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轨道检测系统主要检测轨道几何尺寸偏差,包括轨距、轨向、高低、水平、三角坑的几何不平顺。通过对轨道的周期性、全项目的等速动态检测,全面掌握线路质量状态,指导养护与维修,保障行车安全。我国的轨道检测技术在发展中不断进步,检测设备为第四代和第五代轨道检测车。自主研发的第四代轨道检测车——GJ-4型轨道检测车,最高检测速度160km/h;以引进技术为主的第五代轨道检测车——GJ-5型轨道检测  相似文献   

2.
传统隧道质量检测方法以人工检查为主,结果依赖于检测人员水平,效率极低,远不能满足现场需求。为了检测设备的研制和保障铁路隧道运营安全,通过调研国内外多种隧道检测新技术和不同类型的综合检测车,分析现有隧道检测技术的特点,结果表明:目前的检测技术存在病害检测指标相对单一、自动识别程度低、检测速度较慢等问题。提出铁路隧道检测环境与公路隧道及城市轨道交通相比存在的一些差别,得出铁路隧道检测技术有以下发展趋势:(1)隧道衬砌质量无接触式检测;(2)激光扫描将成为表面病害主要检测方式;(3)检测设备高度集成化;(4)检测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5)铁路隧道检测车需采用专用轨道车辆。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铁路坚持科技保安全,强化安全技术研发和推广运用,全路行车安全设备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提速干线方面,建立线路三维精确定位系统,采用动车组综合检测车、轨检车、车载式检查仪等多种手段,实现了提速线路质量的全方位检测监控;建成信号微机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4.
重庆跨座式单轨系统限界检测设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跨座式单轨系统限界有其特殊性 ,尺寸控制非常紧 ,内容多而复杂。因此 ,该系统土建工程施工完后必须对全线断面的建筑限界进行检测。要进行准确高效的检测 ,需研发移动式检测设备 (限界检测车 )。在对跨座式单轨车系统限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限界检测车的总体技术构想。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铁路运营里程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铁路检测车投入使用,传统铁路检测车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各级运用管理人员信息化、规范化的要求,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铁路检测车运用维护信息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可将各类铁路检测车运载工具和检测系统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使用户方便快捷地记录、获取所管理设备的运用状态,提升铁路检测车运用维护水平和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6.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不断深化,信息化已成为铁路现代化发展的趋势。红外线轴温检测系统作为铁路“防燃灭切”的第一防线,是车辆运输安全的可靠保障,因此,红外线探测设备的测温精度和探测角度等指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输安全。红外线检测车是对探测设备进行动态检测的唯一手段,其检测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适应铁路发展新需要的新型接触网检测车。该车集生活、电务、弓网及各种新型检测设备于一体,设计时速160km/h,采用SW160型转向架,自备车下柴油发电机组,供电方式先进,采用新型的控制网络技术,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和广泛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针对室内减速顶检测设备不适用于现场减速顶工况检测的现状,设计移动式减速顶工况检测车.分析减速顶工况现场检测基本原理,提出检测重点是减速顶的制动功和阻力功,并选用合格和作用不良减速顶进行压力试验进行验证.论述移动式减速顶工况检测车的组成,及其动力传输装置、施压装置、红外定位装置、控制装置、车架、控制及显示面板的功能和特点,以及现场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钢轨爬行检测是保障铁路安全运营的重要检测内容。本文调研钢轨爬行的管理规范要求和检测方法,阐述目前我国钢轨爬行检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线路里程长、检测任务重、标记缺失、现场检测记录不准确等问题。钢轨爬行检测新技术研发势在必行,在新技术的应用研究中,机器视觉检测方法能够实现高精度(优于1 mm)、非接触式检测。搭载移动平台开发移动式智能钢轨爬行检测技术将替代人工巡检,成为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结合信息化平台的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可实现线路状态全方位评估和预测,促进我国铁路智能化检测养护维修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0.
轨道检测车对轨道线路状态进行动态检测,检查线路不良状态类型、程度和位置,指导线路养护维修,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其轨道检测系统在使用前需要进行试验和标定,目的是将检测系统设备部件与整个系统进行功能验证、试运行和参数标定.试验和标定设备对精度、稳定性要求较高,一套完备的标定与试验手段是检测系统运行的最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1.
沪杭高速铁路跨既有沪昆铁路(70+125+70)m连续梁施工,跨越既有沪昆铁路3股道,均为电气化线路,且在连续梁施工期间还要将既有三线改造为四线线位。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为保障既有线施工安全、减少对既有线运营的影响、同时降低施工成本,通过对传统固定式防护棚架与移动式防护棚架的综合对比,从工程量大小、安拆难易程度以及占用封锁天窗次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比较,最终确定采用移动式防护棚架[1]进行防护,相对于传统固定式防护棚架来说,移动式棚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灵活、安全性能高等特点,避免了安拆超长固定式棚架,大大减少了占用封锁天窗的次数,降低了对既有线运营的影响,同时有效节约了施工成本。  相似文献   

12.
厦门地铁综合检测车集轨道检测和接触网检测于一体,采用惯性测量原理、机器视觉及激光摄像等非接触测量技术,可快速高效地对轨道几何状态、轨道全断面廓形及架空接触网几何参数、弓网动态作用参数进行检测。文章阐述了检测车的主要技术特点和技术参数,并从检测系统、设备布置、电气原理、机械部件和制动系统等方面介绍了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主要采用检测车以动态检测方式对GSM-R网络场强、服务质量、电磁环境进行检测,检测车能确定具体故障或问题点,但尚无系统或方法能支撑各铁路局集团公司、具体线路的网络质量评估。随着GSM-R承载列控业务的线路越来越多,高话务密度和高频率复用两大瓶颈日益凸显,亟须量化评估方法用以指导现场开展网络优化。为评估全路GSM-R网络的运用质量、提升故障发现能力、指导现场进行GSM-R网络优化和维护维修,提出基于检测数据的GSM-R网络质量评估方法,构建了GSM-R网络评估模型。经实际测试数据验证,该模型能有效评估GSM-R网络运用质量,提升现场发现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铁路线路动车组动力学响应检测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动车组在铁路线路上的动力学性能检测结果,通过评价动车组在铁路上的运行稳定性和运行平稳性,分析轨道线路存在的缺陷及改进措施,为新修建铁路的整治、养护提供参考;分析试验过程中车辆的振动特性和变化趋势,为检测车的应用和维修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铁路货车提速、重载的发展要求,车辆部门迫切需要方便快捷的检测和评价各类车辆安全监测设备技术状态,借助既有的5T系统数据传输通道和红外检测车运用模式,研究建设5T综合检测车及应用系统,深入分析设备检修流程,提出系统总体架构、功能设计、跨铁路内外网数据传输等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实现对设备技术状态动态检测,为设备检修维护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接触网参数检测设备可以对反映接触网运行状况的参数进行检测,检验结果能正确反映接触网的运行状态,为接触网的维护,调整提供科学依据,随着接触网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接触网检测车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成为接触网参数的主要检测设备。  相似文献   

17.
接触网检测车是重要的铁路行车设备,运用维护有其自身特点。随着供电检测监测6C系统在我国接触网维护中全面应用,网检车在铁路基础设施检测中心和各铁路局运用频次加大,其运用安全问题凸显。本文针对网检车运用、高压设备维护和故障应急处置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加强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为适应高速铁路时代的线路精检细修,需配备与之相匹配的检测技术与设备。目前,就轨道几何状态检测而言,动态检查主要依靠综合检测车、Ⅴ型轨道检查车,静态检测沿用量取相对偏差值的方法,量值精度难以与线路"速密重"要求匹配。如何适应高速铁路和既有提速线路的"养检修"问题,创新轨道全几何参数精密检测技术及装备,研制出基于三维精密控制网的智能轨道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19.
《铁路技术创新》2012,(5):32-33
俄罗斯特维玛公司是铁路检测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其产品在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铁路的基础设施检测领域具有很大的市场优势。在即将举办的第11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上,将展出其新型铁路基础设施检测技术与设备,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特维玛公司董事长弗拉基米尔·费德洛维奇(塔拉柏林)先生。记者:您认为,世界铁路检测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如何?塔拉柏林: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检测设备的目的都是及时发现影响铁路运行安全的因素,为线路维护提供依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铁路无线电监测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监测基础设施还不完备,监测技术能力仍有欠缺等问题,深入分析铁路无线电监测特点和所面临的挑战,提出铁路无线电监测体系建设整体思路:遵循“移动式监测为主,固定式监测为辅,便携式监测补充”的建设原则;构建多层级联动的监测系统,逐步形成覆盖全国铁路主要线路的监测站(网);坚持因情施策,根据不同监测任务选用合适的监测方式。在此基础上,给出体系建设的具体建议,为铁路无线电监测站(网)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