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国居民出行领域碳排放占比较高,且呈现增长趋势,是我国“双碳”工作重点领域之一。个人碳账户产品能够评估居民的减排贡献,并通过提供奖励的方式,引导居民选择新能源汽车等绿色出行方式。本文按照互联网平台、企业、政府、银行机构分类梳理了现有的个人碳账户产品,分析当前个人碳账户产品发展现状,同时梳理出当前存在的运营主体割裂、减排核算标准不统一、数据无法互通互认、商业模式不可持续等方面的问题,为车企进一步参与个人碳账户减排场景建设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发动机碳平衡测量方法,提出了柴油发动机在燃烧做功之前与做功后排气的碳质量流量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影响碳平衡偏差的主要因素;在发动机台架上进行某柴油机的排放试验,得到不同工况下的碳流量偏差值;通过改变单一参数,分析数学模型中碳流量偏差随不同影响参数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进气空气质量流量、发动机燃油消耗以及排气中CO2浓度值对碳平衡偏差的影响比较大,并可根据碳平衡偏差的不同测量结果值,采取相应的核查手段和有效措施以减小试验误差,有助于提高台架试验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3.
对脉冲式气体渗碳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应用,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将工件在炉内渗碳时的碳势设定为波段脉冲式,可增强工件表面对活性碳原子的物理和化学吸附作用,提高碳原子扩散系数和扩散速度,提高工件的渗碳速度,改善渗层的碳浓度梯度,使渗层碳浓度变得平缓,淬火后获得良好的硬度梯度和金相组织,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和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当前形势表明,碳治理的紧迫性从未像现在这样明确而迫切。城市道路交通领域在按时达成预定碳目标方面仍面临重大挑战。为理清各种措施、路径或方法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明晰的治理框架,并把握研究与实践的关键路径,以便于更有效的碳中和行动。通过运用文献研究、统计分析和归纳与演绎等多种方法,研究并提出了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性解决方案和碳中和措施分系统的基本架构,明确了从系统、分系统、子系统到关键组件的关键线路,对碳中和措施分系统中的两类主要负排放措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强调了负排放子系统在城市道路交通实现零碳排状态中的决定性作用。其结论可为其他行业或领域的碳中和措施系统构建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MQL-8201型碳平衡油耗仪所用V锥流量计的测量原理。利用仿真方法,依据V锥流量计的结构尺寸,建立了该流量计的几何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气体流动在到达V锥流量计前已经达到了稳定状态,压力和速度分布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全球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发展迅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核心动力电池产量不断增加,伴随而来的退役动力电池逐年增多。对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能够减少电池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本文结合近十年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对2030年前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动力电池产量及退役量进行预测,并对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可减少的温室气体进行计算。经预测到2030年中国基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可达到705.9万吨CO2当量,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量为1187.6万吨CO2当量,因此对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7.
8.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所具备的碳排放接近零以及绿色低碳的特点,将慢慢的替代燃油车,被越来越多的人选为代步工具。随着对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续航、无线充电、氢燃料电池等方面的研究,在不久的将来,新能源汽车将作为汽车行业的主流产业。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将决定新能源汽车的命运,只有解决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发展,才能真正的助力双碳,为建设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周扬 《重发科技》2006,(3):10-12
2005年,热处理车间通过AOP项目投资,对车间的一台渗碳炉的碳势进行了自动控制的改造。使得该渗碳炉对碳势的控制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克服了传统的手动控制碳势的缺点,解决了原辅料消耗大、能耗大、炉内碳势判断误差大、工件表面硬度不均匀、产品零件渗碳质量差,返工率高和炉内碳黑较多的现象,通过对渗碳炉的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体现了计算机联合氧探头进行工件批量热处理渗碳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车用动力电池管理,提出了一种孪生数据驱动的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新模式,建立了数字孪生驱动的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架构,详细阐述了该架构运行机理。以孪生数据为核心,从动力电池设计、制造、使用、再制造、梯次利用、回收再生共6个场景对数字孪生技术在动力电池上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并对其中应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数字孪生驱动的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对动力电池制造、运行、维护提供实时反馈和保障,为动力电池绿色低碳设计、安全高效设计的全局最优解提供路径,通过提高设计质量,能有效实现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良性循环,虽然一些关键技术尚待突破,但数字孪生技术在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上的应用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1.
EX-20直通式碳烟净化器具有高抗热冲击性能和较好的机械性能。为提高其装车后的使用耐久性,有必要进一步改善净化器滤芯的机械性能。本文通过优化滤芯的结构参数和尺寸参数,在提高滤芯机械强度的同时,较好在兼顾其碳烟过滤效率和排气背压。  相似文献   

12.
相比传统燃料环卫车,新能源环卫车在驾乘体验、操作性、节能减排、能量转换效率等方面有着显著优点,这无疑是环卫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我国力争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长远目标。然而,目前新能源环卫车的普及仍存在诸多挑战,如整车成本高昂、智能化水平较低、配套设施不完善、政府补贴政策滞后等。因此在行业内,专用车生产企业必须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切实降低车辆生产成本,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发展,打造更适合清洁环境的新型新能源环卫车。  相似文献   

13.
14.
15.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世界经济遇到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2021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虽然有所反弹,但新冠疫情的影响仍然持续,经济发展也处于不确定的大环境中.处于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的中国,针对自身发展特点,已清晰的勾画出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处于转型变革期的汽车行业,...  相似文献   

16.
何晓劲 《上海汽车》2023,(10):29-32
汽车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对我们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有着重要的贡献。文章从绿色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全球的趋势、国家对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主要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面临的挑战以及降碳目标和措施做了分析,并重点关注产业链上中下游减排联动的方法和碳足迹管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下空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优化城市功能配置、提高环境质量和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更是实现“双碳”目标、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完成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地下空间利用的主要特征,提出地下空间开发与城市节能减碳的相关举措,并在具体工程案例中加以应用,从而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为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造成柴油机碳烟工况的相关因素,提出了降低柴油机碳烟排放的主要措施,并详细阐述了具体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交通领域碳排放对气候变化有较大影响,受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以及新能源利用率和“公转铁”使用率低等因素影响,交通领域碳排放仍将持续增加。为实现“双碳”目标,本文针对交通领域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深入研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并从规划引领、政策引导、结构调整、科技赋能、理念更新等方面提出推动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举措,为交通领域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