题,选择内河巡逻艇,基于较为成熟的CFD技术,应用重叠网格(Overset mesh)、两相流、自由表面(VOF)、六自由度(6-DOF)等物理模型和Realizable 湍流模型,模拟分析了船行波波形耦合、反射生成的尾浪以及与岸边相互作用的拍岸现象,并对4.2米某巡逻艇在水深0.95米距离航道2米条件下航行时的升沉、纵倾和水动压力进行监测。研究表明,内河巡逻艇在狭窄、浅水航道波形耦合、反射以及拍岸现象明显,浅水效应、升沉响应、纵摇响应逼真;兴波拍岸位置 与 处的拍岸波高分别为0.02373与0.037065米。本文研究为解释狭窄、浅水航道船行波及航道其他船舶与岸边、桩柱等的相互作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