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膜分离在天然气脱水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膜分离技术是新兴的分离技术,天然气脱水净化是保证天然气正常传输和使用的基本环节。在分析膜材料及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膜法脱水的原理,对膜法脱水技术与传统的溶剂吸收、物理吸附、冷却分离等脱水技术进行了比较,指出了适用于天然气脱水处理的膜的类型,对吹扫和真空两种天然气膜法脱水技术工艺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天然气脱水是天然气净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选择合适的脱水技术和工艺是非常必要的.概述了目前国内外油气田普遍应用的传统天然气脱水技术,包括溶剂吸收法、固体吸附法、冷冻分离法.总结了传统天然气脱水技术的原理、应用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比传统的天然气脱水技术,阐述了近年来新型的膜分离脱水技术和超音速脱水技术的原理、技...  相似文献   

3.
城市天然气管网规划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城市天然气管网规划工作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详细介绍了图论法、动态规划法、神经网络法、MCST法和约束导数法等在城市天然气管网规划中的应用。从城市天然气管网规划现状可以看出多目标化、模糊化和灰色优化是今后城市天然气管网规划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提出要大力研发规划软件和引进国外先进软件,以提高管网规划效率。  相似文献   

4.
根据低压和高压条件下的实验,研究了超音速分离技术在天然气脱水方面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超音速分离技术的脱水效果与压降条件有关,当压力超过7 MPa时,超音速脱水技术比透平膨胀机制冷脱水技术和J-T阀脱水技术更具优势。同时,对超音速分离脱水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油田乳状液破乳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归纳了近年来乳状液破乳方法的研究进展,破乳方法主要分为化学破乳法、物理破乳法、生物破乳剂法、联合破乳法和膜破乳法。化学破乳法有破乳剂法、电解质破乳法;物理破乳法主要有重力法、离心法、电学破乳法、膜润湿聚结法和研磨破乳法;膜破乳法有微滤膜破乳法和微孔膜破乳法。介绍了各种方法的特点、破乳机理和发展现状。目前,化学破乳法应用的最广泛,物理破乳法具有一定应用,膜破乳法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破乳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中对今后乳状液破乳工作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松潘县川主寺镇LNG汽化工程,根据GB 50026-2006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的要求,需要对场站工艺、消防等多方面进行调整.此工程采用水套加热炉工艺,与常规LNG水浴式汽化器加热工艺相比较,为满足LNG低温要求,将水套加热炉里盘管材质变为耐低温材料的0Cr18Ni9奥氏体不锈钢材料,由此提出了新的汽化方案,即在冬季通过水套炉将天然气进行加热.该方案简化了LNG汽化工艺流程,减少了锅炉等附属设施,节约了成本,同时为今后类似的工程实践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围绕胺法捕集石灰窑烟气中二氧化碳(CO2)的工艺进行深入探讨。首先概述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强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随后,详细介绍胺法捕集CO2的原理及其在石灰窑烟气处理中的应用,包括不同胺液如哌嗪、MEA(脱硫脱碳)/MDEA(聚氨酯扩链剂)和DGEA(双酚基蒽酮二缩水醚)的性能比较,以及烟气的降温除尘、脱硫脱硝和CO2的吸收解吸过程。本文还分析了实际运行中遇到的挑战,如材料腐蚀、再生加热器泄漏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本研究对优化石灰窑烟气中CO2的捕集工艺、提高环境治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氧-天然气切割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氧-天然气切割各项工艺指标的试验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切割喷嘴及割前预热等措施,氧-天然气切割工艺能满足一般的切割质量和切割效率要求,且切断成本较低,与氧-乙炔切断工艺相比,在经济效益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针对天然气浅冷装置系统工艺紧凑复杂、弯管部位多,吹扫死角多等难题,选定了小于DN80系统管道采用连续吹扫方法,大于DN80系统管道采用间歇吹扫方法,压缩机、丙烷机管道采用爆破吹扫方法,机泵进口管道采用连续吹扫与人工清理相结合的方法,以储气罐作为吹扫源头,确定了吹扫口设置的原则,实施在储气罐及放空系统、压缩机入口管线、丙烷机系统管线、机泵入口管线等的吹扫,解决了天然气浅冷装置吹扫技术难题,提高了天然气浅冷装置系统吹扫洁净度,对今后的类似装置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天然气是一种优质的替代燃料,具有污染小、安全系数高、运行费用低等优点。天然气已经成为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应用最为成功和广泛的车辆替代燃料技术,为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节能减排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液化天然气汽车,作为天然气汽车的一种类型,与传统汽柴油车相比,液化天然气汽车安装了包括液化天然气气瓶、气管路及各种控制阀门和仪表在内的专用装置,在对液化天然气汽车进行日常检查时需要针对液化天然气汽车的专用装置进行重点检查。本文则针对液化天然气汽车的特点,对液化天然气汽车的正确使用方法、日常检查方法及维护技术要求、以及相关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为指导液化天然气汽车进行日常检查与定期维护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煤层气和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大量开发,对管道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中阐述了管道完整性的理念和管理流程,对导致天然气管道失效的危险因素和爆炸事故后果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天然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管道风险评价技术、基于风险的检测技术、管道完整性评价、维修与维护。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天然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盐穴天然气地下储气库运行过程的关键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具有岩盐矿床地质构造的地区,将天然气储存在地下含盐岩层内,实现在短期内提供高容量的储备,是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结合国外相关技术文献及部分研究成果,对盐穴储库运行过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包括:如何在运行过程减少溶腔的收敛性,防止水化物的形成,溶腔建腔过程形成的冷带和残留盐水对运行过程的影响;垫层气技术、运行的稳定性及注采循环中应注意的问题。文中分别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为今后国内盐穴储库的运行研究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文中介绍了内焊机加半自动焊工艺在现场施工的运用,通过焊接工艺的对比,体现出内焊机加半自动焊工艺的优势。重点阐述设备组成、施工工序、工艺优势及现场施工过程中的运用情况,反映出内焊机加半自动焊工艺的特点,能够显著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内焊机加半自动焊工艺完全适用于管道现场施工。  相似文献   

14.
针对煤层气的基本理化性质及存在状态,对当前国内外煤层气地面集输相关技术进行了理论研究,概述了煤层气的定义与形成过程、国内煤层气的分布特点与开发技术。对当前常用的3种集气工艺进行了综述,并将多种煤层气运输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对比。重点介绍了煤层气的管道输送、液化储运、固态储运等3种方法。并指出,由于煤层气液化储运法克服了长途铺设管线法耗资大、覆盖地区有限,且不具备储存和调峰能力的缺点,因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国内长输管道的现状,分析了油气管道常用的5种外检测方法:PCM管中电流法、直流电位梯度(DCVG)方法、标准管/地电位检测技术(P/S)、电流梯度检测技术(CGDT)、CIPS密间隔电位法。比较了它们在四川地区应用的优缺点,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简要阐述。最后,对油气管道外检测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天然气管道的完整性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天然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概述了天然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框架流程。阐述了天然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影响管道安全的主要因素、天然气管道事故后果,介绍了管道完整性检测方法,提出了天然气管道腐蚀控制措施以及天然气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国内外节能技术应用的现状,更好地采用节能技术以不断降低管道能耗,对比了近年来国内外油气长输管道在输送工艺、运行设备及新能源3个方面的各种节能技术。结果表明:油品输送减阻剂技术、含蜡原油降凝剂技术、天然气管道减阻剂技术、输油泵变频调速技术、超声波防/除垢技术以及太阳能阀室供电等技术在油气长输管道上的应用有着明显的节能效果。因此,开发并利用新的节能技术,特别是新能源技术,将是油气长输管道节能降耗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impact of alternative bus transit technologies including compressed natural gas, biodiesel, and diesel-electric hybrid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long a busy transit corridor using a lifecycle analysis approach. In addition, we compare the operational emissions of buses running on these technologies using an instantaneous speed and an average speed model.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operational emissions make-up the largest portion of lifecycle emissions. When comparing instantaneous and average speed emissions we find that both methods produce consistent results for diesel, however, the average speed method underestimates biodiesel emissions by 21% and overestimates compressed natural gas emissions by 16%. Bus technologies ranked in increasing order of lifecyc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re: hybrid, compressed natural gas, biodiesel, and conventional dies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