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要介绍大铁路和地铁系统轨枕的类型,通过分析机车的授流和回流,确定并行区段采用接触轨作为授流方式。详细分析了接触轨绝缘底座各种安装方式的优劣,提出绝缘底座优先采用加长轨枕合架的安装方式。在对大铁路机车和地铁机车的基本限界进行分析后,首次提出在大铁路与地铁并行区段接触轨与走行轨的相对尺寸参数;并结合相关工程案例,介绍了加长轨枕的特殊设计。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铁运营40年来一直采用DC750V接触轨(三轨)供电制式,没有因接触轨事故而影响行车或引发人身伤亡。北京地铁接触轨供电系统安全防护的有效措施主要有:确定安全可靠的牵引供电主接线方式,制定进出地铁区间的安全管理办法,在涉及接触轨系统的作业时先将走行轨和接触轨短封。阐述北京地铁在接触轨及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防护方面的日常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接触轨是第三轨授电的地铁牵引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接触轨的正确安装是车辆安全受电的前提。针对安装于加长短轨枕上的下部授流接触轨安装形式,建立几何模型推导出接触轨安装位置与钢轨轨底坡之间的数学关系式,给出接触轨正确安装时允许钢轨轨底坡安装误差范围的计算方法,以及两种常见安装参数下接触轨正确安装可接受的钢轨轨底坡范围值。最后,针对钢轨轨底坡超出接触轨安装允许范围而无法安装的情况,给出了补救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第四回流轨牵引供电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当前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利用走行轨作为回流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普通地铁线路采用四轨回流技术的必要性。结合目前运行的三轨和第四接触轨技术方案,研究和分析,提出普通地铁线路四轨技术实现方案,并提出正极采用架空接触网线路,采用四轨回流技术的可行性。此外,目前国内四轨技术的采用,需要对常用的普通地铁车辆回流接线方式做出...  相似文献   

5.
从城市轨道交通轨行区施工管理现状出发,阐述在接触轨供电条件下,施工管理中固定区域防护模式存在的不足。为解决轨行区施工中资源利用率、施工安全等问题,提出了动态防护策略。介绍了动态防护区域模型的组成及其运行机制,并通过信息技术对该方法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6.
钢铝复合接触轨的使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牵引接触网通常采用架空接触网和接触轨(通常称三轨)两种形式.架空接触网以使用电压等级较高(DC 1 500V)和输送功率较大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我国上海、广州地铁均采用此种形式.接触轨以其制造成本低、可靠性高和景观好也在很多轨道交通线中采用,我国北京、天津地铁就是采用接触轨系统.  相似文献   

7.
根据地铁车站轨行区伤亡事故的基本特点、处置方法、运营服务需要和相关法律规定,探讨地铁车站轨行区伤亡事故快速处置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流程。  相似文献   

8.
齿轨铁路接触轨是齿轨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可靠性对牵引供电安全至关重要.本文针对250‰坡度齿轨铁路接触轨系统建立了 3种不同中心锚结结构的三维模型以及有限元模型,完成了 3种齿轨铁路接触轨模型在自重载荷下的静力学仿真,并评估了 3种中心锚结的结构可靠性.结果表明:两绝缘支架式的中心锚结结构接触轨出现了应力超标情况,不适用于大坡度下齿轨铁路;三支架式和两支架带拉杆式结构的接触轨静力学状态良好,适用于大坡度下齿轨铁路.研究结果可为齿轨铁路接触轨系统中各构件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接触轨用于城市地铁和城市轻轨交通已有多年,在中国铁路交通行业快速发展的脚步中,相应的供电设备类型也逐步扩展与完善。接触轨(俗称第三轨)作为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为铁路交通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同时它的广泛应用,也逐步跨出国门,展现中国技术、中国制造的先进水平。接触轨混凝土底座做为作为接触轨系统的基础,在接触轨安装中被广泛运用。本文通过对接触轨底座施工技术的研究,并对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在越南河内城市轨道建设吉灵-—河东线工程接触轨底座施工中进行了具体实施,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林建 《电气化铁道》2021,32(4):81-85
钢铝复合接触轨系统以其优良的性能已广泛应用于第三轨、中低速磁浮、跨座式单轨以及空中悬挂列车等轨道交通模式中.随着轨道交通运营速度的提升,钢铝复合轨系统和集电靴的匹配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通过试验验证钢铝复合轨高速运行下的适用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本文基于高速相机和相关高精密传感器,提出并搭建了一套靴轨关系测试平台,探讨分析钢铝复合接触轨的适应性及影响振动的因素,为高速接触轨供电产品的性能优化和测试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