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就业空间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领娣  王蕾 《中国水运》2007,7(4):204-206
伴随工业化的进程,农业就业份额不断下降,但农业内部产业间的调整仍然可以转移相当部分劳动力。其次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上升,其中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是吸纳力最强的产业,而第三产业正逐步成为吸纳农民就业最具潜力的产业。通过农业内部及非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更大就业空间来吸纳越来越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高附加值船国际产业转移的实证与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进行梳理,构筑了产业转移形成机制的框架模型.在提出衡量指标后,对高附加值船舶的国际产业转移进行实证度量,认为除客船和豪华游船外,高附加值船舶市场存在普遍的产业转移现象,并运用框架模型分析了其国际产业转移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部成员间的知识转移效率直接影响整个联盟知识创新绩效,选择合适的知识转移合作伙伴,是联盟成员在知识转移之前的重要工作.通过构建知识转移双方的满意度评价体系,科学设置各指标的相应权重,以知识转移双方最优满意度为目标,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计算出知识转移双方匹配度,为创新联盟主体选择知识转移对象提供参考.最后,以南京某物联网企业联盟为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给出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选择合适合作对象并提升联盟知识转移效率的相关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骆德正 《中国港口》2010,(11):23-25
<正>长江黄金水道港口航运是为长江流域制造产业提供大宗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的主要方式,进而成为先进制造业产业转移、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支撑保障。国际国内现代先进的产业转移到皖江城市带,必将新生大量的集装箱箱源。芜  相似文献   

5.
陈蓉 《集装箱化》2011,22(2):6-10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快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进程,危机过后,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加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产业也加快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和延伸。中西部地区长期落后于东  相似文献   

6.
《世界海运》2009,32(4):19-19
造船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特别明显的全球转移产业。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13韩凭借其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方面的优势,逐步挤掉了欧洲的霸主地位,实现了造船业由欧洲向13韩的转移。第二次产业转移过程中,韩国凭借其成本上的较大优势以及在技术上的快速发展,于2000年赶超13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国。  相似文献   

7.
国际造船业产业转移的现状、特点与中国应对策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陶永宏 《船舶》2005,(5):1-5
国际造船业正在加速向中国转移.文章分析了国际造船业向中国转移所具有的四大特点:即由技术含量低向技术含量高转移;由船舶制造向船舶配套转移;时效性以及集聚性.提出了中国应对国际造船业转移的"以产业集群为建设思路进行产业布局,构筑大基地;以产业集聚为发展思路进行企业优化整合,组建强集团;注重特色营销,开展错位竞争"等五大策略.  相似文献   

8.
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转移城乡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通过海船船员职业技能提升补贴,可以吸引更多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投入航海事业。以广东省对船员实施技能提升补贴政策的基础,通盘考虑全国推广的可行性,建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征求各地直属局的意见后,争取推动交通运输部、人社部部际间的联合发文,将海船船员培训项目纳入人社部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标准目录。  相似文献   

9.
青远对外劳务合作有限公司是青岛远洋运输公司重要的支住企业,拥有5000余名可供派遣的船员。作为中央直属特大型驻青企业,1991年,青远公司按照党中央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盆的指示精神,开始招收入和使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并通过企业自行培训和教育后再充实到劳务外派队伍中去。在当时,这部分从农村“扶贫”来的船员被业内称之为“农村合同工船员”(简称农合工)。  相似文献   

10.
李风清 《中国水运》2007,7(4):176-180
分析了烟台市中韩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现状,提出了烟台市应抓住承接韩国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强与韩国制造业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同时承接国内发达地区外资产业的二次转移,加强人才、物流等薄弱环节的建设,积极将烟台建设成为韩国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地,在吸收国外技术转让的同时,打造自主品牌,逐步将烟台市建设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