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升深圳市街道公共空间活力,通过对年轻人开展问卷调查和街道调研,认为深圳街道存在慢行设施缺失、品质较差,慢行道与沿线建筑割裂,公共活动空间闲置、功能单一等活力不足问题,提出保障步行骑行独立路权,确保步行骑行连续性,两侧适当增添互动设施;鼓励开放建筑退界空间,打开阻隔在慢行道与建筑之间的绿化带、护栏或停车带,加强行人与建筑之间的渗透、交融,提升商业活力;沿街打造公共活动广场,点缀休憩、社交、娱乐、运动场景。  相似文献   

2.
基于PLPS调研方法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洋  王悦  余军  胡海 《城市交通》2011,(5):28-38
开展系统性的步行、自行车交通调研和实证分析,对于弥补城市相关基础数据不足、梳理现状问题、指导规划设计、评估实施效果等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改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引导市民绿色出行.首先介绍了PLPS调研的目的及具体方法,包括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间两部分调研.以重庆市渝中半岛步行交通示范项目实践为例,探讨PLPS方法在项目...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停车泊位利用率,减少停车后步行距离,根据商业区和居住区停车需求时段的错峰特征,建立共享停车泊位利用率最大化和步行距离最小化的双目标泊位分配模型.模型考虑了停车泊位供需空间和时间冲突特征,界定了模型的边界约束条件,采用粒子群多目标搜索算法求解.以聊城市金鼎商圈为例,调研了商业区和居住区的停车泊位数量、高峰时段停车需求和平均步行距离等模型参数.通过算法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停车共享分配模型可用于居住区共享停车泊位分配,有效地提高了泊位利用率,降低了停车后的平均步行距离.  相似文献   

4.
<正>城市道路是经济社会活动和多元交通系统运行的重要载体,也是公共空间、城市景观以及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道路都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中的重点。因此,城市道路系统既要保障交通功能,也要保障公共空间和景观要素功能;既要保障提升城市效率的长距离机动交通,又要保障支撑多元交通系统的短距离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既要保障交通畅通和可达,还要保障以街道为核心的经济社会活动繁荣。  相似文献   

5.
基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针对昆明市主城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展开探讨.立足于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特征和城市特色,分析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现状,指出其存在基础设施品质不高、系统连续性差、特色不足的问题.基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目标,提出系统规划的技术路线.围绕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6.
调查了重庆市观音桥商圈的停车现状,并以搜集的公共路外停车库不同时段的利用率作为广义线性统计模型的因变量,将停车库位置、泊位数、停车费用、用途、出入口类型以及附近的路内停车等作为自变量,对停车库利用率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停车库周边的路内停车情况对其利用率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探讨驾驶人停车行为特征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集计理论中的BL模型以停车场类型、停车费用、停车目的、步行距离为特性变量分别建立平日、节假日公共停车场选择模型,研究公共停车场驾驶人停车行为的总体规律及所选城市的一般性规律;以停车费用及步行距离作为假设变量,建立改进的BL停车行为模型,研究平日、节假日优惠费率交换步行距离的阈值。研究结果表明:平日公共停车场停车目的相对集中,以通勤为目的驾驶人对停车费用较敏感且更倾向于选择公共停车场;节假日停车目的较为离散,停车费优惠措施对驾驶人停车场选择影响降低,因此,通过停车费优惠措施提高路外公共停车场利用率需考虑平日与节假日相区别的政策性方案。  相似文献   

8.
文中从观音桥的区位、发展现状、交通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找出现状商圈交通存在的问题及根本原因,然后针对问题和商圈未来发展需求,从路网、轨道、公交、停车、步行五个方面提出了交通拥堵改善的思路、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城市机动交通的快速增长,步行活动在街道上受到排挤。基于对城市街道公共生活视角的研究,阐述了街道对城市步行化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城市中机动交通对街道的主宰、建筑与街道的疏离等问题导致了街道步行化公共生活的凋敝。面对现状,街道对公共生活的意义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被重新认识与探索。最后提出了以激发步行化公共生活为导向的城市街道重塑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许多大城市核心区交通压力突出,业态传统、单一,公共空间缺失,吸引力和竞争力日益下降。打造活力高效的步行和自行车系统,提升核心区吸引力和活力,成为区域发展的首要任务。以天津市核心区劝业场地区为例,采用PLPS调查方法,分析街道网络的主要问题与诉求,提出街道重建的发展原则及实施策略,为打造核心区高品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体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读书     
<正>步行与换乘的交集作者:许凯孙彤宇等出版单位: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7月在机动车时代,城市步行环境恶化和公共空间缺失是突出的城市问题。对于换乘车站周边区域,机动交通、轨道交通与高密度发展的城区能否相互整合并建立良好的步行环境和完善的公共空间体系,对城市设计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本书结合2013年"中奥四校建筑系联合城市设计营"的课题研究和设计成果,探讨上述问题的历史背景、发展趋势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中山市2011年10月实施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以来运营状况良好,笔者简要介绍了该系统的站点布局及运营模式,并通过大量的运营数据和问卷调查,分析了公共自行车使用者人群特征、租用次数与出行目的、单次公共自行车租用时间与步行到租车点耗时情况、周日与周末租借量的差异、租借量与天气的关系、公共自行车出行空间分布特征、出行者使用感受等基本特征,为其他城市开展此类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停车问题是中国大中型城市面临的主要交通问题之一。考虑到早期对停车问题认识不足和城市空间资源紧张的实际情况,发展公共停车场十分必要。构建城市公共停车场选址双层规划模型:下层优化目标为考虑停车场容量约束的用户均衡,上层优化目标为行驶时间和步行时间广义成本最小。该模型克服了传统规划模型无法同时考虑行驶时间、等待时间、停车收费和步行时间的缺点,并利用交通规划软件EMME3进行求解。最后,基于经典Sioux Falls路网算例的结果表明,停车场选址双层规划模型求解过程相对简单,结果较为可靠。该研究方法可为城市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城市交通》2010,(5):F0004-F0004
位于上海市延安东路的延福绿地,其四周环绕着500m长的塑胶跑道。跑道紧邻人行道,除了部分承担日常步行功能之外,主要供市民健身和休闲娱乐。城市道路是坑中最主要的公共空间,也是城市最有活力的公共生活场所。  相似文献   

15.
评价和改善街道的步行友好性,对于引导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步行友好性的相关理论研究,综合考虑出行目的地类型和空间分布、步行距离、步行环境等因素,利用POI与街景图片等多源数据,构建步行友好性量化评价模型与方法.以长春市商业、办公、居住、学校等用地集中区选取的典型街道为例,首先结合长春市作为寒地城市的特征,参考Walk Score基础模型,开展步行指数评价;接着从步行环境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建立了步行环境指数模型,并应用模型开展步行环境评价实证;最后基于步行指数与步行环境指数两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建立了步行友好性综合评价矩阵,并结合各类街道特征提出了分类导控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正如通过摄政街了解伦敦,通过第五大道、香榭丽舍大街了解纽约和巴黎,人们总是通过街道来认识城市,街道是最常见的触摸城市的公共空间载体。完整街道设计最重要的是对公共空间的关注,从道路到街道,是机动车交通空间向步行化生活空间的回归。同时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强化街道两侧的活动联系,鼓励步行者与商业界  相似文献   

17.
从步行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从交通性、服务性、公平性三个方面建立步行空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步行空间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可以为步行空间的改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改善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潘昭宇  李先  陈燕凌  李伟 《城市交通》2010,8(1):53-59,73
针对步行、自行车交通通行空间不断受到排挤、出行环境日益恶化、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研究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改善途径。依据对北京市两广路、CBD、中关村等地区的调查,分析了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结合居民出行距离累计曲线明确了未来步行、自行车交通的发展趋势。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路段、交叉口及过街设施等方面的有效通行空间,以及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创造良好、舒适的出行环境两方面分别提出了系统的改善对策,并结合北京市的实践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9.
黄良会 《城市交通》2011,(1):35-39,51
基于目前步行交通在国内城市面临的困境,首先从步行行为分析、影响因素以及步行速度、步行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对步行交通的基本认识.然后从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角度,剖析了步行交通系统严重匮乏的表面症结与深层次问题,指出以往的城市与交通规划理念以及城市土地开发设计,严重破坏了城市原有机理与步行空间.最后强调在以人为本和节约资源的前...  相似文献   

20.
姜涛  王妍 《交通标准化》2006,(2):152-154
从步行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从交通性、服务性、公平性三个方面建立步行空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步行空间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可以为步行空间的改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