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microRNAs(miRNAs)是近年发现的一种内源性基因转录后调控分子。miRNA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表达,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分化、发育及可塑性,参与了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如药物依赖等。本文主要概述了miRNA在中枢神经系统及其药物成瘾中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视神经脊髓炎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神经系统疾病。在临床上是一种少见的疾病,最主要和显明的表现有两种:视神经和脊髓机能的障碍。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及脊髓中的神经纤维有髓鞘脱失的变化和血管周围有细胞浸润现象。故临床上表现为两眼视力的丧失及截瘫出现。本病1870年首先由ALLbutt氏发现,1894年Devie氏临床定名为视  相似文献   

3.
急性白血病hTERT mRNA和P16蛋白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和P16蛋白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及其在急性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TRAP和RT PCR法分别检测 4 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 (白血病组 )及 2 0例非白血病且骨髓正常者 (对照组 )的端粒酶活性与hTERTmRNA表达 ;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P16蛋白表达。结果 白血病组端粒酶活性和hTERT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 75 %和 80 % ,而对照组均为阴性。白血病组hTERT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r =0 .6 5 ,P <0 .0 1)。白血病组及对照组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5 %和 95 % ,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白血病组P16蛋白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 (r =- 0 .81,P <0 .0 1)。结论 hTERTmR NA表达和 p16基因失活可能在急性白血病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急性白血病细胞端粒酶活性激活可能与hTERTmRNA表达及 p16基因失活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雄黄体外诱导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3细胞凋亡的作用 ,并观察其对维甲酸耐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3的治疗效果。方法 用雄黄处理在体外培养耐维甲酸的人白血病细胞 ,电子显微镜观测白血病细胞凋亡过程 ,并前后对照观察应用雄黄治疗维甲酸耐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3的疗效。结果 在 1 .0~ 2 .0 μmol·L- 1 的浓度下 ,雄黄作用于白血病细胞 2 4h后 ,可见到较为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 :细胞核固缩 ,染色体凝集 ,呈新月型紧贴于核膜周边 ,核碎裂 ,染色质片断化 ,凋亡小体形成等。用雄黄治疗的 2 0例患者 ,完全缓解(CR) 1 7例 ,部分缓解 (PR) 1例 ,总有效率 (CR +PR) 90 %。结论 雄黄能够诱导耐维甲酸的白血病细胞凋亡 ,可用于维甲酸耐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3治疗 ,且缓解率及长期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5.
大多数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化疗诱导缓解后不可避免地面临复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AML最有效的治疗,通过免疫介导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根除白血病细胞,能有效预防AML复发。移植技术和单倍体移植模式进展使得"人人都能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靶向治疗,如基因工程T细胞(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单克隆抗体、新型双特异性单抗,能特异性杀伤表达特殊抗原的白血病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细胞,将成为AML免疫治疗的新策略。研究发现高表达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的新抗原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关抗原-34(monocytic leukemia associated antigen-34,MLAA-34)具有抗白血病细胞凋亡作用,且MLAA-34多肽可诱导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MLAA-34可作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免疫治疗新的理想靶抗原。总之,新近进展有价值的免疫治疗白血病相关抗原的鉴定有可能根除化疗后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有望降低AML复发,延长AML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6.
三尖杉酯类生物硷对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已得到肯定,单用所得的完全缓解率为16.6—27.7%。为了提高疗效,我们在一九七七年十月——一九七八年三月,半年内试用了以三尖杉酯硷为主的HOAP联合化疗方案,连续无选择地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下称急粒)6例,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国风产一系列抗非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单抗),以免疫荧光技术,对4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和3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细胞表面抗原进行了检测与分型,比较了ANLL免疫学分型与细胞形态学分型的关系和CML急变期与慢性期抗原的不同点;并对4例形态上难以分型的急性白血病(AL)进行了免疫学分型。结果发现:国产的一系列抗非淋巴细胞单抗,可把FAB_(M1~M5)分为原粒、早幼粒及幼单单核细胞型;ANLL免疫学分型与形态学分型有关,但又不完全一致;28例慢性期CML全部与一个中性粒细胞的单抗反应,而8例急变期CML原始细胞无此抗原表达。4例细胞形态学分型困难的AL经单抗进行免疫学分型,3例为急淋,1例为急非淋。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似有增高趋势,而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又占急性白血病的1/2以上。如我院自1972年7月~1976年12月血细胞室共接诊各型白血病530例,其中急性白血病329例,急粒190例。急粒占白血病的35.6%,占急性白血病的57.6%,故可说是常见病之一。目前抗白血病化疗也日新月异。特别是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对  相似文献   

9.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虽然仅占所有白血病总数的15%,但多发于30~60岁。诊断后平均生存期约3.5年,转为急性变后约有80%病人死亡。最近的资料指出,急性变后平均生存时间约为2个月。慢粒急性变(简称TCML)表现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目前还没有统一的临床表现指示急性转变、也没有单一的实验室指标。在通常情况下经过数周或数月缓慢出现的骨髓纤维化、  相似文献   

1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以下简称勾慢粒急变)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终末期的表现,急变后病情进展迅速,自然生存期多三个月左右。急变期与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相似,大都并有进行性贫血、出血、发烧有时高烧而恶化死亡。为探讨慢粒急变的早期诊断和早期防治就其临床表现分析讨论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肠神经系统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动力紊乱时的变化以及柴芍承气汤对大鼠肠道肌间神经丛内一氧化氮合成酶(nNOS)神经元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柴芍承气汤组(CSCQD组);模型组和CSCQD组经胰胆管逆行注射质量浓度为50g/L的牛磺胆酸钠建立大鼠SAP模型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CSCQD药液.测定大鼠的胃肠传递时间,HE染色光镜下观察胰腺的病理变化,用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回肠及结肠肌间神经丛NOS神经元的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CSCQD组传递指数(TI)明显升高(P<0.05),胰腺组织病理损害明显减轻(P<0.05),NOS神经元占总神经元的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 CSCQD通过逆转肠神经系统NOS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改善SAP大鼠的肠动力,同时减轻了胰腺的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2.
急性白血病是危害人类生命的恶性病,曾宣称为不治之症,由于现代化学抗癌药物与分子化学以及细胞动力学的研究,不断完善认识,联合化疗的应用加之对症、支持、免疫综合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有了新的进展。就目前条件下,在联合用药的诱导下,急淋白血病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HAL)与胃烟性白血病(SAL)低原始细胞性白血病(OBL)及MDS的异同点,提出HAL的诊断标准:①初诊病例骨髓呈灶性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原+早(幼)≥本系细胞30%;②骨髓活检印片有核细胞增生亦呈减低现象,病理切片示造血组织减少。应取消SAL及OBL的命名,以防止分类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4.
淋巴肉瘤在病程中同时出现急性白血病血象及骨髓象者谓之淋巴肉瘤白血病。亦有人称之为淋巴肉瘤细胞性白血病、肉瘤性白血病以及白血肉瘤。该病由Sternberg(1905年)首先报告。复习国内文献,迄今总例数不足百例。现将我院1966—1978年收治的淋巴肉瘤白血病1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二十年以前对于急性白血病的治疗还是束手无策的。1962月以后由于化疗的进展。尤其是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和细胞生化的研究成就来指导临床实践,使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有了显著的提高,急淋完全缓解率儿童为90%,但急粒的疗效远不如急淋,一般完全缓解率为50%左右,笔者学习了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内科血液组陆道培教授关于羟基脲同步化方案治疗急粒的经验,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选用羟基脲同步化方案,自1976年12月——1979年2月两年内我们观察2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对其中15例坚持用够一个疗者的病人进行初步结总:  相似文献   

16.
bcl-2基因为一原癌基因,位于18号染色体q21,编码结构为239个氨基酸多肽。它的重排与淋巴瘤和白血病有关,且与预后有一定的关系。我们采用荧光标记的抗bcl-2单克隆抗体及流式细胞仪检测了3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个细胞bcl-2的表达,并探讨了bcl-2表达的临床意义。材料及方法1研究对象我院1997年2月至1998年7月收治的36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初发34例,复发2例(均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男25例,女11例,年龄12~70岁(平均39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侧脑室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小肠运动的作用及对中枢和胃肠道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 1给大鼠分别埋置十二指肠导管及侧脑室套管,禁食24h后经侧脑室微量注射生理盐水或ghrelin(0.4、1.6μg/kg或6.4μg/kg),经十二指肠导管注射伊文氏蓝溶液,观察不同剂量ghrelin对小肠转运的影响。另2组大鼠分别接受侧脑室注射ghrelin受体拮抗剂(D-Lys3)GHRP-6(3.7μg/kg)、(D-Lys3)GHRP-6(3.7μg/kg)+ghrelin(6.4μg/kg),探讨ghrelin对小肠转运的作用机制。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侧脑室注射ghrelin对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并观察(D-Lys3)GHRP-6对ghrelin作用的影响。结果 1侧脑室微量注射ghrelin 0.4μg/kg对大鼠小肠转运无显著影响,ghrelin 1.6μg/kg和6.4μg/kg可促进小肠转运,此作用被(D-Lys3)GHRP-6阻断。2侧脑室微量注射ghrelin可激活中枢多个部位的c-Fos蛋白表达,包括下丘脑弓状核、室旁核、下丘脑腹内侧核、杏仁内侧核、迷走神经背核等核团;胃、十二指肠、近端结肠的c-Fos表达增加,胃的c-Fos蛋白表达增加最显著。Ghrelin受体拮抗剂(D-Lys3)GHRP-6可抑制ghrelin激活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的c-Fos蛋白表达。结论侧脑室微量注射ghrelin促进大鼠小肠转运,其促动力作用可能通过受体GHSR介导。侧脑室微量注射ghrelin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调节小肠运动。  相似文献   

18.
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简称慢粒)终未期常出现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增多、重度贫血、血小板显著减少、出血倾向加重、高热、骨关节疼痛等类似急性白血病的表现,称之为慢粒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肾疾病患者的肾脏巨噬细胞(M_?)浸润情况,探讨肾脏M_?与肾功能损害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取肾脏病临床患者的肾穿刺活检标本110例和11例正常肾组织标本,石蜡包埋切片,用M_?标记物CD68免疫染色,随机选取视野,计算每例患者肾脏M_?浸润程度,并对肾脏M_?浸润程度与肾功能及肾组织纤维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类型肾疾病患者的肾组织均可见M_?浸润,主要发生在肾小管间质区,M_?浸润程度自高向低依次为狼疮性肾炎、系膜增生性肾炎伴慢性间质或血管病变、IgA肾病、糖尿病肾病、紫癜性肾炎、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除系膜增生性肾炎外的其余各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各类型肾疾病的肾脏M_?浸润程度与患者血液的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水平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显著负相关,与肾脏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肾脏M_?浸润程度在不同类型肾疾病中存在统计学差异,与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肾脏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提示M_?与肾疾病的类型和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心率变异指数(HRVI)联合监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麻醉深度,观察手术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程度及植物神经系统对外科手术等伤害刺激的反应性,更加合理地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麻醉深度。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全麻下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80例,依麻醉深度检测手段的不同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组Ⅰ)、BIS监测组(组Ⅱ)、HRVI监测组(组Ⅲ)、BIS和HRVI联合监测组(组Ⅳ),维持BIS值40~50,HRVI值30~40。结果麻醉期间组Ⅳ丙泊酚的使用量显著低于组Ⅰ、组Ⅱ和组Ⅲ;组Ⅲ、组Ⅳ瑞芬太尼的使用量显著高于组Ⅰ和组Ⅱ;组Ⅳ苏醒时间显著短于组Ⅰ、组Ⅱ和组Ⅲ;拔管后患者烦躁例数组Ⅲ、组Ⅳ显著低于组Ⅰ和组Ⅱ。4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术中知晓。结论采用BIS和HRVI联合监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麻醉深度,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手术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程度及植物神经系统对外科手术等伤害刺激的反应性,可更加合理地评价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