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前折返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折返能力是影响系统通过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单渡线站前折返站和双渡线站前折返站列车折返的流程及特点,进而总结两种情况下折返列车发车间隔的计算方法,并对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具体情况下改善站前折返站折返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有轨电车折返站的站台形式和配线设置对折返能力的影响,基于保山有轨电车T2线工程,以侧式站台、岛式站台、站前折返、站后折返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不同站台形式下站前或站后折返作业程序的基础上,计算出4种折返形式的折返时间及能力,总结了不同折返形式的利弊。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了有轨电车站台形式及折返线设置的优化建议。站前折返作业程序少于站后折返,折返时间较短,折返能力较强;侧式车站占用的道路资源少,岛式车站站台利用率高。  相似文献   

3.
站前交叉渡线折返是目前城市轨道交通采用较多的一种折返形式,提高该类折返线能力对提高线路运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站前交叉渡线单股道和双股道折返的技术作业过程,通过列车牵引制动运行仿真,研究了进站速度和道岔限速2个关键因素对折返能力的影响,提出了提高折返能力的若干措施。该项研究可为城市轨道交通折返站设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满足列车正常折返与进、出车辆段,灵活解决实际运行中的需求,需要设置终点站配线。重点研究站后折返方式,分析站后单线折返和双线折返的技术作业流程及特点,得出影响折返能力的发车间隔,并通过案例计算,在分析终点站配线系统能力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长沙轨道交通1号线尚双塘站在折返线兼入段线、出入线单独接入和出入段线从正线的两侧接入两种配线方案下的折返能力和出入段能力,比较不同站后折返形式折返能力的大小,得出方案一在出段能力、咽喉能力和发车能力上优于方案二,综合考虑最终推荐方案一。该分析可为今后城市轨道交通的同类线路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分析在传统折返配线条件下,最高速度和编组量数(车辆长度)对线路折返能力的影响,并总结其相互制约关系:即随着编组的增大和速度目标值的提高,传统方式折返能力将逐步下降,如当速度目标值为160 km/h、车辆选型编组为A型车8辆编组的情况下,折返能力最大为27对车/h(侧式站后折返).为应对传统折返方式的能力限制,提出新型折返方式——混合式折返方式,其适用于通道运量需求较大、速度目标值较高的情况,并通过仿真模拟软件X-drive测试不同速度、不同编组、不同停站时间条件下的折返能力.结果表明:在速度目标值160 km/h、车辆选型编组为A型车8辆编组的情况下,最大折返能力可达38对车/h,与传统方式相比,折返能力及输送能力可提高40.7%.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轨道交通大小交路开行方案下,中间折返站能力为线路运输能力的关键因素.本文分别针对中间站站前折返与站后折返,根据列车折返作业流程,分析列车在中间站的最小间隔时间,建立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模型;并考虑列车接发车作业与折返调车作业之间的冲突,分析有作业干扰情形下的车站能力.案例表明:小交路列车开行比例越高,车站的发车能力越小,但不发生作业干扰时,大小交路开行方案对车站能力的影响较小;而在有产生作业干扰情形时,站后折返能力损失可能达30%以上,要高于站前折返.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有必要合理安排通过列车在中间折返站的到站时间,以减少作业干扰、避免线路能力损失.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影响列车运营能力的主要因素,将运营能力转换为线路通过能力和折返站折返能力,从理论上分析线路通过能力和折返站折返能力.结合列车运行的实际情景,建立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列车追踪与折返模型,并通过Matlab编程对模型进行仿真实现;最后对实际在建的城市轨道线路郑州1号线进行模拟仿真,通过所建立的模型分析其运营能力,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提升运营能力的措施或方法.  相似文献   

8.
站前折返由于折返能力和行车组织方面相对站后折返的劣势,在地铁设计中并不常用,但是有时候在受建设场地条件、换乘条件等限制下,站前折返也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出版的文献中对折返能力计算多数停留在方法讨论阶段,对如何确定参数涉及很少,并不能指导地铁设计工作。就站前折返设计中站型选择以及折返能力计算问题作出详细分析。期望对站前折返能力计算过程、参数选择给出参考。  相似文献   

9.
折返线用于组织列车的折返,实现行车的合理调度.折返站配线形式多样,针对折返站各种配线形式,分析了各自的差异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科学、合理的仿真模型是研究地铁列车折返间隔的关键.本文建立的连续型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参数设置上具有更好的适配性,且能有效缩短步长,以提高仿真精度从而更精确地模拟列车实际运行.该仿真基于列车运行状态,对移动闭塞地铁列车追踪运行及站后折返场景进行了仿真,得到的时间-距离图、距离-速度图及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用性及仿真精度.同时定量分析了道岔侧向限速、列车制动性能、停站时间对折返间隔的影响,提出了缩短折返间隔的措施,使折返间隔降低了31.22%,为提高线路运营能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地铁站后单股道折返布置图以及作业流程、时间参数分析,得出了站后单股道折返的时间组成要素和计算公式,以及站后单股道折返的折返能力计算方法。最后分析所述计算方法的不足以及加强折返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准确的动车组转线折返作业时间标准可以为运行图编制提供参数基础,有利于提高运行图编制作业效率。本文将动车组转线折返作业分为站后渡线折返和折返线折返两种方式,对其作业流程进行了探讨,通过图解法分析了折返作业过程中旅客上下车、列车转线作业、保洁作业、吸污上水作业、司机换乘作业等单项作业的具体时间,直观地得出整体作业流程和各项作业之间的先后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转线折返作业时间的计算方法。最后,以武广高速铁路为例对动车组转线折返作业时间标准进行了计算并对转线折返作业时间的缩减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3.
站台形式方案设计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北京轨道交通亦庄线宋家庄站的特点,阐述了一岛两侧双线、一岛一侧双线、一岛一侧三线等3种站台形式方案的基本设计概况,并从候车条件、折返能力、列车出入段条件、车站规模等方面对这3种方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对比研究。最后,从岛式站台站前折返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站台客流组织方案对站台宽度和列车停站时间的影响等角度,提出了一岛两侧双线是适合于采用岛式站台、站前折返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起点站的站台形式方案。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在国内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的设计方法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便建设出满足功能与经济双重最优的地铁项目。以站前折返和站后折返两种折返形式为例,对配线设计方案进行了全寿命周期的评估,为下一步地铁配线设计方法的改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结合地铁施工中大量采用的单圆盾构的施工组织,从过站与折返起吊的总体技术条件、施工场地与交通疏解要求、施工干扰与工期、经济比较等方面对过站与折返起吊的选择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不成对机车周转图的一种铺画方法,在机车折返站,运用网络流模型确定出不成对机车周转图上满足最优化要求的基本成对机车周转图方案,为未获指派的机车就近勾画交路。在基本段所在站,将附挂回送机车的运行线在该站的运行时刻插入相应的时刻序列,将基本段所在站不成对机车周转图问题转化为成对机车周转图问题,利用表上寻优算法求解成对机车周转图交路方案。分析结果表明:对不成对系数为0.78、两端站机车停留时间标准相同的机车周转图,计算得到机车在基本段所在站总停留时间与折返段所在站总停留时间之比不小于1.25,该算法将机车在折返段的额外停留时间最大限度地转移到基本段,满足了机车在折返站紧凑折返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紧邻建筑物大断面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地铁十号线一期终点折返线由于地处东三环,周边环境比较复杂,针对浅埋暗挖法施工过程中大断面折返线不同断面的开挖顺序以及楼房的防护措施进行模拟分析,优化确定合理的楼房保护措施和开挖方案,为工程顺利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并对以后类似环境条件下工程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8.
利用细胞内玻璃微电极记录技术,研究了离体豚鼠右心室游离壁缺血再灌渔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跨壁传导等电生理特性变化之间的关系,并观察了利多卡因对其的影响。结果;在缺血和再灌注中,因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缩短、心肌传导时间尤其是跨壁传导时间延长、心外膜下心肌至极离散化和心肌兴奋性的不均一化等变化而引起的折返激动,可能是这一模型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10μmol/L利多卡因在此模型中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途径,可能与降低心肌兴奋性、成慢心肌传导速度,从而阻断折返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9.
设备本质安全是地铁运营管理的目标,但有时设备故障在所难免。地铁道岔是列车折返、变更进路时必须使用的行车关键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将会对行车组织安全、效率造成很大影响。本文结合道岔故障处理经验,总结了各类道岔故障情况下的应急处理原则与方法,在道岔故障时能有效地组织边运营边抢修,提高故障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市域轨道交通线网规模不断扩大、吸引范围不断拓展,导致客流量大幅增长,运量与运力矛盾日益突出。近年市域铁路在国内发展迅速,为充分挖掘市域铁路的运输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流需求,主要分析市域铁路线路输送能力的影响因素,分别对信号系统、折返、列车能力等因素深入分析,并总结出线路输送能力的加强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