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级配碎石的级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级配碎石作为一种重要的路面材料,其设计方法和性能随着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在我国重新引起重视而越来越被关注。从级配碎石的强度形成机理出发,研究探讨了最大粒径31.5mm的级配碎石的级配设计和使用性能,对级配碎石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基于振动成型的级配碎石路用性能及设计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成型方式,研究对比了级配碎石的物理力学特性。提出了基于振动成型的级配碎石设计指标及设计标准,并应用实体工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振动成型方式与现场碾压方式更为匹配,与重型击实相比,振动法设计的级配碎石最大干密度系统有所提高;CBR、抗变形能力等力学指标明显优于重型击实法设计的级配碎石。实体工程表明,振动成型设计的级配碎石为基层的复合式路面路表弯沉与半刚性基层路表弯沉相当;不需特殊设备,采用改进的施工工艺,现场含水量、级配及压实度均能够达到研究提出的振动成型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3.
基于振动成型的级配碎石路用性能及设计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不同成型方式,研究对比了级配碎石的物理力学特性。提出了基于振动成型的级配碎石设计指标及设计标准,并应用实体工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振动成型方式与现场碾压方式更为匹配,与重型击实相比,振动法设计的级配碎石最大干密度系统有所提高;CBR、抗变形能力等力学指标明显优于重型击实法设计的级配碎石。实体工程表明,振动成型设计的级配碎石为基层的复合式路面路表弯沉与半刚性基层路表弯沉相当;不需特殊设备,采用改进的施工工艺,现场含水量、级配及压实度均能够达到研究提出的振动成型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4.
矿料级配设计方法及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料级配设计方法直接关系到碾压成型后沥青混凝土的各种路用性能。目前矿料级配设计方法较多,各自体现了其优越性,但各种方法也不尽完善。本文就目前几种矿料级配设计方法进行一下评述,希望对广大道路工作者在选择级配设计方法上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王书杰 《交通标准化》2014,(11):133-135
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对级配碎石两种不同的成型方法(重型击实法与振动成型法)的试验指标进行对比,以确定一种对本项目级配碎石最合理、最适用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是将一定级配的砂砾集料与水泥和水一起拌和后,在最佳含水量状态下碾压成型,经过养生达到一定强度的路面基层结构,此基层是一种半刚性结构,在不同的地质有着不同的特性。通过具体试验段数据分析,说明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特性及其施工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7.
沥青混合料级配离析可分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四种水平。为了研究沥青混合料发生级配离析后体积特性的变化规律,在室内模拟试验中设计了具有代表性的7种级配,并根据沥青膜等厚的原则确定了各级配的油石比,成型马歇尔试件,实测各级配混合料的体积参数。研究表明:级配离析使各体积参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空隙率的变化是导致沥青混合料性能改变的内在原因。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离析。  相似文献   

8.
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受众多因素影响。本文根据南石线水泥稳定碎石施工中,采取具有代表性的四种不同级配的碎石进行组成设计试验,对试验结果采用方差分析法来确定级配、水泥剂量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强度的影响程度,并着重分析了随着级配变化.强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采用粗细不同2种级配进行水泥稳定砂砾混合料的室内外强度试验,以验证砂砾材料用于骨架密实水稳混合料时,细集料用量对强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细集料减少,砂砾与水泥粘结力下降,建议级配设计时应综合考虑砂砾材料嵌挤力对混合料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振动和击实(静压)成型方法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抗压强度影响,并分析强度差别产生的原因,试验中应用振动成型仪对水泥稳定碎石进行振动成型,养生7 d后测定抗压强度,并与静压成型试件的性能进行比较,试验表明振动成型水稳碎石的抗压强度与静压成型具有线性关系,基于压实度相同原则,振动成型方法的抗压强度大于静压成型的80%左右,而若在密度相同的前提下,振动成型方法的抗压强度大于静压成型的60%左右,其中60%的强度增加量源在于骨架的嵌挤作用,给出了两种成型方法抗压强度的转换关系,基于强度等效原则,采用振动成型方法设计基层材料可节约水泥2%~3%,按级配类型回归曲线的斜率和截距表明,振动的成型在用于基层材料为无机结合料时,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基层的密度,还可以提高级配的结构性,进而充分发挥出无机结合料的级配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为得到垫层级配碎石的合理组成,用重型击实、承载比(CBR)、渗透系数和水稳定性试验对6种级配碎石进行了室内研究。结果表明:渗透力会改变级配碎石的级配分布,渗透系数随渗透次数增加趋于稳定,0.075 mm通过率(P0.075)3%的级配碎石渗透系数大于0.011 6 cm3/s但CBR较小;P_(0.075)在3.6%~5.0%范围的级配碎石渗透系数差别很小,选择上限通过率可协调渗水与强度的矛盾;P_(0.075)为7.6%的级配碎石CBR达196%但已基本不透水。有排水要求的级配碎石P_(0.075)5%,填料数量减少使得材料的可压实性对含水率变化不敏感,已不存在最佳压实含水率;重型击实使得P0.0753%的级配碎石严重破碎,干密度异常提高不宜作为压实标准。级配碎石在成型后初期具有轻微的湿陷性,其水稳定性与强度明显相关,CBR越高的级配碎石水稳定性也越好。  相似文献   

12.
级配碎石压实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级配碎石的研究和应用,主要在于通过取得高质量的碎石,获得高密度的良好级配以及良好的施工压实手段来提高级配碎石的强度和稳定性。分析了级配碎石物理性能指标和影响级配碎石性能的因素,从材料选择、级配设计、不同机械组合及碾压方式方面入手,研究了级配碎石施工的压实特性和提高压实强度的方法,并通过具体试验路段进行了验证,总结了级配碎石的压实特性。  相似文献   

13.
级配是影响水稳碎石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四种级配的碎石进行组成设计试验,并采用方差分析法来确定级配、水泥剂量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强度的影响程度,可更好地指导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4.
结合现有压路机压实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水泥稳定碎石室内振动成型仪振动频率、振幅、振动时间、配重等振动参数;采用采用逐级填充理论设计了水泥稳定碎石嵌挤密实级配,对比振动成型和静压成型方式下的不同龄期、不同水泥剂量下水泥稳定碎石试件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振动成型试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远大于静压法成型的试件.  相似文献   

15.
在考虑干缩特性的同时,经分析得出影响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主要因素,同时以这些因素为基础,选用正交试验法,通过三点控制确定的幂函数级配求解出9种级配,得出各因素与各指标的关系,最后根据各级配的试验指标可调整计算出水泥稳定碎石的最佳级配.这便是无机稳定碎石类材料新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目前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普遍采用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易出现收缩裂缝的问题,首先根据贝雷法和主骨料空隙填充法确定了一种间断级配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设计方法,然后通过振动成型试件强度试验进行级配调整,并进行了抗压强度试验,回弹模量试验,确定了间断级配水稳填充大粒径碎石基层材料的配合比为G7、G10、XG3规格集料质量占比为55%、18%、27%,水泥剂量4.5%,含水率5.5%,7 d抗压强度为5 MPa, 90 d抗压回弹模量为1 700 MPa。  相似文献   

17.
级配理论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最大密度曲线理论和粒子干涉理论及相关级配算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变i法及相应算法.通过变i法计算的集料级配与规范中AC-16、SMA-16、Sup-12 5级配和以粒子干涉理论为依据设计的多级嵌挤密实结构级配的比较,给出了满足AC-16、SMA-16和Sup-12 5级配的相应i值范围,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变i法在AC-16型沥青混合料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利用该方法设计的级配,较好的满足了设计要求.同时也说明变i法能较好的适应我国沥青混合料级配采用方孔筛的划分标准及不同沥青混合料类型的级配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引言国内外关于级配碎石基层的应用表明,合理的级配碎石级配、原材料严格的技术要求、以及规范合理的施工工艺控制是保证级配碎石稳定性和强度的关键。集料的级配类型、集料的技术指标对级配碎石的稳定性和强度影响很大,级配碎石基层是否成功,最重要的还是在于集料的技术指标、洁净程度和配比。在我国关于级配碎石的应用,其影响因素主要是级配碎石的配合比和原材料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针对级配碎石材料的破坏模式与破坏条件,对级配碎石材料的强度理论进行了探讨。同时结合级配碎石材料的特性,进行了三轴试验,并结合现行规范的要求,提出了级配碎石混合料材料设计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基于离散元法进行ATB-30的级配设计,通过构建虚拟试验,以抗压强度最优为原则初步提出了粗集料级配;采用改进的k法,根据抗压强度与劈裂强度最优为原则提出了细集料级配,并通过抗压强度最优为原则逐步缩小级配范围。经室内试验验证,优选出的级配综合路用性能不低于规范中值级配,离散元法确定级配无需繁琐的试验且高效,重点在于确定合适的模型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