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地铁暗挖隧道紧邻既有建筑物施工方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铁区间隧道邻近既有建筑物,为保证既有结构的安全,对洞内注浆加固和隔离桩两种施工方案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对不同施工方案引起的既有结构沉降量比较,进而选择合理施工方案,以指导具体施工.实际施工监测成果表明,所选择的方案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
确保临近既有建筑物安全是新建隧道施工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广州地铁十八号线琶洲西区站—冼村站区间双线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博物馆建筑的情况,基于合理假定条件,采用数值分析方法模拟计算了新建隧道施工过程中盾构掘进对邻近建筑物桩基的影响.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盾构掘进,桩顶竖向位移的变化表现为先缓后急再缓,当桩基正下方的管片进行拼...  相似文献   

3.
在富含水地段进行地铁降水施工,常常遇到地面沉降难控制、地下水位不容易降低、降深不足等施工难点。结合沈阳地铁九号线某区间竖井、横通道及暗挖隧道降水施工难点及该工程水文地质情况,根据所采用的坑外管井降水方法,讨论了区间竖井、横通道及暗挖隧道降水计算模型及其参数的取值,计算出降水井的施工深度和布设点位,最终确定降水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既有地铁新增换乘通道开挖对周边结构影响,在模拟换乘通道的开挖过程时,考虑到该过程分为竖井的开挖、竖井通道的开挖及换乘通道的开挖,选用ANSYS软件分别对各个工序进行数值模拟,从横向和纵向分别分析换乘通道开挖到不同时间段时的施工过程对既有地铁结构与轨道的影响,得出其变形的规律,为换乘通道开挖提供变形控制标准。结果表明:换乘通道开挖会扰动既有地铁的车站、出入口及区间结构与轨道结构的受力状态,导致地铁结构及轨道产生竖向变形和横向变形。既有地铁结构、轨道结构的最大竖向变形值和横向变形值在允许范围之内,满足风险等级要求。  相似文献   

5.
新建隧道穿越既有建筑施工已成为城市地铁工程建设中的一种常见情况,由于既有结构沉降控制要求严格,如何有效控制既有建筑物的变形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以深圳地铁9号线车公庙站—香梅站盾构区间下穿一高档装修家私城为例,介绍了下穿段盾构掘进控制技术、既有结构监测施工技术,通过对既有结构变形监测可知,在未对既有结构进行预加固的情况下,采用上述技术措施能有效控制既有结构的变形,确保了盾构施工安全和既有建筑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朱峰 《北方交通》2020,(1):80-84
基于数值模拟,对沈阳地铁九号线奥体中心站及奥-奥区间近接沈阳地铁二号线既有车站施工进行全过程模拟分析,分析了不同区域施工对既有车站产生的影响,寻找施工过程中的控制点,确保工程顺利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7.
采用三维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对新建地铁区间下穿既有地铁车站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主要分析了新建区间施工对既有地铁车站变形的影响,对既有车站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既有地铁车站结构及道床沉降均满足规范要求,新建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可控。  相似文献   

8.
以无锡地铁某盾构隧道区间穿越既有铁路隧道为工程实例,基于Ansys数值软件建立3维力学模型,从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盾构推力、注浆压力、施工工况、相邻隧道间距4个方面对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既有铁路隧道的结构变形和受力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既有隧道变形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张旭东 《北方交通》2022,(2):85-87,91
以某山岭隧道叠交上穿既有地铁区间隧道施工为例,采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模拟计算并分析了该工程施工期及运营期对既有地铁区间隧道位移特征的影响,并对该既有地铁区间隧道的安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施工及运营期间,既有隧道所受上方隧道开挖的位移影响以竖向位移为主并满足相关要求;相比于施工阶段,运营期各方向变形皆有减小;从新建隧道施工开挖到远离与既有隧道的叠交影响区域,施工均对既有隧道的竖向位移产生明显影响,此阶段需要加强监测,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土—拱形地铁车站侧墙开洞接通道相互作用的三维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开洞部位结构边墙或中柱的加速度峰值随着开洞数量的增加而减小,而下边墙的加速度略大于上边墙的加速度;开口部位结构侧墙的最大压应力随开洞数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弯矩幅值却逐渐减小,而中柱的最大压应力和弯矩幅值均逐渐增加;开洞部位的加速度峰值、相对位移峰值及应力或内力幅值均与侧墙开洞形式有关,正方形开洞工况下的加速度相对最大、横矩形次之、圆形最小;相同开洞面积时,侧墙横向矩形开洞引起的地震反应比竖矩形的略大,开洞角部是抗震设计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