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究了多种橡胶、金属和塑料在3种生物柴油中浸泡28天后的质量、尺寸及外观变化,并与0号柴油的结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柴油对氟橡胶的溶胀性影响与0号柴油相近,但对丁腈橡胶的影响略大于0号柴油;生物柴油对铝、45号钢及3种塑料几乎没有影响;大豆油和泔水油对紫铜和黄铜有明显的腐蚀作用,而麻疯树油对铜片的腐蚀与0号柴油相近。  相似文献   

2.
刘波 《天津汽车》2008,(2):32-35
1 发动机冷却液的功能 1.1 防腐蚀功能 发动机冷却系统一般由紫铜、黄铜、钢、焊料、铸铁和铸铝等6种金属组成,一般小轿车的缸体为铸铝,大型货车的缸体是铸铁的,而水箱主要是由紫铜及黄铜制成的.  相似文献   

3.
开车的朋友对于防冻液并不陌生,"防冻液"即发动机冷却液,是汽车发动机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散热介质。防冻液的主要功能和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防腐蚀功能。冷却系统中散热器、水泵、缸体及缸盖、分水管等部件是由钢、铸铁、黄铜、紫铜、铝、锡等金属组成,由于不同金属的电极电位不同,在电解质的作用下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同时冷却液中的二元醇类物质分解后形成的酸性产物、  相似文献   

4.
车用乙醇汽油金属腐蚀抑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乙醇汽油对金属腐蚀性加剧的问题,研究了新的金属腐蚀抑制剂,其作用机理是各种成分协同作用,在金属的表面形成有效的保护膜,抑制由于水的存在导致的酸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在金属腐蚀抑制剂加量200 m g/L时,对黄铜缓蚀率为93.7%;对紫铜缓蚀率为91.9%;对铝缓蚀率为90.0%;对20钢缓蚀率为78.5%;且性能优于美国专利配方。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生物柴油对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的腐蚀性,通过配制不同比例的混合燃料,对燃油供给系统中大量采用的铜质油管(紫铜T2和黄铜HSn70)进行模拟腐蚀试验,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腐蚀表面进行观察,对比分析了HSn70T2在腐蚀前后的质量变化、表面形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物柴油的比例越高,其腐蚀性越大.生物柴油的混合燃...  相似文献   

6.
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能谱分析系统,对3种金属纤维增强半金属摩擦材料与灰铸铁在不同温度时发生滑动摩擦后的磨屑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到的摩擦材料表面形貌,分析了材料的磨损特性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含钢纤维材料Fe原子浓度达50%~60%,Cu、Ba、Ca、Al等元素的原子浓度在6%~10%;含黄铜纤维与紫铜纤维的材料副磨屑中,二者Fe原子浓度均较高,但其它元素的原子浓度为紫铜低于黄铜;紫铜材料体系的结合程度比黄铜好,填料不易脱落,但对对偶损伤稍大。  相似文献   

7.
选用脂肪族类、脂环族类、低分子聚酰胺3种多胺型固化剂,分别与双酚A型环氧树脂(E-51)按一定比例均匀掺配进行常温固化,用Brookfield旋转粘度计测得30、40℃等温条件下固化反应过程中粘度值,分析粘度随时间变化的二维关系;通过室内试验测定30℃恒温下环氧胶的凝胶时间,以该凝胶时间对应的粘度值为控制指标,得出40℃恒温下对应凝胶时间;分析不用温度、不同固化剂对固化产物的影响,提出施工建议并通过凝胶时间对比3种固化剂的优劣。  相似文献   

8.
《公路》2021,(5)
以多温度条件下钢桥面铺装动态模量对比试验为基础,依托武汉军山长江大桥钢桥面铺装维修工程,建立了钢箱梁正交异性板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重载交通条件下、不同温度时,铺装层动态模量变化对正交异性板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将引起铺装层动态模量的衰减,导致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受力大幅增加。SMA铺装体系中,高温(55℃)条件下正交异性板疲劳应力幅较常温(25℃)提高21.6%~71.5%。采用ERE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相比原路面,高温条件下钢板疲劳应力幅降低16.5%~40.8%,常温条件下降低17.6%~66.03%,对延长钢板疲劳寿命有积极作用。同时,提高铺装层动态模量对正交异性钢桥面顶板疲劳性能影响最大,对横隔板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1种用于9L柴油机缸内减压的装置及其控制策略,制定了专门的试验方案,分析在常温环境下对柴油机起动转速和扭矩的影响,以及在25℃(常温)及-15℃、-30℃、-35℃等低温环境下,对起动转速、起动电流、起动时间和烟度的影响。原机在-35 ℃时无法顺利起动,增加缸减压装置后柴油机可在17s内成功起动。  相似文献   

10.
随车乳化器在N485Q柴油机上节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乳化柴油的节能机理,指出柴油机燃用不稳定乳化油的可能性;根据不稳定乳化油的特性,以N485Q柴油机为研究对象,设计了4种不同结构的随车乳化器(该乳化器不必添加乳化剂,能耗小,能将柴油边乳化边燃烧);通过各种不同配比乳化油的稳定特性试验,确定了在N485Q柴油机上使用的最佳随车乳化器。最后考察N485Q柴油机在原机结构参数、最佳随车乳化器条件下,最大转矩转速(1 800 r/min)和最大功率转速(2 300 r/min)处燃用不同油水配比乳化油时的节能效果,获得乳化油的最佳油水配比。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在柴油机上燃用乳化柴油添加二乙醚时的排放特性,探讨了在乳化柴油中添加二乙醚能降低柴油机废气排放的机理,分析了排放污染物随发动机负荷变化的规律,并且与燃用柴油以及乳化柴油时的排放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乳化柴油中添加10%的二乙醚能显著降低NOx和烟度的排放,尤其是在高负荷时,能明显降低HC和CO的排放。与燃用乳化柴油相比,即使在部分负荷时,也不会对NOx排放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发动机燃用水乳化柴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柴油机燃用水乳化柴油的燃烧与喷雾特性、动力性与经济性及排放特性,对比分析了发动机燃用水乳化柴油与普通柴油在性能上的差异及其原因,总结了水乳化柴油在柴油机上的应用优化方法。结果表明:与柴油相比,乳化柴油着火滞燃期延迟,燃烧持续期缩短,喷雾贯穿距变长或相差不大,火焰升起高度增加;燃用乳化柴油时动力性下降,但有效热效率较柴油升高;乳化柴油可以明显降低NOx和炭烟排放,但多数工况下HC和CO排放有所升高,低转速和中低负荷工况下尤为明显;燃用乳化柴油时颗粒物数量浓度增加,体积浓度减小,且对于醛类和噪声排放并没有改善作用;添加合适添加剂或结合发动机技术协同作用,可以针对性地改善乳化柴油的燃烧过程,进一步起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基于燃料稳定性与燃料理化特性综合优化目标的燃料设计,以及适用于乳化柴油的高压共轨柴油机燃烧组织参数优化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高速柴油机燃用乳化重油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缸135柴油机上进行了不同配比乳化重油燃烧与排放特性对比试验,并应用掺水10%的乳化重油在双缸135柴油机上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对高速柴油机作少许改动后,便可以直接燃用乳化重油;与燃用重油相比,燃用乳化重油时柴油机经济性与排放性均有所改善,燃油消耗率降低至少4%,NOx排放体积分数降低至少20%,烟度降低至少17%。  相似文献   

14.
柴油机掺水燃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改变柴油机结构,在1135柴油机上进行了在线燃油乳化、进气道喷水和乳化油的应用性研究。通过台架试验,得出不同负荷下燃烧特性、燃油消耗率、NOx及碳烟排放随掺水比例增加的变化规律。在综合效果较好的比例下,与乳化油、进气道喷水两种掺水燃烧方式进行相同mw/mf的对比试验。试验证明,在线乳化燃油和乳化油燃烧特性基本一致;掺水比例随负荷变化,能够实现小负荷时工作稳定,大负荷时大幅度降低NOx和碳烟排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共轨柴油机燃用乳化柴油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某高压共轨柴油机上进行燃用0号柴油、E10,E15,E20乳化柴油的外特性试验以及2 000 r/min,3 200 r/min转速下的负荷特性试验。在原机未作任何改动的情况下,将发动机燃用4种油品的动力性、经济性及常规排放特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0号柴油,燃用乳化柴油经济性有所提高,NOx排放降低,烟度值大幅降低,CO排放有所升高,HC排放在低负荷时升高,在高负荷时降低;燃用乳化柴油各种排放物的变化幅度随掺水比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在1台4缸柴油机上进行了POC催化剂涂覆量对柴油机污染物排放量影响的试验研究,分析了POC催化剂涂覆量对HC,CO,PM和烟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催化剂涂覆量为0.706×10-3 g/cm3时对HC和CO均有较高的转化效率,分别为58.4%和72.5%;涂覆催化剂后,POC对PM的氧化率和捕集率随POC前温度的变化呈现相似的规律,最高捕集率与氧化率均出现在230℃左右,分别为73.2%和30.1%。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双子乳化剂对微乳化柴油稳定性的影响,以 Minitab 软件设计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 试验、爬坡试验、Box‐Behnken 试验,通过 Box‐Behnken 试验数据,建立响应面模型,通过 Minitab 软件中的寻优模块,对试验结果寻优,得到最优的试验配方(体积分数):复配乳化剂比例2.13%,蓖麻油比例1.02%,柴油比例80.85%, HLB 值6.56,葡萄糖水溶液16%,溶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18.68%。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双子乳化剂制备的微乳化柴油稳定时间为292.6 h ,通过试验验证得到的稳定时间为286 h ,与理论误差为4.7%,较传统乳化剂稳定时间提高大约10%,复配乳化剂的比例减少12%,助溶剂比例减少5%,溶液中的葡萄糖比例提高9%,且制备的微乳化柴油颜色澄清透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