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滕海生 《交通科技与经济》2012,14(2):111-114,119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形态关系到城市交通网络布局的合理性、线路设施配置的科学性和线网服务的有效性,对整个城市的发展、功能布局、土地利用及城市形态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在不考虑线路走向、线网规模、车站设置等因素的情况下,仅从线网几何形态方面在网络化运营状态下分析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特征,并以天津市地铁与日本东京地铁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轨道交通》2009,(12):38-41
轨道交通是人类最终端科技的城市交通体系之一,是一座城市现代化文明的标志。伦敦、巴黎、纽约这些国际大都市均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已建设发展了城市轨道交通由于经济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的地铁建设直到1969年北京地铁1号线的建成开通才改写了这个人口大国没有地铁的历史,中国轨道交通的建设史也由此开启。目前已有10个城市拥有建成并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另有15个城市正在建设,35个城市正在规划当中。  相似文献   

3.
地铁是快捷、舒适、安全的交通工具。自英国伦敦1863年1月开通世界第一条地铁以来,目前共有53个国家137座城市运营着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系统,总里程达1.1万公里。其中欧洲拥有量最多,占41%。伦敦、纽约、东京的城市地铁线路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地铁建设的飞速发展,乘坐地铁出行成为都市人的首选,越来越多的人乘坐让地铁超负荷运载,由此引发地铁事故屡见不鲜.为了地铁运行安全,纽约、伦敦、东京、墨尔本、布达佩斯等五大城市出台了缓解地铁压力的妙招.  相似文献   

5.
为探析西安市轨道交通对该区域社会经济效益影响研究,以西安市地铁4号线为例,将社会经济分解为经济、城市空间、交通、人民生活、市民使用公共设施、旅游环境、征地拆迁几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轨道交通的发展对西安社会经济形态带来的深远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4号线建设及运营对西安市经济增长、就业贡献、城市空间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均具有正面促进作用;对优化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以及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我国客运轨道交通的发展背景和必要性以及城市客运轨道交通从建设至运营阶段发展可能遇到的资金和财务方面的问题。结合相关轨道交通发展的经验和方向,提出在轨道线路和站点规划设计过程中,轨道交通与城市结构形态协调、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配合、多交通方式整合和站点枢纽化设计等重要问题,为轨道交通规划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赵鹏林在地铁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深圳地铁建设与城市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日,本刊记者温琼瑶、薛贵宝采访了赵秘书长,与他就深圳地铁网络化建设运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上盖物业建设,以及投融资方面的经验等进行广泛交流。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无序扩张、持续拥堵、空气污染的今天,有轨电车是缓解现有状况清洁高效的交通工具,在欧洲等地得到广泛应用.我国近年来在较多城市也进行了有轨电车的规划,但是对于有轨电车在城市中应该如何运用并不清楚.本文结合项目,对国外地铁稀缺城市有轨电车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有轨电车在没有地铁的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卫星城内应用时应采用的模式和布局原则,以指导有轨电车在国内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9.
万学红 《城市交通》2003,1(1):59-62
南京地铁设计考察团赴俄罗斯进行技术考察,通过与俄方人士的技术交流,了解到莫斯科及圣彼得堡城市的交通和地铁运营情况。莫斯科、圣彼得堡地铁在城市交通的作用和地位以及高效率的运营管理、巨大的客流、显著的社会效益,使考察团感触很深,认为莫斯科及圣彼得堡在地铁建设与运营方面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地铁票价的合理定位;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宏观调控能力;完善的地铁网络系统;超前设计观念;先进的运营管理经验等。南京地铁设计考察团对如何借鉴俄罗斯政策引导措施,提高国内地铁客流吸引力;对如何借鉴莫斯科地铁运营经验,缩短行车间隔,提高运营效率提出了一些想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0.
如何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的动态一体化规划,成为目前城市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利用GIS系统分析了北京地铁1号线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现状,结合地铁1号线现状客流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然后从轨道交通建设对周边土地利用的潜在影响,和土地利用规划对轨道交通客流的影响两个方面,探讨了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 最后给出了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纽约城市居住区与核心区分布明显,通勤客流具有明显的潮汐特征,因此,其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布置呈现出联接居住区和城市核心区的带状分布特点。同时,为了适应早晚高峰的突增客流,部分通道内采用了快慢线并行的线路设置方案来提高运能。我国带状城市的功能区分布和城市形态与纽约的城市形态有类似之处,带状城市的地铁线路有能力过饱和、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但一味增长主干地铁长度会带来相应的弊端。本文结合纽约地铁快慢线并行的线路设置模式,提出我国带状城市可以借鉴纽约地铁快慢线的设置方法,在客流量较大的通道上运用快慢线并行的线路布置方案,以解决带状城市轨道交通超长线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服务质量是城市地铁运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运用多层次、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基于乘客的地铁运营服务评估体系,结合深圳市评估地铁运营服务的实践.以期对其它城市评估地铁服务水平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郑兰英 《轨道交通》2013,(11):22-26
“地铁建设、运营必将为石家庄这座城市注入新鲜动力。我们的口号是‘地铁,让城市更美好’,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地铁建成之后,我们的城市必定更加美丽、更加宜居、更加充满活力。”石家庄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容建华憧憬着石家庄市地铁开通后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城市跨江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居住用地分化产生极大影响。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武汉市跨长江地铁线路——2号线金银潭站、范湖站、积玉桥站3个典型车站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度量,并结合现状予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跨江轨道交通的开通使长江两岸交通互通性得以提升,进而引发高档住宅在城市跨江轨道交通沿线的集聚效应;城市跨江轨道交通的开通使沿线地价上涨、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在商业服务、居住用地格局升级的同时,受市场杠杆的调节作用影响居住用地形成圈层式居住等级变化。  相似文献   

15.
南京市是全国第六个开通地铁的城市.自2005年9月3日南京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至今,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截至2015年底,形成了6条线路225公里的地铁运营网络,规模位居全国第四、全球第十一;日均客运量达到220万乘次,居全国第五,占南京市公共交通出行量的34.8%.南京地铁的运营和发展,改变了城市交通格局,促进了都市交通发展,完善了城市基础服务,提高了市民出行质最.同时,南京地铁在运营管理方而,获得了持续提升并刨下了诸多业绩.  相似文献   

16.
地铁计算机控制系统调试,既是地铁建设的客观要求,又是实现由建设向运营顺利过渡的必然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地铁工程建设水平、检验地铁运营标准的社会需求,每个城市新开通的地铁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作者有幸参与了宁波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系统调试大纲的编写,此文介绍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调试的目的、调试流程和调试内容,并从子系统验收测试,系统集成测试,系统验收测试等方面介绍了调试内容,对系统实际调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伦敦、纽约、巴黎、东京四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让都市人出行更为便利,同时最大限度地起到了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伦敦 伦敦有11条地铁线路,路线总长356公里.除了其中两条地铁线路以外,所有的地铁线路都只在都市区运行.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城市地铁运营前后,各主要交通方式的客流分担情况,进而准确预测地铁运营后的客流需求,针对其客流吸引特性开展研究.以大连地铁2号线所在黄河路路段为调查对象,分别开展地铁运营前后,各主要交通方式的客流调查.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比分析地铁运营前后,小汽车、常规公交与地铁三种交通方式的客流分担情况.基于随机效用理论,分别构建地铁运营前后的交通方式选择Logit模型,并提出模型参数标定方法.依据实际调查客流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并验证其计算结果.研究表明,本例中地铁运营后,分别从小汽车与常规公交中吸引客流5.4%与6.4%;交通方式选择Logit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调查数据的差异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9.
杭东 《交通与运输》2012,28(6):14-14
纽约之所以能够保持交通畅通其中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美国纽约,地铁线路贯穿整个纽约城市。无论是纽约当地市民还是外国旅客,大多数人都把地铁作为交通的首选。纽约的繁华吸引了世界上许多的商人和旅客。为了减轻纽约城市的交通压力,纽约政府出台了许多缓解交通的措施,如政府大力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少用私家轿车等。为了把这个措施落到实处,纽约市政府制定了"保证回家计划",规定纽约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趋势,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分析地铁交通特点,总结地铁对城市综合客运管理提出的要求,借鉴国内外发达城市地铁交通运营管理模式,基于西安市地铁交通发展现状和规划,构建未来西安市及陕西省地铁交通运营管理模式和体制架构,最终提出加强西安市地铁融入城市综合客运管理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