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是多个声源综合的结果,其中轮胎噪声是重要的噪声源之一。根据国家车辆公告规定,车辆在选配不同的轮胎时,应分别进行车外加速噪声的试验。载货汽车轮胎对车外加速噪声的影响可通过将大量载货汽车的加速行驶车外噪声试验及滑行车外噪声试验的结果带入理论公式计算确定。同时通过对不同轮胎轮的比较,进一步说明轮胎对车外加速噪声的影响,为以后标准的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汽车车外噪声的控制越来越严苛,仅通过后期样车测试优化已难以满足车型开发的时间和成本要求。本文通过近场声传函技术,构建了主要声源与近场接收点的声学传递模型,推导了声源声功率、近场声传函和接收点声压级之间的关系,进而获取到声源在实际运行工况下的声功率。同时,建立了整车及车外噪声接收点模型,整车声源基于声功率定义,采用声线追踪技术进行了车辆车外噪声预测分析,并通过试验方法对车外噪声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确认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基于此方法,可快速预测与识别车辆在不同工况下车外近场与远场噪声水平,以及不同空间位置的声场分布特征,在车辆早期阶段为车辆车外噪声的风险评估、预测、分析与优化方法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根据新的汽车噪声标准限值,分析了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与相关声源,并结合实例指出新法规对汽车相关产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运动汽车车外噪声场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声全息方法来测量分析运动汽车车外噪声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声全息理论,并对运动声源的信号采集、多普勒消除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用于汽车车外噪声场的测量分析系统,利用该系统对多款汽车在运动状态下的车外噪声进行了测量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以及该系统可以有效地用于汽车车外噪声场的测量分析.  相似文献   

5.
轻型载货汽车车外噪声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声强扫描法对国产某轻型载货汽车车外噪声源进行了识别,确定了其车外主要噪声源。开发了材料声学特性测量系统,并对多种车用吸声、隔声材料进行了测试与分析。根据被试轻型载货汽车车外主要噪声源的特性合理地选择吸声、隔声材料和噪声控制方案,对其进行了降噪处理。通过对降噪前、后该车车外噪声进行测试分析表明,采取降噪措施后,被试车辆车外动态加速噪声由84dB(A)下降到78dB(A),能够满足国家标准GB1495—2002对该类车辆车外动态加速噪声限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郭勇  冯屹  王海洋 《天津汽车》2009,(10):35-37
汽车车外噪声是交通噪声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汽车制造鉴定中一个重要指标。文章针对某SUV车采用车外加速噪声分离试验的方法识别主要的噪声源,根据被测试样车车外主要噪声源的特性合理地选择吸声、隔声材料及噪声控制方案,对其进行降噪处理,使被测车辆车外加速噪声由79.4dB(A)下降到72.5dB(A),满足了ECE R51对该类车辆车外加速噪声限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地控制汽车噪声,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影响汽车综合噪声的因素,确定了发动机噪声和轮胎噪声为目前车辆的主要噪声源。在分析了国内外主要汽车噪声测试方法后,认为加速行驶车外噪声为考核汽车整车噪声的主要指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汽车噪声试验中的加速车外噪声、车内噪声及车辆定置状态噪声等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比较,探讨了我国目前在汽车噪声试验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叙述了汽车加速行驶噪声的主要来源和汽车加速行驶时车外噪声的测量方法以及影响汽车车外噪声测量结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车辆噪声主动控制系统中参考信号在车内容易受到次级声源的污染和以发动机转速信号作为参考只能控制发动机阶次噪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智能数据融合的车内噪声主动控制算法。首先根据传递路径分析结果选择对车内噪声贡献量大的车外测点信号,然后将发动机转速信号和车外测点信号进行数据融合作为参考信号,再利用迭代变步长FxLMS算法对驾驶员耳侧噪声进行主动控制。基于试验采集的不同工况车内噪声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相较于采用发动机转速信号作为参考信号的方法在总声压级上降低了4.4 dB(A)。  相似文献   

10.
加速行驶车外噪声试验研究及我国载客汽车噪声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辉  邱彬 《汽车工程》2007,29(6):515-519
通过对加速行驶车外噪声源的分析,确定了发动机排气噪声和轮胎滚动噪声是目前汽车加速行驶的主要噪声源。在阐述了我国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的试验方法后,提出驾驶员操作是影响测量结果的最主要因素。结合大量试验测量数据,对比分析了GB1495-2002第二阶段噪声限值实施前后我国汽车加速噪声的变化,建议将加强M3类大型载客汽车的降噪研究工作作为今后我国大中型城市汽车噪声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汽车噪声分析与降噪措施及噪声测量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汽车工业和城市交通的发展,城市汽车拥有量日益增加。据国外资料统计,机动车辆所包括的总功率比其他各种动力机构功率的总和大20倍以上。它们所辐射的噪声约占整个环境噪声能量的75%。各种调查和测量结果表明,城市交通噪声是目前城市环境中最主要的噪声源。因此,降低机动车辆本身的噪声是减少城市环境噪声最根本的途径。我公司在新车上采取降噪措施,达到国家噪声限值要求,目前效果良好。本文对汽车噪声进行分析,以及采取的相应降噪技术措施和国家对汽车噪声的测量方法予以说明,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阐述车用发动机噪声的主要危害、形成与对策,噪声控制的途径及其识别研究,并提出其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摩托车噪声源的识别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岩  郝志勇  刘永 《汽车工程》2007,29(6):520-523
通过声强测试技术和加速噪声的模拟试验对摩托车的主要噪声源进行了识别研究,结果表明进、排气噪声是摩托车的主要噪声源,并初步确定了进、排气噪声对整车加速噪声的贡献量。利用边界元计算(BEM)技术对空气滤清器和排气消声器的声学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和改进设计。新设计的空气滤清器和排气消声器对整车的通过噪声有2.7dB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14.
噪音测试     
《经济导报》2006,(1):18-19
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在法国新开一家发动机噪音、振动与舒适性中心(NVH中心),耗资2500万欧元(人民币2.37亿元)。在2005年5月开业时,这一NVH中心雇佣8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成为欧洲最先进的NVH中心之一,它将振动声学测试与测量程序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降噪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降低车内噪声的常用措施,即通过密封,隔声结构,吸声,减振材料等措施的应用,达到降低车内噪声的目的,为车身降噪结构设计和材料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汽车噪声法规标准及主要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初,汽车噪声法规在世界范围内被纷纷引入各国,主要形成了3个有代表性的法规体系:欧盟、日本和美国法规。这3大体系都是基于ISO362标准建立的,但又有各自的不同点。文章概述了上述3个代表性的法规体系,分析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不同点;同时简述了汽车降噪技术随各阶段噪声限值的发展变化。最后,介绍了我国汽车噪声法规和标准的现状以及未来汽车噪声排放法规和标准的5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桑塔纳2000后部噪声的噪声源进行了分析和识别,并介绍了根据不同的噪声源所采取的相应的降噪措施、降噪样板车的制作、降噪效果的试验验证和降噪效果的鉴定。经专家组鉴定,降噪效果很好,后部噪声水平达到当今国际同类轿车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汽车整车噪声源分析及降噪措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林玉  杨云  赵骞 《天津汽车》2003,(2):19-20,37
对汽车整车噪声贡献较大的发动机噪声、传动系噪声等噪声产生机理及噪声源识别技术进行了详尽分析,并系统论述了相应的吸声、隔振等降噪措施。  相似文献   

19.
华夏 《公路》2021,(2):291-296
噪声地图是一种通过声压级分布来体现特定区域或点位噪声强度的声学仿真技术,一般用于医院、学校等特殊声功能区的噪声监测与控制。基于江苏盐靖高速K166段的噪声状况,本研究首次将噪声地图应用于高速公路交通噪声防治方案的设计,通过一般敏感点监测、噪声衰减断面监测及24h连续监测等3种监测方法对该路段进行了系统的环境噪声质量监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噪声地图仿真模型并提出了降噪方案。  相似文献   

20.
蒋甫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6):312-314,322
现场或者室内试验的实测数据难以将多孔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降噪性能进行理论化,因此,选择合适的吸声模型和计算软件将直接影响降噪性能理论分析的准确性。通过比较目前流行的几款噪声分析软件,结合多孔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特性,选择全球首款全频段振动噪声软件PAM VA ONE,建立Allard-Johnson吸声模型,计算得到不同空隙率沥青混凝土试件的吸声频谱和平均吸声系数。室内吸声系数试验表明,采用Allard-Johnson吸声模型在PAM VA ONE软件中得到的计算值与试验实测值之间的相似系数达0.9,PAM VA ONE软件分析多孔沥青混凝土路面噪声的可靠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