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综合研究了长江口万吨级以上(吃水8.5m~9.5m)船舶乘潮进出长江口门的通过能力。在分析长江口通航现状的同时,根据实践经验和理论计算确定通航要素,建立安全乘潮连续过浅的计算模式,并以1986年全年的高潮位资料,逐潮计算出长江口万吨级以上船舶的理论通过能力,本文最后还提出了提高通过能力的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2.
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一期工程所在河段为潮汐河段,5万吨级以上船舶需乘潮进出.根据工程河段的潮汐特性,分析南通天生港至长江口采用一乘进出港和二乘进出港的乘潮历时、不同保证率条件下的乘潮水位,进而分析航行于长江口深水航道的不同吨级的集装箱船、原油船、散货船的乘潮保证率,据此论证一期工程确定的通航标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为充分、合理地利用长江口自然潮位乘潮通航的潜力,为加强该水域航运的安全和计划管理,本文就其乘潮航道通过能力的模拟计算作一探讨.作者首先简略地介绍了长江口南水道的航道水文,然后以高低潮位法和调和常数法进行通航时间的模拟计算和多浅段共通乘潮时间的求解,最后根据1986年的潮汐实测资料,采用高低潮位法计算由长江口进口到鸭窝沙航段上端的每潮可通过量,并汇编列表.本研究对其他河口港的乘湖过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针对潮汐河口长航道乘潮计算的潮位资料代表性问题,提出了潮汐河口乘潮水位的多站联合计算法。该方法利用多站同步潮位资料,综合考虑船舶通航方式与潮波传播速度等因素,可合理计算潮汐河口乘潮水位。长江口深水航道的有关计算表明,相同乘潮历时和累积频率对应的乘潮水位,进河口大于沿程单站的乘潮水位,且明显大于出河口。潮汐河口长航道设计,应根据当地河口的潮汐性质、强度及其与径流的对比,以及船舶航行的特点包括航速、进出港载货情况和航道沿程水深,确定合理的乘潮方式,即选择合适的航道乘潮长度。  相似文献   

5.
针对潮汐河口长航道乘潮计算的潮位资料代表性问题,提出了潮汐河口乘潮水位的多站联合计算法.该方法利用多站同步潮位资料,综合考虑船舶通航方式与潮波传播速度等因素,可合理计算潮汐河口乘潮水位.长江口深水航道的有关计算表明,相同乘潮历时和累积频率对应的乘潮水位,进河口大于沿程单站的乘潮水位,且明显大于出河口.潮汐河口长航道设计,应根据当地河口的潮汐性质、强度及其与径流的对比,以及船舶航行的特点包括航速、进出港载货情况和航道沿程水深,确定合理的乘潮方式,即选择合适的航道乘潮长度.  相似文献   

6.
吴慎恺 《水运工程》2018,(12):123-128
唐山港丰南10万吨级航道工程是在2万吨级航道基础上进行扩建。本航道所在水域,水流条件复杂,口门航行条件较差,航道设计难度大。通过对乘潮历时的分析及乘潮水位的选取,确定航道主尺度,提出合理的航道布置方案,结合船模试验进一步优化航道设计方案,并根据潮流数模试验,确定船舶通航窗口期。经论证,推荐平面方案1的布置形式,10万吨级船舶乘潮通过口门时,为高平潮时刻,口门流速较小,水流流态平稳,是最佳的通航时机,有利于船舶通航安全。大型船舶通过口门受横流影响较大或口门流态复杂时,乘潮航道应综合考虑高潮位与大横流的同步关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海事部门船舶运输管理系统(VTS)资料及交通运输部长江干线货运量统计资料,对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运行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当前深水航道通航压力的缓解对策及建议。研究表明:长江口航道货物通过量快速增长,重进轻出态势进一步发展;通航船舶运营组织方式发生一定变化,船舶朝大型化方向发展,尤其船宽超过45 m以上大型船舶数量增加明显,长江口12.5 m主航道的双向通航能力尚显不足。为缓解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长江口深水航道通航压力,宜加快长江口航道体系建设的实施步伐,并适时加强长江口主航道拓宽可能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顾宽海  周旋  汤丽燕 《水运工程》2017,(12):135-139
船闸通过能力是确定船闸规模的重要因素。渔港海船闸大都处于复杂潮位条件下,合理的计算船闸的通过能力变得极为重要。基于船舶通航安全所需水深和潮汐情况,建立某潮水位累积频率下的实际潮位计算模型,同时将通过能力计算分为平潮期和非平潮期。其中对非平潮期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进行修正,考虑船舶在闸室内的移泊时间,同时引入"单元船舶(队)"概念,简化船型的选取和组合,使得一个闸次过闸船舶数的确定更方便、准确。平潮期通过能力计算基于船舶通航水深和潮汐特征,采取一定的船闸营运组织模式,考虑船闸营运组织模式对船舶通航的影响,同时考虑船闸的服务水平的影响,使计算结果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地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提高长江口内航道通航能力,分析长江口内航道水文条件、船舶通航情况和制约通航的因素,提出长江口船舶航行安全问题及对策建议:建立良好的通航规则,分航道通行;利用自然条件加强通航效率;海事、港航管理部门应做好配套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0.
张江南 《水运工程》2021,(9):131-135
针对国外某河口港区吞吐量日益增长、乘潮窗口期有限、通航需求较高和通航环境复杂的矛盾,采用仿真试验方法进行航道通过能力分析。结合已建航道通航底高程和乘高潮水位分布反推不同船型在不同航向的乘潮窗口期;基于SIMIO软件建立包括码头、内锚地、航道、过驳船舶、外海过驳平台和浮吊,且考虑潮汐、潮流对船舶航行影响的仿真模型,通过试验验证包括航道在内的“港口-航运-过驳”系统能够完成的目标吞吐量,分析其通过能力。研究结果为该港区近期生产调度、远期扩建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长江太仓—江阴河段12.5 m深水航道实测资料为依据,统计计算沿程不同季节潮位特征值及大型船舶通航的乘潮保证率,探讨不同季节满足设计通航标准的航道水深,进而提出深水航道分季节的变水深维护方案。  相似文献   

12.
针对乘潮水位下船舶候潮的实际问题,依据我国近岸不同潮汐类型站点的潮汐表逐时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保证率为90%的2 h高潮乘潮水位下的连续可通航窗口期和船舶候潮时间,并从水位历时曲线、日高潮不等及平均海平面的周年变化等角度分析全日潮向半日潮变化时通航窗口期和候潮时间产生差异的原因,探讨乘潮时间和乘潮保证率对候潮时间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从全日潮向半日潮,通航窗口期逐渐缩短,船舶候潮时间逐渐延长;乘潮保证率对候潮时间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港口航道通航水位的确定直接影响到港船舶候潮时间和航道疏浚量,从而影响港口通过能力和基础建设投资。本文对黄骅港综合港区、散货港区20万t级航道工程通航水位的选取进行研究分析,采用分段乘潮方法,确定合理的乘潮水位,在满足港口通航作业要求的前提下,节省疏浚投资。希望为沿海港口航道参数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远期规划的舟山北部水域大型泊位高达50余个。进港航速低、历时长、乘潮和靠泊时间窗口要求特殊,是大型船舶影响港口通航效率的主要因素。在现状及近、远期港口规划条件下,基于Arena仿真建模方法,构建舟山北部水域大型船舶进出港仿真模型,定量统计分析不同阶段大型泊位规划对船舶通航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近、远期规划实施后大型船舶流量增加33%和65%,远期规划中黄泽作业区的船舶平均等待时间较现状增加约10.5 h,小洋山作业区和鼠浪湖作业区分别增加约0.5 h和2 h,对通航效率整体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5.
《水运工程》2006,(11):91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丁程开始新一轮“挖潜”——将在二期10m基础上加深至12.5m,形成全长92.2km、底宽350~400m的双向航道。工程经4年建设,2010年前完工后,可满足第三、四代集装箱船和5万吨级船舶全潮双向通航要求,同时兼顾第五、六代大型集装箱船和10万吨级满载散货船及20万吨级减载散货船乘潮通航需要。  相似文献   

16.
《集装箱化》2007,18(11):12-12
据悉,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广州港出海航道3期工程项目建议书。该项目建设规模为:按照1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不乘潮通航、兼顾12万吨级散货船舶乘潮单向通航、5万吨级船舶双向通航的航道要求,航道设计底标高-17m,有效宽度243m。项目总投资约26.6亿元。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保障长江口南槽航道整治工程施工期间的通航安全,降低对施工水域通航环境和船舶航行安全的不利影响,对长江口南槽航道整治工程进行通航安全风险分析.采用IWRAP模型计算船舶发生对遇碰撞、交叉碰撞、追越碰撞的概率,并对工程施工期间的通航安全风险进行评估.计算结果表明,在航道船舶流量较大、施工船舶穿越航道频次较多时,航道(工...  相似文献   

18.
曾建峰 《水运工程》2021,(3):112-117
针对我国第一条30万吨级人工航道的扩建,从现状航道通航饱和度、核心港区船舶流量上升趋势、船舶大型化及靠泊需求等方面对航道扩建必要性进行阐述,通过对延长航道乘潮历时与航道通航能力的适应性分析,合理确定航道扩建规模和方案,对航道扩建后的水流条件改善、回淤、尺度模拟、船舶进槽和靠泊时机的匹配性等扩建效果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在现有航道基础上增深至-23.5 m、拓宽至440 m的扩建方案,通航效果良好,可满足到港船舶安全过槽及一潮靠泊的通航需求。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2月1日零时起,连云港港15万吨级航道正式开通使用,15万吨级大型散货船可满载乘潮进出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舶也可全天候通航。  相似文献   

20.
范浩 《水运管理》2009,31(10):14-16,19
为解决现有伶仃航道船舶双向通航能力规定制约大型船舶进出广州港通航效率的问题,特别是限制大型集装箱班轮进出广州港南沙港区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建设发展,对伶仃航道的通航能力重新作出科学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吨级的集装箱船双向通航能力进行分析和计算,得出适合目前通航环境下伶仃航道船舶双向通航能力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