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轮式车辆装备是我军主要的陆基通用机动平台,遂行地面机动及作战保障任务,是陆军作战部队实现"全域机动、立体攻防、多维多能"发展战略的基础性装备,也是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武器装备发展的基础性平台,在武器装备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前,我军正处于军事变革的重要时期,军事理论、体制编制和武器装备的发展日新月异,对轮式车辆装备的战技术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轮式车辆装备的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战术轮式车辆的地位与作用战术轮式车辆是部队路基机动的通用平台,装备数量大,担负任务多,在部队车辆装备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局部战争中,陆军、海军陆战队和特种作战部队仍然是战场的主角,其战术机动都要通过轮式车辆来实现,导弹的机动运输和发射同样需要依托轮式车辆,后勤保障和作战支援更是需要大量的轮式车辆。与1980年和1987年相比,美军2007年的战术轮式车辆装备总量尽管有所下降,但仍有约24万辆,而其中的重型战术轮式车轴装备数量则从1980年的约2万辆增加到3万多辆。目前,美军的战术轮式车辆每年要完成13100多万千米的保障任务。我军战术轮式车辆的装备数量也很大,以陆军、二炮部队和空军导弹部队为装备主体,担负的作战和保障任务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杨洲 《汽车运用》2005,(1):12-14
轮式车辆装备是世界各国陆军部队主要的陆上机动平台,也是装备数量最多、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装备之一,不仅对陆军部队的机动能力具有极强的支撑和制约作用,而且直接或间接地支援着陆军部队的所有作战行动,如信息控制、作战态势的形成、机动作战、部队防护和部队作战能力的维持等。同时,轮式车辆装备不仅是许多陆军武器装备的机动平台,已成为这些武器装备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众多战斗支援和保障装备的载体,并且仍然是陆军部队后勤保障的主要运输工具和手段。可以这样讲,没有足够数量和现代化水平的轮式车辆装备的陆军,就不能称之为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刘玺  李霖 《汽车运用》2010,(1):19-19
<正>民用轮式车辆动员,就是以民用轮式车辆研制、生产、储备和技术保障力量等为对象,为满足军队作战和特定军事活动对民用轮式车辆的需求、保障民用轮式车辆正常使用而进行的一项特殊的装备动员活动。适时、有力的民用装备特别是民用轮式车辆的动员征用,对于充分发挥我军在非战争军事行  相似文献   

5.
为深化现有轮式车辆装备“两成两力”建设,做好军事斗争车辆装备保障准备,提高车辆装备干部车辆技术保障能力,前不久,65631部队举办了一期轮式车辆装备干部集训。通过集训,大家统一了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军事斗争车辆装备保障准  相似文献   

6.
<正>据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报道,中国军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建设陆军中型作战部队,装备更多的轮式装甲作战车辆,同时减轻机械化部队的总体质量,便于快速反应,到2020年止,几乎主要的陆军师都会朝旅改制。为适应运一变化,更多的轻型机械化师部署了8×8轮式全地形作战车,而重装化的履带式99G坦克装备数量并不多。为空降兵和山地作战部队装备的8×8轮式全地形车,提高了这2个部队的摩托化快速反应能力。目前,中国空军的空降兵已成为相当  相似文献   

7.
外军轻型战术轮式车辆发展现状 轻型战术轮式车辆在军用车辆装备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作战特点、作战样式和作战环境的不断变化,轻型战术轮式车辆的功能领域不断拓展、性能不断提升、技术不断进步。随着战争形态的演变,轻型战术轮式车辆更新换代的步伐日趋紧迫和急促,以美军联合轻型战术车(JLRV)为代表的新一代轻型战术轮式车辆即将登上现代战争的舞台。美国美军联合轻型战术车(JLTV)项目是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联合采办项目,旨在充分利用陆军"未来作战系统"项目开发的方案和技术,研制一种生存力和信息化水平都优于"悍马"的新一代轻型战术轮式车辆,  相似文献   

8.
董哲  张煜 《汽车运用》2004,(2):15-15
轮式车辆作为军队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平台,多年来始终得到美国军方的高度重视,被视为陆军机动与保障的脊梁。高度发达的汽车工业基础,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财力,使美军车辆装备发展和技术水平始终处于发达国家前列。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军事战略和陆军转型的需要,美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由于美军提出的“轻型部队更便于作战”的思想,造成在战术轮式车辆的设计上,往往重视其机动性能而轻视防护设计。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军事变革和陆军转型的发展,战术轮式车辆由于具有良好的越野机动能力,在局部战争和低强度冲突条件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代替履带式车辆和轮武装甲车辆而广泛用于执行战术突击、前沿侦察、巡逻、车队护送、兵员输送和伤员救护等任务。  相似文献   

10.
《汽车运用》2010,(6):2-2
<正>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越野车技术分会和军事交通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越野车技术分会2010学术年会暨首届军事轮式车辆装备论坛"将于2010年10月下旬在  相似文献   

11.
二、德国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德军就开始规划第三代军用战术轮式车辆装备的发展,但由于经费限制等原因,对现有军用战术轮式车辆装备进行大规模的更新换代迟迟不能实施,其现有近12万辆军用战术轮式车辆装备中大部分为梅赛德斯一奔驰系列和曼系列车辆.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美国陆军与戴克集团、通用公司等合作在陆军装备的履带车辆和轮式车辆上应用混合动力的研制和试验情况,日本三菱公司等在民用车辆采用混合动力方面取得的成果,德国磁电机公司在军用车辆上的研究情况;论述了混合动力在燃油经济性、加速性、可靠性和排放等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及应重点掌握的关键技术;对发展我国军民用混合动力时应注意的一些原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9.11”后国际局势最重要的特征,是“反恐”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面临的首要题。2004年的国际军事态势呈现出新的变化:伊拉克战争不但未能彻底解决伊拉克问题,反而进一步加重了海湾地区的矛盾与冲突。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战争需要,以美军为代表的各国军加紧研制新式作战装备以满足战场需要。新装备的轮式车辆在装甲化、重型化、无人化、人性、多用途化和高机动化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也展示了未来轮式车辆装备发展的新趋势。 甲化:防御性能不断增强 由于“反恐”战争的需要,为减少人员伤亡,轮式战车防御性能的强成为新型车辆装备的亮点,而美军在伊拉克战场上使用的新型“斯特赖克”轮式战车则是最型的例证。美陆军第2步  相似文献   

14.
车辆辅助驾驶系统最初来源于军事需求。为了实现战场夜间闭灯驾驶,降低被敌方发现的概率,满足战场上夜间快速隐蔽运输的需要,增强驾驶员的视野和视觉强度,一种车辆辅助驾驶系统——夜间安全行车视觉增强装置应运而生。例如,美军研制成功的驾驶员视觉增强器——一种安装在车辆上的红外影像仪,能够提高陆军战术轮式车辆的运输能力。  相似文献   

15.
联合轻型战术车辆(joint light tactical vehicle,JLTV)是一款由美国军方主导研发的未来轻型战术车族,它是为应对未来多样化作战需求以及现役轻型战术轮式车队老化的问题而规划的新型战术轮式车辆平台,将投入大量资金来提供增强型的保护、生存能力,在平衡机动和通过性能的同时,改善目前轻型装甲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辆的负载能力。联合轻型战术车辆能有效解决简易爆炸装置和便携式火箭筒等武器造成的军事威胁,并将用于取代目前军方使用的16万多辆“悍马”,这些车辆在冷战时代研发,并于1985年开始装备部队。  相似文献   

16.
一、主要特点 (一)装备涉及范围广。数字化部队明确的装备类型,轮式底盘类装备涉及指挥控制、战术通信、侦察情报、电子对抗、战斗保障、技术保障、航空保障装备、后勤保障、主战装备附属车辆和通用轮式车辆等类型装备。  相似文献   

17.
孙雷  李宁 《汽车运用》2009,(5):53-53
为提高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车辆装备保障能力,近期,65521部队组织某摩步师进行了车辆装备长途机动保障演练,探索形成了摩步师长途机动车辆装备保障新模式,通过建立动中保障网络、快速启动机动保障模块、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器材直达供应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装备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65301部队针对轮式车辆装备更新速度快,新装备配发多,每年都有轮式车辆装备处于露天存放状态,管理难度大的实际,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为露天存放车辆装备统一订做迷彩抗电磁干扰、防红外侦察防护车衣及轮胎防护罩;设置简易车场;有针对性地定期实施检查、维护和保养。  相似文献   

19.
发展趋势 车辆装备体系不断完善一是系列化发展。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战术车辆基型平台得到重点发展,车辆载质量吨级和基型平台数量不断减少。如美陆军轮式车辆从20世纪70年代的7个载质量吨级减至目前的6个载质量吨级,德、法、日等国军队的轮式车辆载质量吨级也多为5~6个。二是车族化发展。基型平台用途得到扩展,在此基础上派生和发展多种变型车、专用车,以尽可能少的基型平台最大限度地适应武器装备发展和机动作战保障的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20.
车辆维修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随着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中广泛应用和车辆装备的迅速发展,车辆维修保障工作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随着新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全军车辆维修保障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