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随着“以人为本”、建筑与城市一体化趋势,商业作为交通与城市联系的“灰空间”地带,越发发挥作用。这也导致车站中商业化比例增加,车站布局、车站功能构成、流线模式发生变化,甚至改变了建筑的整体空间意象,立面风格。  相似文献   

2.
车站建筑与城市关系密切,除了车站本身的空间关系,还存在文化关系、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等。本文以武汉火车站为例,从宏观上分析了车站建筑对城市区域形态的影响,从现状出发,分析车站建成以来,周边区域可达性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从而分析车站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对车站地区的空间结构研究也将有利于周边建筑形态的有序发展和管理,进一步引导城市功能空间的合理布局,为车站周边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发展城市轻轨交通的机遇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德国的维尔茨堡、汉诺威、不来梅和法兰克福为例,介绍了欧洲发展城市轻轨交通的背景和状况,分析了上述城市轻轨交通系统的不同特点。并从轨道线路走向与布局、车站建筑、车辆应用三个方面阐述了现代轻轨交通系统的主要特征。认为发展轻轨交通是我国大中城市解决交通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鲍宁  董玉香 《都市快轨交通》2014,27(6):112--116
新加坡地铁东北线(NE线)运营之前,陆路交通管理局为其主持了一个“ARTIN TRANSIT”项目,邀请19位本土艺术家针对每一座车站的文化背景和装修风格创作一批艺术作品,从而将交通建筑与公共艺术结合起来通过对新加坡地铁东北线车站的实际案例调研,从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两部分出发,总结出新加坡地铁车站建筑的特点:空间分布灵活多样,商业业态丰富完善,室内设计注重城市人文历史和地域特色等,为我国地铁车站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徐爽 《广西铁道》2009,(3):8-9,11
介绍了武汉轨道交通古田二路高架车站的总平面、车站建筑、车站立面造型、无障碍等建筑项目的设计原则及具体布置。并以该车站设计为例,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设计的一般原则及高架车站建筑设计的常见形式。同时,提出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要注意的事项,并指出采用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道路堵塞和拥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广州地铁4号线高架车站的建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车站与环境结合、建筑模块化、“以人为本”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架车站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并介绍了广州地铁4号线沿线8座高架车站的建筑设计。地铁高架车站应充分体现“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建设目标;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根据车站特点因地制宜确定车站中心位置;应最大限度地考虑车站与地面建筑合建的可能性,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城市交通量急剧增大,土地资源急剧减少,城市空间的发展已由城市地面空间转向对城市上空和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基于地铁车站建筑公共区空间界定、影响要素分析,提出地铁车站公共区空间优化设计方法,将岛式车站优势运用到具体实践设计中,提高了车站公共区空间舒适性,减小了地铁车站规模。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地铁车站附属设施地面建筑(以下简称“车站附属地面建筑”)分散布置的问题,在总结车站附属地面建筑集约化设计原则基础上,通过分析车站附属地面建筑的空间布局,探讨了车站附属地面建筑集约化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车站附属地面建筑的集约化设计可分为车站附属地面建筑与周边建筑集约化设计以及车站附属地面建筑自集约设计两大类。前者主要阐述了车站附属地面建筑与周边建筑物结合的集约化设计思路和方法;后者主要基于车站出入口、安全出口及风亭的相互组合。阐述了其自集约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
轨道交通车站建筑综合设计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阳 《都市快轨交通》2008,21(3):55--58
以深圳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工程(高架段)施工设计为例,分析研究车站建筑设计与城市整体交通规划相协调,车站设计与物业开发相结合,车站建筑与内部装修设计、绿化设计及周边环境一体化设计,车站建筑与标志系统及共性运营设施相协调的综合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0.
轨道交通建设中需要的建筑拆迁、管线迁改及交通疏解等与城市既有景观设施的矛盾日益突出,降低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既有景观建筑及市政设施的影响成为项目建设中的重点,以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文灶站为例,对车站建筑方案的设计思路、车站形式的选择如何结合道路、管线及周边建筑环境等要素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1.
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站房布设已成为制约建筑规模减量、城市景观协调、建设成本控制的关键,如何因地制宜地判选车站建筑与设备用房的组合型式至关重要。通过高架车站站位与设备用房布设型式比选分析,提出4种主要设备用房布设方案;选取车站建筑规模、沿线建设条件、城市景观、工程实施、投资控制5项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建立基于灰色关联的高架车站选型综合分析方法。研究表明,设备用房集约化布设是提升路中高架车站优越性与适用性的关键。以济南轨道交通1号线创新谷站为实例进行选型分析,得出方案2的综合适宜性最佳,综合适宜性比其他3种方案有所提高。研究成果为轨道交通高架车站选型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与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2.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舒适性及与环境的协调性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的现状,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应与所处的地域环境相融合,车站应成为城市风貌一部分的设计理念.以宁波地铁1号线延伸线的设计为例,介绍了两个车站的设计方案——将地块开发、景观等与车站进行一体化设计,从建筑美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轨道交通的建筑属性.  相似文献   

13.
林力澜 《铁道勘察》2024,(1):144-150
为研究轨道交通高架车站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协调性,建筑形态的美观性,运用总结归纳法和项目分析法进行深入研究。(1)车站选型:应充分考虑车站及区间对城市景观视觉影响;(2)地域文化艺术性:应突出地域文化独特性,并与交通建筑性质紧密联系;(3)车站轻量化:应尽量减小车站实际体量,从而达到视觉上轻巧舒展;(4)体现交通建筑属性:在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同时具备交通建筑的可识别性。研究表明,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芜湖1号线、2号线一期轨道交通高架车站景观设计,采用“分段一致,一线一色”的设计理念,运用芜湖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车站景观,与城市历史文化产生呼应;从长度、宽度、高度3个维度控制车站体量达到车站轻量化,减小车站规模;建筑形态、色彩、材料在满足车站功能的前提下,选用最简单的建筑形态,摒弃多余装饰;车站功能空间组合优化可为运营管理提供最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铁“八纵八横”网络化建设,铁路交汇处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铁路综合枢纽。而由于早期车站建设的局限性,既有车站、配套客运枢纽已无法满足现在及将来的客运需求,如何借助新建铁路建设契机,对既有车站及周边客运枢纽进行升级改造成为铁路建设的又一课题。以京沪高铁既有滁州站为例,对其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为最大程度减弱铁路对城市的南北向切割,以及新旧车站容量分布与城市人口分布不均衡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枢纽建筑单体布置分散等问题,采用一体化枢纽设计思路,提出从交通一体化、功能一体化、形象一体化3个不同维度开展一体化设计实践,成功解决了枢纽总体布局、交通接驳、城市空间联系、交通枢纽形象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化城市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车站建筑设计应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满足城市道路、建筑红线的用地规划要求,妥善处理与城市交通、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之间的关系.遵循“以人为本”的建筑人文理念,保证乘客旅行安全、使用方便.为乘客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及设施,使乘客在车站乘、降及候车时感觉安全、便捷、舒适.为充分体现“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建设目标,应合理确定车站类型、规模和车站布置形式.在满足乘客需求和运营管理及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条件,最大限度地压缩车站规模,使车站设计能体现综合最优的效果.建筑总平面和分层平面布置应便于运营管理,实现客流的合理组织,优化流线,减少客流之间的交叉干扰,保证乘客方便快捷地进、出站.  相似文献   

16.
毛翠萍 《都市快轨交通》2009,22(1):24--27,35
珠江新城是21世纪广州市中央商务区(CBD)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发达的内外交通是CBD的支撑基础.乘客自动输送系统是中央商务区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联系的重要途径,其9个车站沿城市新中轴线设置在城市最中心的繁华地段,车站建筑布置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其中4个分建车站全线统一采用岛式站台,出入口位于城市中心区,全部采用无盖出入口的形式,分建车站至少设有2个能直通地面的疏散口.  相似文献   

17.
楚杰 《铁道知识》2004,(2):20-20
地铁由于具有运量大、速度快、无污染、准时、方便、舒适等优点,而日益受人青睐,发展迅速。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座城市开通了300多条地铁线路,总长度超过6000公里,许多车站建筑雄伟壮丽,很多地铁已成为城市中的重要旅游景点。  相似文献   

18.
李焕梅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2,25(4):后插30-后插31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大城市的普及,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也逐渐从一个个运转大量乘客出行的载体转变为一个个综合性的服务场所,车站与乘客、与城市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车站的内部环境设计也越来越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车站环境的设计团队也开始注重将建筑美学、空间美学与社会审美融入到车站环境中,以期带给市民丰富的、特殊的、舒适的城市出行...  相似文献   

19.
汉口站是沪汉蓉通道的主要客站之一,同时也是京广线普速列车停靠的重要车站,是武汉铁路枢纽的三大客站之一。汉口站改扩建工程包括改扩建既有南站房,新建高架候车室,以及4个站台、无站台柱雨棚、北站房。新建高架候车室长195.25m、宽91.8m,设计上采用现代成熟的工艺技术和建筑材料,充分考虑城市地域文脉的影响,候车室延续欧式古典建筑风格,丰富建筑室内外空间,完善建筑造型,对建筑形式的多样性进行了有益探索。结合工作实际,着重论述新建高架候车室部分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当城市轨道交通新建线路与城区骨干线路接轨时,不同的运营模式下,车站建筑设计也有着较大的差别.本文根据北京市轨道交通大兴线南苑西站的设计实例,解决在合理的运营模式下车站建筑规模的计算问题.研究结论:(1) 从城市发展和车站建筑方案合理性分析,接轨车站采用初、近期贯通、远期分段是合理的运营模式;(2) 从城市化和城市远期规划发展的角度,城市骨干线路应考虑远期延长或接轨的可行性;(3) 接轨车站客流以换乘客流为主,主要客流并非由车站自身周边产生的客流,不可能形成超高峰客流,因此站台宽度计算可不乘超高峰系数;(4) 接轨车站,两线运营对数不一致时,由于运力不匹配,将会出现站台上有两列车乘客等待一列车的情况,车站规模计算和紧急疏散计算都应考虑这种最不利模式.也可在高峰小时运营时临时增加行车对数以解决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