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哲学  袁坤 《路基工程》2016,(3):201-207
针对广东某高速公路K7工点滑坡整治工程,从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气象条件、水的作用等多方面因素分析了滑坡的成因;对滑坡的不同分区进行了变形特征分析;探讨典型砂岩地层沿软弱夹层滑动带的滑动机理,并提出相应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田华兵 《路基工程》2020,(6):202-205
以某泥质粉砂岩类土质高边坡滑坡治理为例,分析了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和失稳破坏模式,并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全风化泥质粉砂岩类土质边坡失稳多发生在连续降雨期间,在雨水的作用下沿相对隔水层形成软弱滑动带。通过清方卸载、加固坡脚和坡面抗冲刷防护,能有效控制滑坡变形,确保工程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3.
《公路》2021,66(10):90-93
针对传统滑坡变形监测方式存在的人工成本高、监测频率低、时效性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自动化滑坡监测系统,能够实现监测数据的全天候自动采集、无线远程传输、自动化处理与分析。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对某国道沿线滑坡进行了地表位移监测与深部位移监测,通过获取滑坡监测点上的位移数据来分析滑坡的滑动状态和稳定状态,为滑坡治理提供预警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刘廷伟  赵亮 《路基工程》2014,(3):215-220
以广河高速公路K66+250~+580滑坡地勘资料为基础,结合现场调查,对滑坡地质环境、滑动过程、滑动原因及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现场地貌形态的特征、滑坡变形形态、监测数据、结构面的配套等分析,推断出滑坡的滑动面,计算出滑坡典型断面剩余下滑力,并以此为依据对滑坡进行桩锚结合的综合治理,通过监测对滑坡病害分析及综合治理进行验证,治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丁孝勇 《路基工程》2016,(1):197-201
深汕高速公路K101滑坡为开挖引起的老滑坡复活,发生多次滑动。根据其地貌特征、地质条件、水文特征和坡体结构特征,并结合现场勘察结果,对坡体变形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采用试验、经验和反算相结合的手段,综合确定主要滑动带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了滑坡未处理前的稳定状态,结果与实际较为吻合;并分析抗滑工程设计的稳定性。根据评价结果,鉴于已有抗滑工程的局限性,采用"竖向集水渗管+渗井+水平排水隧洞"三维立体排水措施进行滑坡处治,工后监测结果显示,该措施排水效果显著,有效地控制了地下水位上升,边坡变形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
针对剑斗互通路堑边坡滑坡,通过工程地质调绘,滑坡变形迹象分析、地表监测、深孔位移监测等方法,分析了滑坡变形机制,并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计算。结果表明:①碎石土与炭质泥岩组合为易滑地层,泥岩遇水软化,易形成软弱滑动带,经边坡开挖后导致边坡失稳;②地表裂缝主要为平行设计公路走向的拉张裂缝;③滑坡体中部地表垂直位移在变形滑动后并经过反压护坡后的规律主要呈一阶指数衰减函数变化。根据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采取刷坡卸载、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圆桩)、预应力锚索地梁、挡土墙及截排水等综合治理措施,滑坡变形得到有效控制,确保高速公路运营期间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田世军 《路基工程》2011,(3):237-239
深圳沙荷路滑坡位于深圳市东北部泥质粉砂岩地区,坡体软弱夹层多,结构面大角度相交,稳定性差,加之边坡过陡,雨水渗入使裂缝持续深入及扩张,坡内形成多个蠕滑变形带;鉴于边坡处于变形初始阶段,及时采用预应力锚索+格构梁+截排水系统综合治理,成功阻止了边坡继续滑移。  相似文献   

8.
国道317线川藏公路岗托至江达段有多处边坡滑坡。本文通过查明某边坡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对滑坡进行变形情况分析及原因推断,在此基础上对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出滑坡已处于滑动阶段,遇降雨等外界不利因素影响,将产生滑动。在天然工况下对滑坡各断面进行指标反算,通过计算滑坡的稳定系数在天然状态下在0.98~1.00之间,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可能产生整体滑动。此稳定性计算结果与滑坡变形现状较为吻合。最后给出滑坡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美姑县城南滑坡是美姑县城古滑坡堆积体的局部复活,具有多个蠕滑变形带(面),目前处于复活蠕滑过程中,若遇暴雨或长期降雨,滑坡可能加速蠕滑,滑带(面)贯通而产生滑动,进而引起规模更大的古滑坡堆积体滑动,因此,必须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0.
根据铁生沟大型土质滑坡的监测数据,分析滑坡变形特征,重点考虑区段差异性,并对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铁生沟滑坡变形趋势加剧,应进一步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1.
以临夏某高速公路互通段线路右侧山体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互通段坡体进行划分区域及监测,对地表变形和深孔位移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已形成滑坡区的变形和破坏机制,并依据监测结果对坡体进行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已发生滑坡的A区处于自稳状态,B区滑坡体存在变形且在发生蠕变滑动,滑坡区对邻近坡体的影响较小,两邻近的C区和D区坡体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对A区滑坡体不同位置采取削坡卸载、抗滑桩和支挡等措施,B滑坡区前缘采取填土反压与排水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运用垂直双向数字式测斜仪对贵州省湄余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的某滑坡进行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及曲线判断出滑动面,分析滑动机理及发展趋势,并在治理设计时研究了边坡的滑移特点,提出了可靠、安全、经济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3.
滑坡是高速公路建设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准确确定滑坡滑面及滑坡的稳定性是解决滑坡问题的关键.在介绍深层侧向位移监测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贵州省三穗~凯里高速公路王家寨滑坡钻孔深层侧向位移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准确地确定了滑坡的滑动面,分析了滑坡体的稳定性,为滑坡治理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鹧鸪山三家寨滑坡治理工程措施及其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覃木庆 《路基工程》2007,(3):155-156
首先对三家寨滑坡进行了概况介绍,后结合深孔位移监测资料对治理效果进行了分析。对以后高海拔复杂滑坡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然后针对该滑坡变形特征介绍了治理工程措施,最三家寨滑坡属高海拔大型复杂滑坡,希望通过本文  相似文献   

15.
滑坡变形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永春  谢强  王磊 《路基工程》2006,22(5):67-69
根据人工神经网络对信息处理的能力,选用较成熟的反向传播网络模型,在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某滑坡中部变形监测数据,通过多次试验的方法,建立了具有1个输入层、15个隐含层、1个输出层的反向传播网络模型。通过神经网络的学习与训练,建立了滑坡位移和时间之间的人工神经网络非线性关系模型,并应用非线性模型预测了滑坡在未来几个月的变形情况。  相似文献   

16.
袁磊  张安琪 《路基工程》2017,(6):205-208
通过对莲花村4组滑坡的变形特征以及岩性结构分析,判定该滑坡为古滑坡的局部残留体牵引式复活。对滑坡进行了稳定性验算,验算结果表明,在暴雨等不利因素情况下,滑坡变形会继续发展、加剧,滑坡前缘滑动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7.
以墨江至临沧高速公路土建7标旗杆村滑坡为研究对象,以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为基础,采用深孔位移监测及钻孔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手段,查明了楔形体岩质滑坡的滑面分布位置及特征;结合其宏观变形破坏特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阐述了其发生滑动的原因,从而总结归纳出该类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针对此类岩质滑坡,建立相应的力学分析模型,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稳定性评价,提出不同的治理思路。最终通过经济和技术的比较,确定合理有效的支护方案。  相似文献   

18.
根据现场调查、专项勘察资料及变形监测数据,详细查明了江罗高速公路南盛连接线K2+350~+525滑坡病害范围及滑面深度;通过对该滑坡的成因分析,并结合现场施工条件,对该滑坡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总体上,该滑坡治理后,险情得到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针对山区某二级公路滑坡,基于其地形地质条件及监测数据,确定了单斜坡回头曲线路段滑坡成因及类型,从被动支挡和主动避让两方面提出治理思路,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最优方案直至治理效果评价的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区公路选线不能片面地追求高标准,应充分进行地形地质选线;滑坡治理方案选择应综合被动支挡、主动避让、减轻、转移等思路进行考虑;抗滑桩支挡+下滑段减载是治理推移式滑坡的有效手段之一;对滑动面未明确的滑坡体,监测时充分利用监测孔埋设测斜管进行深层位移测量,确定滑动面。  相似文献   

20.
李柏春 《公路工程》2015,(2):226-230,243
对滑坡发生进行监测和早期预报,是减少和防止滑坡灾害的重要手段。以平溪特大桥滑坡为工程背景展开滑坡监测,拟掌握抗滑桩施工过程中的地表位移、深部位移变形情况,确保施工安全,验证和确定滑动面的位置,为修改设计、指导施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类似情况下,采用地表位移监测、深部位移监测、地下水位监测、降雨量观测、地表巡视可以较好掌握滑坡的变形信息,满足监测的要求。2监测前期、中期,滑坡始终处于蠕动变形阶段,是因为下部抗滑桩尚未施工完毕,坡体应力不断重新分布调整的结果,之后逐步稳定,从而验证了所采取的治理措施是必要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