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一种理论上能做直线导引运动的新型空间机构,基于这一空间机构和相匹配的转向杆系,建立了汽车前独立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考虑悬架导向机构的结构参数、转向杆系对车轮运动的影响以及橡胶衬套的变形,通过仿真分析,得出了该新型前独立悬架的主要运动学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与麦弗逊和双叉臂式前悬架主要运动学特性参数进行对比表明,该新型前独立悬架具有优异的运动学性能,与其匹配的转向杆系能最大限度地减小转向干涉。  相似文献   

2.
麦弗逊悬架转向机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多刚体系统动力学中 R- W方法进行机构运动计算 ,编制了汽车麦弗逊悬架转向机构优化设计通用程序。优化模型中把麦弗逊悬架系统和转向机构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运动分析 ,考虑了车轮跳动对转向误差的影响 ,并根据转向过程中的实际要求计入两个权重函数 ,使转向误差分布更合理  相似文献   

3.
紧凑型扭杆弹簧悬架是普及型轿车中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悬架结构形式。它属于纵臂式悬架,只能用于后轮,且不能用于转向轮,因此其定位参数只有车轮前束和外倾角两种。决定后轮定位参数的主要是与纵摆臂中制动鼓定位销轴空间有关的轴和孔的加工精度。对其几何模型和力学模型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该悬架车轮定位参数的计算方法,并以某车型为例进行了对比计算。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汽车行驶和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最大程度地减少轮胎磨损,确保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对于现代汽车而言,随着其行驶速度的提高、超低压扁平胎的使用,以及后轮独立悬架的普及,其车轮定位除车轮定位的参数值有减小或呈负值的趋势外,还由传统的前轮定位演变成当前的四轮定位,即除转向轮定位外,部分轿车还具有后轮外倾角和前束等参数,称为四轮定位。在汽车行驶中出现下列情况:直线行驶困难;前轮摇摆不定,行驶方向漂移;轮胎出现不正常磨损;更换了悬架系统、转向系统有关部件或汽车前部在碰撞事故后进行了维修时,需进行四轮定位的检测和调整。  相似文献   

5.
CA6471是CA6440的换代产品,两种车型的前轴部分均采用独立悬架,这使转向机构和悬架导向机构的运动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本分别建立了两种车型的转向机构和悬架导向机构的三维模型,并利用空间解析几何,经过计算得到两种车型转向时内,外车轮的转角关系曲线及前轮定位参数变化曲线,通过对上述参数及转向系结构的分析对CA6471及CA6440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车轮调整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四轮驱动汽车的调整。车轮定位对于现代汽车的行驶安全性至关重要。因此使用正确的测试设备对汽车的车轮定位进行检测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汽车的制造工艺已相当成熟,有的甚至安装了计算机控制的活动后悬架并通过前轮完成转向,这种类型就是我们熟悉的后轮驱动或四轮驱动汽车。后轮调整的微小误差对于行驶与转向性都相当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对某六缸机货汽车的转向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了合理性优化设计方案,通过对转向拉杆与悬架导向机构的运动干涉量进行调整,减小由于转向拉杆机构与悬架导向机构运动不协调所造成的跳动干涉;通过转向器的合理选择,优化拉杆折弯形状,提高整车可靠性的同时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8.
麦式悬架系统运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陆波 《汽车技术》1994,(6):23-27
本文介绍了麦式悬架的结构形式、特点。根据该悬架实际的结构,在没有简化的情况下对其运动规律进行了精确分析;阐述了在车轮跳动及转向过程中悬架运动特性参数变化情况的计算方法,介绍了麦式悬架及转向系统的运动分析程序。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汽车双横臂独立悬架与转向梯形机构的非线性空间运动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通过求解非线性方程组可以获得梯形机构和整个悬架系统及车轮上的任意一点在空间的运动轨迹,进而探讨了悬架系统与转向梯形机构的协调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汽车设计中通常采用平面作图法校核转向与悬架干涉量,但该方法有一定缺点。本文结合某自卸车的方案布置,探索运用ADAMS/View软件对转向与悬架干涉量进行校核和优化设计的方法。以车轮跳动引起的转向与悬架干涉量最小为优化目标,对转向垂臂的布置位置进行了优化,并对制动引起的转向与悬架干涉量进行了校核。按照优化结果进行布置,可得到理想的转向、悬架协调运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双横臂式独立悬架系统匹配的转向传动系统,通常转向梯形机构中的梯形横拉杆采用断开式,及所谓的断开式转向梯形机构。断开式转向传动机构的重难点就是确定断开点及转向传动系统的各个硬点,以保证转向和独立悬架系统运动的协调性。文章从设计指标项入手,借助转向与悬架系统DMU运动仿真分析,得出转向传动系统的最优布置方案。同时,也从分析要点引出了独立断开式转向传动机构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诸多因素,为类似车辆转向传动系统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鉴于车辆簧上质量的振动和车轮的振动耦合,特别是转向工况下,车轮转向角对车辆侧倾的影响,为减小车辆的侧倾并有效抑制车辆的振动,建立了带主动悬架的整车模型,并运用微分几何理论设计了侧倾及减振控制律,对整车模型进行解耦。经过解耦后,簧上质量的俯仰、侧倾和垂向运动互相独立;车轮转角对车辆侧倾的影响得到有效的抑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微分几何解耦后,车辆的侧倾角、俯仰角和垂向振动以及横摆角速度的超调量皆大幅度地减小,车辆乘坐的舒适性和转向的稳定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鉴于车辆簧上质量的振动和车轮的振动耦合,特别是转向工况下,车轮转向角对车辆侧倾的影响,为减小车辆的侧倾并有效抑制车辆的振动,建立了带主动悬架的整车模型,并运用微分几何理论设计了侧倾及减振控制律,对整车模型进行解耦。经过解耦后,簧上质量的俯仰、侧倾和垂向运动互相独立;车轮转角对车辆侧倾的影响得到有效的抑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微分几何解耦后,车辆的侧倾角、俯仰角和垂向振动以及横摆角速度的超调量皆大幅度地减小,车辆乘坐的舒适性和转向的稳定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多刚体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应用多体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 中的Car专业模块建立了麦弗逊悬架多刚体模型。在对该悬架模型进行了两侧车轮同向跳动的仿真分析后,研究了前束角(Toe Angle)、车轮外倾角(Camber Angle)、主销后倾角(Caster Angle)、主销内倾角(Kingpin Inclination Angle)及车轮转向角(Steer Angle)五个悬架运动特性参数,同时研究了这五个运动特性参数对汽车的稳态响应特性、直线行驶的稳定性、操纵稳定性等众多性能的影响。此外,以改善悬架的性能为目标,从ADAMS/Car模块中导入ADAMS/Insight模块,对麦弗逊悬架五个运动特性参数进行了优化。最后,对优化前后的悬架运动特性参数曲线进行了比较,并从比较中得到较好的运动特性参数,从而对悬架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一种四轮独立转向、独立驱动的电动轿车独立悬架,该悬架采用双横臂、扭杆弹簧结构.将导向机构简化为几何模型,根据该几何模型在ADAMS软件中建立参数化模型,以车轮定位参数及汽车侧倾中心为评价目标,对悬架导向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制造出的样机符合设计要求.提出了悬架扭杆弹簧的设计方法,并验证了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汽车双横臂悬架转向机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多刚体系动力学中R-W方法进行机构动行计算,编制了汽车双横壁悬架转向机构优化设计通用程序。优化模型中考虑了车轮跳动转向误差的影响,并根据转向过程中的实际要求计入两个权重函数,使转向误差分布更合理。  相似文献   

17.
美国克莱斯勒和福特等公司对1991年型轿车的改进方案主要有制动系、转向系和悬架等三个方面: 一、四轮转向道奇′91年型全新R/T双涡轮“司蒂尔斯”牌赛车为首先装备自制四轮动力转向系统的车辆,当汽车时速大于48km时,后轮与前轮的同一方向转弯,并能增加操纵灵敏度和高速稳定性,而在时速低于48km时又成为传统的两轮转向方式,使后轮保持在随动状态。这种仅适用于R/T双涡轮赛车的四轮动力转向系统有一根活动的连杆,并能将改变后轮转角的操纵杆连接于二个拉臂上,从而形成一个随动的凹轮转向装置;当前轮转弯时可使后轮的转角作小量的改变,见图1,但在后悬架差速器上还安装一个油泵以驱动一个“微型齿条”,以便在前轮转弯时对后轮作出反应,见图2。后轮的转角很小仅1.5°,但已足以使各种行驶条件下的操纵产生显著的改良效果。后轮转向角的变化与车速和转弯的大小以及驾驶员使用转向助力的强弱成正比。斯蒂尔断赛车的常四轮驱动独立悬架,有一个中央硅酮粘液耦合器,当需要时可将45%驱动力矩分配至前轮,而将55%分配至后轮;全车还配有电子式缓冲装置和防抱制动器。  相似文献   

18.
结合应用实例介绍两种软件。独立悬架和转向设计计算软件可进行三维运动分析,绘制车轮定位参数和转角关系等曲线,对转向与悬架的匹配进行优化,减轻轮胎磨损。钢板弹簧设计计算软件可实现从板簧选型到弹性特性、应力分布、叶片弧高和尺寸参数等设计计算全过程的CAE化。两种软件均采用下拉式选单和醒目的对话框,操作便利、计算迅速、结果准确。可缩短产品设计周期,减小试制风险。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研究四连杆机构的后悬架设计,分析悬架类型的特点,再利用UG软件的运动仿真研究后减振的刚度曲线,同时仿真分析连接对象的受力情况,通过对比弹簧刚度的变化、受力情况、减振压缩行程等参数,将后轮载货、后轮位移尺寸与减振压缩情况形成完整的对应关系,最终通过优化参数获得最佳的设计结果,提高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20.
双前桥转向机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前桥转向机构包含两个独立的转向梯形机构和双前桥间的转向联动机构—双摇臂系统。文中分析了双前桥转向机构应实现的功能、运动规律和与其它系统可能造成的运动干涉,提出了同时保证双前桥汽车车轮转向时做纯滚动和杆系干涉造成的车轮异常磨损最小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