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研究路基土湿度状况对CBR值的影响,通过设置试验路段,对路基土湿度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路基土CBR值进行了现场贯人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路基土CBR值与含水率、稠度的关系式.结果表明:哈大高速公路路基使用多年后含水率稳定在20%左右,平衡湿度范围为17.5%~21.2%;路基土CBR值与含水率、稠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路基湿度对其刚度、变形等性能影响显著,湿度场的理论计算方法作为评价其演变规律与机理的研究手段一直是道路工程中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该文从路基湿度计算控制方程、非饱和路基土水力特性、湿度影响因素3个方面进行回顾与总结。发现目前在整个计算方法体系中对于应力-渗流-植被-大气等多场、多因素的耦合效应研究较少,建议开展此类研究,以便准确评估路基湿度、支撑道路工程的长寿命设计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李侠 《公路与汽运》2010,(4):114-116
通过埋设FDR湿度传感器进行路基含水量观测试验,研究了降雨强度、路基土孔隙率、路面状况等因素对降雨渗流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降雨强度由8 mm/d增加到65 mm/d时,路基瞬态含水量增加19%~25%;与降雨强度相比,路基土孔隙率对路基含水量的影响相对较小;路面未发生损坏时降雨渗流作用对路基含水量的影响范围主要分布在路基顶面以下0.4 m,路面结构损坏后影响区域增大到路基顶面以下1 m。  相似文献   

4.
被广泛应用于路基工程中的土工合成材料具有较好的抗拉性能,可以提高路基整体稳定性,减小路基整体位移变形。对经典加固土模型进行了回顾,旨在说明不同模型对应的实际组分。通过路基结构稳定性的量化分析,得到了材料抗拉性能及其他属性对路基沉降的影响。并通过经典模型与实际工程的参数化联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相似文献   

5.
非饱和土路基的毛细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生平  李涛 《公路》2012,(6):124-128
分析了非饱和土路基的毛细作用机理,探讨了毛细作用对路基湿度及强度的影响,基于达西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建立了描述非饱和土毛细作用的水分运动方程.通过引入算例,得到了非饱和土路基毛细作用下的湿度变化规律及毛细水上升高度,最后研究了不同因素包括路基高度、初始填筑含水量、渗透系数等影响下的非饱和土路基的毛细作用.结果表明,提高路基高度可以减小毛细作用对路基整体湿度的影响;初始填筑含水量越大,毛细作用越明显;路基填土的渗透性越好,毛细水上升速度越快;不同填土类型所表现出来的毛细作用与填土本身的土水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中外公路》2021,41(2):15-19
该文以环境场温度和湿度作用下典型路基土为研究对象,结合室内环境模拟条件下路基回弹模量测试试验及现场路基湿度与模量测试试验,研究路基强度的衰变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室内环境模拟试验与现场测试结果相吻合,路基回弹模量受土质类型、路基含水率状态影响显著,建议公路路基设计应考虑含水率变化影响,细粒土填料应在最佳含水率附近压实,并做好防排水设计,以保持路基湿度与强度状态。在南方非冰冻区或北方季冻区,当路基土存在地表渗水或地下水等外来水源补给时,受环境温度及湿度循环作用,路基湿度将从最佳含水率状态向平衡湿度状态过渡,公路路基湿度增幅均高达10%~15%以上,路基模量急剧衰减,降幅约50%。同时,现场测试试验还表明当能有效控制地表或地下水源补给时,保障路基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可明显减缓环境温湿度产生的路基湿度状态及回弹模量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沙漠地区公路施工为背景,针对依托工程沙漠公路特殊路基处理和重难点问题,设计创新出一种砂砾土夹层风积沙路基结构,通过试验揭示了各影响因素与砂砾土夹层风积沙路基性能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种干湿结合的砂砾土夹层风积沙路基施工工艺和碾压方法并进行应用;应用项目交工验收通车运行以来,风积沙路基填筑段路基使用性能良好,路面行车安全、舒适,未出现质量缺陷。该风积沙路基结构和施工方法以期为沙漠地区风积沙路基填筑结构选择和施工工艺操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多雨地区路基湿度季节变化特征的现场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路基湿度场随气候季节性的变化规律,选取福建省浦南高速公路两个路段路基,通过埋设雨量传感器和路基土水分传感器进行了为期1年的湿度场实时监测。监测成果表明,工程区降雨与路基湿度峰值均出现在3月份和7月份,体积含水量变化最大值达25%,最大变异系数达14.45%,路基土湿度与降雨基本上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土体湿度变异性峰值主要集中在3月~7月的雨季,且主要分布在路床顶面以下40~60 cm处。因此,采用平均稠度法确定老路基的干湿类型时,建议最不利季节为每年的3月份和7月份;为保证路基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需加强路基排水措施;路基土施工时,建议在最佳含水量湿侧2%附近进行压实,有利于减少路基湿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路基设计对路面结构的使用寿命有显著影响,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外部荷载、沥青组分等因素。分别从不同级配碎石层参数、沥青层参数以及荷载条件出发,探究了各项因素对于路基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固化土路基设计要点,结果表明:加固位置与路表越近,加固效果越好;加固深度与结构模量呈正相关,层底拉应变等效和结构最大应变等效均呈现增大趋势;加固路基能够显著影响结构最大应变。  相似文献   

10.
通过水准仪观测以及传感器监测等方法对高水位条件下低路堤路基的湿度、土压力及沉降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土体湿度、土压力及沉降受周围环境、气候条件及周边土体影响,平衡时湿度接近30约为30%,5个月后土压力趋于稳定,土压力值约为22.7 kPa,8个月后路基沉降趋于稳定,沉降值约为8.34 mm。低路堤路基技术在应用时应做好隔水措施。  相似文献   

11.
软土路基在外荷载作用下,其沉降大,且持续时间长。在软土地基上修建高等级公路,潜在的工后沉降会对交通运输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软弱地基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加固处理措施。软土地基处理的方式有很多,各有优缺点及局限性,如何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方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及工程投资。该文对公路软基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总结,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2.
银川平原高等级公路液化土地基处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东  柳长生 《公路》2002,(4):26-29
根据银川平原液化土地基的分布及特征,提出液化土地基处治的原则,结合工程实例介绍本地区液化土地基处治方法及处理技术与效果。  相似文献   

13.
路基土湿度动态变化的测试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研究路基土湿度的动态变化特征,通过设置试验路段,进行了室内模拟试验和现场测试,对路基土含水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根据试验数据建立了重塑土体积含水量、饱和含水量与张力的关系式,预估了土的含水量,并利用建立好的土回弹模量和土含水量的模型,进而预估了土的回弹模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张力与含水量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预估值和实测值相差不到10%,具有较高的精度。因此,采用张力计测试土张力并反演路基土的含水量是可行的,若再提高张力计的测试精度,可以更准确地获得路基土湿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对路基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佛山“一环”路基为软弱土层,地质条件差,采取了袋装砂井、水泥搅拌桩、CFG 桩和预应力管桩四种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为探索该地区公路软基处理的较理想方法及其处理措施,以工后累计沉降量为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了不同处理方法的工后沉降量,该路基的处理方法,宜优先考虑水泥搅拌桩,并在路面结构施工阶段采取一套补救措施,确保路面的平顺。  相似文献   

15.
针对新疆建设兵团垦区软土地区的公路工程特点,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计算模型来研究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路面结构的受力特性,从控制路面结构的容许弯拉应力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软土地基的工后容许差异沉降量的因素,包括公路等级、路基宽度、交通量、路堤填土高度等;提出了垦区软土地区公路路基顶面的工后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的计算思路,并总结了计算流程.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提出了垦区软土地区二,三,四级公路路基顶面的工后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并根据路基顶面的差异沉降率控制标准,反算出软土地基的工后容许差异沉降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东北寒冷地区塑料排水板法处理软土路基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道路工程建设中经常碰到软土路基处理的情况,塑料排水板是处理软土路基的有效方法之一。塑料排水板处理软土路基,可缩短软土层的压缩排水时间和路基沉降时间,加快软土路基的固结速度,提高路基承载力,减小路基的工后沉降。从理论上对打塑料排水板处理软土路基前后的效果进行分析,反映出塑料排水板处理软土路基的有效性,为进一步研究分析地基压缩沉降和固结稳定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该文将试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功地将土工格室结构应用于广东省增城市新塘镇环城路一期工程软土地基的路基工程中,不但节约了工程造价,而且缩短了施工工期,是土工格室在软土地基应用的一个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