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守忠 《港工技术》2001,1(2):15-17
主要阐述了多层和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的差别和受力特点,抗力将成为高层以建筑结构设计的控制因素,设计要点,根据建筑物高度,使用功能等,采用不不的抗侧力体系,精心设计,选择最合适的结构体系,将会使结构受力合理并收到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不同节点连接型式的多层钢筋混凝土柱-钢梁组合结构体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整体受力性能。研究表明:不同节点连接方式对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影响较小,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均能满足相应的要求,大部分水平地震剪力由钢筋混凝土柱承担,因此能更好地发挥钢筋混凝土柱的抗侧力性能。这些研究结果为多层或高层钢筋混凝土柱-钢梁的结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中,主体结构多采用焊接工字型钢,其特点是:构造简单,传力直接,经济合理,施工方便,外形美观,便于维修。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主要介绍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设计审查的技术要点,并给出若干具体建议,可供同类工程应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综合效益高等优点,并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发展节能环保型住宅思路。本文首先介绍组合结构构件的类型和特点,结合实际工程分析组合结构承重体系的组成及梁柱节点的一般处理方法,然后从理论及实际工程两方面对该类结构在多层住宅体系中应用的经济性能进行比较,最后对组合结构在多层住宅中推广应用尚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预应力技术具有很强的创新潜力,目前预应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横向结构体系,但在竖向抗侧体系中的研究和应用较少.文中介绍了几种预应力技术在钢结构抗侧体系中的应用.着重介绍巨型钢框架-预应力复合支撑体系,该体系中刚性支撑与预应力拉索组合形成封闭、自平衡的复合支撑系统;对其进行三维有限元模型数值分析,包括竖载、水平风载静力分析及地震动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支撑有效增加了巨型框架的抗侧刚度,缓解了巨型桁架节点、构件受力集中现象.同时介绍了预应力巨型支撑-钢框架结构、预应力门式刚架及预应力梁柱连接.  相似文献   

6.
向丽萍 《中国水运》2006,4(6):124-125
介绍了系统开发从二层结构到三层(多层)结构的发展,并讨论了多层结构中不同层的作用.N层体系结构是开发交互式应用程序时广泛使用的一种体系结构,在深入研究N层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基于多层体系结构的EIP系统.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采用6,9,12层钢框架算例模型,利用时程分析法对3种算例模型进行地震响应弹塑性时程分析.分别调整3种算例模型各层的侧移刚度,使算例模型在地震动作用下各层的累积塑性变形倍率相等,将此时结构各层的侧移刚度与底层侧移刚度的比值定义为最佳侧移刚度比,楼层号和总层数之比定义为层数比.根据3种算例模型...  相似文献   

8.
箱筒型基础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土由于具有含水量高、压缩性大、抗剪强度低等特点,使得在其上修建建筑物时承载力往往得不到满足.对此,可从结构自身出发,充分利用土体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进而达到提高承载力的目的.首先进行了室内试验,通过试验实测沉降曲线与有限元模拟的沉降曲线的对比分析,得出了选用Plaxis中的Hardening-Soi1模型模拟箱筒型结构在软土地基上作用的合理性.然后,分别就该结构处于单层土体和多层土体上的承载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主要探讨了极限承载力随结构形式、结构尺寸、土体参数以及土层厚度变化的规律,从而提出了单层土体上方形结构、圆形结构和条形结构的极限承载力修正公式.最后,利用有限元对天津港防波堤延伸工程中的箱筒型防波堤进行了承载力验算.  相似文献   

9.
周丽芬  肖伟 《中国水运》2006,4(6):135-136
主要研究了Delphi的三层结构并将其应用于大型桥梁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提出了三层数据库程序设计原理,实现了基于HTTP协议的多层分布式数据库的三层结构的桥梁信息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0.
郭瑞林 《中国水运》2013,(12):372-374
文中介绍了钢框架内填墙的构成和发展,总结与分析了压型钢板墙与轻钢龙骨隔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综合分析表明,压型钢板作为结构的抗侧力构件可以明显提高结构的刚度及承载力,控制结构的变形,体现出了蒙皮效应的性能;半刚性节点对整体结构抗侧力贡献较大,具有较强的延性,能避免结构在水平往复荷载作用下的脆性破坏,可在抗侧力构件失效后保持节点的完整性;轻钢龙骨隔墙蒙皮的存在使得整个结构的抗侧力性能得到加强,明显的提高了结构的承载力以及抗侧刚度。  相似文献   

11.
多层轻钢住宅结构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多层轻钢结构的特点,探讨了适用于多层轻钢住宅建筑的若干结构体系,提出了在结构设计方面若干需要研究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附加阻尼装置的悬挂式巨型钢框架支撑体系模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现有高层建筑结构的体系评价,提出了新的超高层结构体系——附加阻尼装置的悬挂式巨型钢框架支撑体系.建立该体系的三维空间模型,运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模态分析,并与巨型钢框架悬挂结构和巨型钢桁架悬挂结构的模态进行对比研究.计算研究表明,附加阻尼装置悬挂式巨型钢框架支撑体系具有良好的结构性态,巨型支撑与预应力拉索显著地提高抗侧刚度,同时附加阻尼器使结构密集模态成组及特征相似模态成对现象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层间水对水下双层结构撞击历程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梅志远  朱锡  吕岩松 《船舶力学》2007,11(2):259-264
双层壳体结构是潜艇等大型水下结构的重要结构形式,潜艇结构的水下碰撞是潜艇的主要事故形式,然而,针对双层壳体的潜艇结构水下碰撞问题的研究工作目前却极为有限.文中首先提出潜艇碰撞问题,并对其碰撞特征进行分析,然后针对潜艇水下碰撞环境下,层间水对碰撞历程的影响和双层结构的碰撞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数值仿真计算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双层板结构在碰撞过程中,层间水对撞击速度、碰撞力以及双层板吸能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层间水对双层壳板撞击历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接触初始阶段,耐压壳板将由于层间水的存在,与非耐压壳板组成抗冲击弹簧体系参与抗冲击作用,吸收冲击能量,这对于双层壳板的防撞性能是有利的;二是非耐压壳板穿透后,层间水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水对耐压壳板的粘附作用,耐压壳板的抗撞能力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4.
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呼唤多式联运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相似文献   

15.
刘华存 《集装箱化》2014,25(7):18-19
随着集装箱房屋的不断应用和发展,早期单个房屋集装箱已不能满足客户对使用空间的要求,继而出现由多个房屋集装箱组成的单层集装箱房屋群。由于单层集装箱房屋群占地面积较大,为突破场地限制,从而出现纵向搭建的集装箱房屋群。  相似文献   

16.
文章提出一种近似的解析方法评估单壳船侧结构的耐撞性。首先研究了单轴对称工字梁在横向载荷作用下结构从形成塑性铰到弦响应的力学过程,导出能量和变形的近似解析关系,然后考虑球鼻首和船侧结构的碰撞性将主要受撞区域舷侧板梁组合结构离散成为多个单轴对称工字梁,得到单壳舷侧结构碰撞过程能量吸收的近似公式,同时研究了球鼻形状以及不同碰撞位置对结构变形与能量吸收的影响。对散货船单壳舷侧结构的耐撞性用本文近似理论公式  相似文献   

17.
张杰 《中国水运》2015,(3):42-43
本文分析了我国对邮轮海乘人员的需求及其培养现状,针对我国邮轮海乘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议: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海乘培养为基础,逐渐拓展邮轮人才培养结构;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快邮轮海乘专业教材的编写步伐;逐步建立统一的邮轮海乘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使邮轮海乘专业人才从培养到就业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8.
李业勋  魏晓添 《中国水运》2009,(12):181-182
基于对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概念概述,分析总结了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结构类型和节点构造。通过对型钢混凝土结构特点总结,提出型钢混凝土结构的四大优点:结构受力合理,材料利用率高;结构稳定性好,具有较高的抗风、抗震性能;结构施工方便,有效的缩短了工期;节约建筑材料,综合效益好。根据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现状研究,提出型钢混凝土结构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采用Cu作为中间层进行了Ti的真空接触反应钎焊,接头在SEM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微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Ti/Cu/Ti接触反应钎焊是一个非常剧烈的过程,在900 ℃、180 s的参数下反应层宽度已达到毫米级.反应区中从Ti侧到Cu侧,微观组织依次为β-Ti(Cu)固溶体、Ti-Cu化合物、Cu(Ti)固溶体.同时发现同一条件下的上、下侧反应区与母材界面形貌各异,分别为直线状和弯曲状.断裂主要发生在Ti侧β-Ti(Cu)固溶体区.  相似文献   

20.
0引言 一体化供应链的引进,改变了我国从单一的货运发展到包括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在内的物流体系。不同形式的一体化供应链在不同企业中的应用,使一体化供应链的管理在我国显得愈发活跃和有效,未来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将日趋结合电子商务管理及客户服务,展示我国物流业特有的体制特点,拓展我国物流的国际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