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新年伊始,广大“爱车族”面对2005年车市充满着太多的“猜想”:市场变量实在太大,明明“可能”会变成“不可能”,而横看竖看“不可能”又会变成“可能”。又有谁能说得清楚——2005年之中国车市,有多少“猜想”最终会演变成为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辞旧迎新的烟花爆竹还未散尽,鸡年车市的锣鼓早已敲得震天响,新年伊始,广大"爱车族"面对鸡年车市充满着太多的"猜想":市场变量实在太大,明明"可能"会变成"不可能",而横看竖看"不可能"又会变成"可能"。城头变幻大王旗,只在弹指一挥间。又有谁能说得清楚--鸡年之中国车市,有多少"猜想"最终会演变成为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2004年的中国车市,充满着太多的“猜想”,城头变幻大王旗,只在弹指一挥间。2004年之中国车市,有多少“猜想”最终会演变成为不争的事实。这里,猜想2004年中国车市的十出戏是:  相似文献   

4.
2006年即将成为记忆,2007年又给人留下了猜想的空间,纷繁热闹的中国车市亦是如此。 2006年延续了自2003年以来的高增长,2007年中国车市还会喷薄释放吗?2006年的车市降价风席卷了整个车市,明年降价风潮还会继续发飙吗?今年是自主品牌从“配角”变为“主角”的蜕变之年,明年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势头又如何呢?系列问号成了2007年车市猜想的源头。  相似文献   

5.
从权威的中汽协会统计数据看,笔者看不出车市有什么“暖风吹”;车市苦涩,车市疲软。2005年一季度的车市,实在是高兴不起来。  相似文献   

6.
吴勇 《汽车情报》2006,(24):7-9
最近几年,中国车市有一个关键词:全球同步。这个词使用频率之高,使用范围之广可见一斑。在中国汽车业“井喷”又“井喷”的今天,放眼国内车市,几乎没有厂商不讨论“全球同步”,没有车型不是“全球同步”。我国汽车市场上形成了一股“全球同步”的热潮,大有“全球同步”才能赢得市场,在竞争中取胜之势。  相似文献   

7.
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大起大落、普遍喊“冷”,令众多厂家大跌眼镜、手忙脚乱。由于先前对市场判断的不准确,所以令几乎所有厂家由于产能过剩而出现严重库存。今年车市究竟会如何?能否走出低谷、保持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8.
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大起大落、出现前所未有的“低迷”,令众多厂家大跌眼镜、手忙脚乱。由于先前对市场判断的不准确,所以令几乎所有厂家由于产能过剩而出现严重库存。而2005年刚刚跨入新年,还没有从猴年车市的失意中缓过神来,鸡年车市一股降价寒流扑面而来,来势之快、来势之猛,叫人始料不及。这就给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2005年车市究竟会如何?大家所关心的2005年中国的汽车市场能否走出低谷、保持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9.
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大起大落、出现前所未,有的“低迷”,令众多厂家大跌眼镜、手忙脚乱。由于先前对市场判断的不准确,所以令几乎所有厂家由于产能过剩而出现严重库存。而今年刚刚跨入新年,车市一股降价寒流扑面而来,来势之快、来势之猛,叫人始料不及。这就给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今年车市究竟会如何?大家所关心的2005年中国的汽车市场能否走出低谷、保持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10.
礼文 《汽车情报》2005,(12):1-1
对于2005年一季度、尤其是3月份车市应该如何看,业内人士各抒己见。一种认为,开局不利、疲中有升、有喜有忧、大势向好,尤其是从3月下半月起有了回暖迹象,吹起了暖风;另一种则认为,看不出车市有什么暖风吹,车市苦涩,车市疲软。对2005年一季度的车市表现,实在是高兴不起来。不过笔者还是坚持原来观点,对“车市暖风吹”论投上赞成的一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车市波动规律与第6次扩张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福民 《上海汽车》2009,(12):18-21
采用“车市波动分析法”,设定一个系数(扩张系数)两种效应(扩张效应、收缩效应),用波动图形和数据判定车市走势。分析研究后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是按波动规律发展的,经历5次波动周期压缩。2008年汽车市场进入本轮波动收缩期(第5次收缩期),2009年1季度车市进入“谷底”运行,2季度车市走出“谷底”,3季度平稳回升,结束第5次波动期。从4季度起到2010年前后,中国车市进入新一轮波动期的“第6次扩张期”。  相似文献   

12.
《汽车导购》2004,(8):46-48
从5月份开始,没有一个关心汽车市场的人不惊呼,“车市怎么了?为什么车突然卖不动了?”“五一”黄金周和北京国际车展都没能让车市火起来:经销商的库存压力不断增大,叫苦不迭:厂家也联合起来,大规模地调低全系列车型的价格.试图一起来拯救不断下滑的车市。但是,这些行动都没能改变什么,车市依然冷清,消费者仍然持币待购。从2002年的“井喷”到2004年的“持币待购”,刚刚红火了两年多的车市一下子就消沉起来,这似乎让正在不断扩大产量的各大厂家还没有准备好,也令正在加大投资中国这块最广阔市场的国外汽车巨头们感到突然。  相似文献   

13.
杨再舜 《汽车情报》2006,(20):35-37
众所周知,中国车市历来是政策车市,尤其是卡车市场受其影响最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政策法规似一只无形的手,始终掌控和扼制着汽车市场的走势与兴衰。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国汽车市场而言,价格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先前是车市的降价常态,一直没完没了,经年累月。近来车市突如其来的涨价之风却特立独风,“加价时代”再现江湖,惊讶过后感觉只是迷茫。  相似文献   

15.
在经历了2002年的“井喷”式爆发和2003年的持续高速发展后,中国汽车市场在今年四五六月份的表现多少有些令人失望。在略显沉闷的气氛中,上海通用猝然出手,首先挑起降价之战,紧接着,一汽一大众和上海大众也一反常态,联手全线降价。2004年过半,车市仿佛进入了更加让人迷惘的阶段。这次打响的“价格战”会给中国汽车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今年车市还会继续高速发展吗?记者约请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副主任徐长明、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商务信息中心副部长且小钢对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6.
回顾国内车市发展历程,捷达、桑塔纳、富康“老三样”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今成就“老三样”的那个特殊的汽车时代已经变成历史,伊兰特、凯越、马自达323“新三样”又迅速地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17.
2003年的中国车市在经历了2002年的“井喷”之后.更呈现出多元化快速发展的现状。车市战火由10万元家用轿车燃烧到中高级轿车.“SUV”车再到微型轿车市场。于是,有煤体将2003年称为”SUV”元年。如果照此说法总结2003年的中国车市.面对沉寂了几年之久的微车市场.再看今年由路宝.QQ.爱迪尔和SPARK引领的微车蜕变革新以及因此而掀起的市场风云.我更愿意给2003年冠以“微车新生”年.将SPARK上市的12月8日称为“微车复活节”。  相似文献   

18.
礼文 《汽车情报》2006,(10):8-12
在今天的中国车市,新车生命周期正变得越来越短促,国际上按6-8年市场周期设计、制造汽车的通行规则,在中国市场已根本行不通,那么,这种独特的“中国车市周期”短命论是如何产生的呢?对这一耐人寻味的现象,国内汽车界尚未来得及进行深度研究,本文只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引起整个产业界对这一现象的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9.
11月份车市强势增长了24%,汽车市场是否就此全面复苏?价格大战是否来到?12月车市,依然存在多个悬念。 11、12月份是车市销售最好的时机,从11月份车市的增长势头看,12月车市将会依然飘红。这是企业和销售商的最后冲刺阶段,加上11月份的库存调整到了下半年的最低点,12月份销售有望再创新的纪录。  相似文献   

20.
《当代汽车》2007,(7):10-11
车市与股市,这是两个当前非常热门的话题。一个是需要花钱消费的市场,另一个是期待投资增值的市场,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关联,但却同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汽车市场而言,目前中国股市的昂首向前是好还是坏?股市的蒸蒸日上会不会对车市产生影响?股市与车市的交锋,空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人们对此有正反两种观点,正方认为股市的红火将会推动中国汽车市场的繁荣发展;而反方则认为大量资金涌入股市,会对汽车市场产生负面影响,股市抢走了车市的蛋糕。那究竟这两个市场间有着怎样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影响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