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6 毫秒
1.
基于神经网络的柴油机轨压模型补偿容错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控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时变性和扰动性,传统的控制方式难以精确控制系统的轨压。基于BP神经网络辨识得到了非线性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模型,提出了一种模型补偿容错控制方法。该方法在PID参数模糊自整定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加入一个基于梯度下降算法的误差补偿控制器修正输出偏差,实现了对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时变性和扰动性的控制。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传统PID控制和模糊PID控制相比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和抗扰动性。  相似文献   

2.
LPG发动机怠速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世春  于秀敏  董伟  钟祥麟  唐睿 《汽车工程》2006,28(1):28-31,16
以LPG发动机的怠速控制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模糊智能积分PID复合控制方法,并将控制算法在80C196KC为主控制单元、TMS320C5402DSP为辅助计算单元的ECU上实现。在轿车单一LPG气态进气道顺序喷射发动机上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既具有较小的稳态偏差又具有较好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略地介绍了苏联yT-20型柴油机的结构特点与装在这种柴油机上的燃油喷射系统在设计上特殊考虑,对yT-20型柴油机的燃油喷射系统做了一些结构分析介绍。并将其与12150L型柴油机的燃油喷射系统做了比较。 从比较中可以看到,步兵战车用yT-20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在喷油泵出油阀、调速器花十字盘、离心—液压复合式供油提前器的结构上都较12150L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相应部件有很大的创新发展。这些都是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很值得探讨的设计观点。  相似文献   

4.
1.直喷式柴油机新的控制装置三菱公司和柴油机公司共同开发了用于直喷式柴油机单列喷油泵新式的喷射率可变的燃油喷射装置。该装置的核心是预行程控制方式的喷油泵。第二十四届机械振兴协会对这种预行程控制式喷油泵特别赞赏。2.喷射率可变的单列喷油泵喷射率可变的单列喷油泵恰如二冲程发动机那样,采用活塞上下运动来开关进气口的方式。在柱塞(活塞)下降到接近下止点时打开进油口,燃油进入到柱塞套(气缸体)中。  相似文献   

5.
车辆动力学控制系统(VDC)通过对车辆施加主动横摆力矩来改善车辆高速时的操纵稳定性,可有效避免侧滑等交通事故,研究其横摆力矩控制方法是当前车辆动力学领域的热点。在研究先进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分别设计了用于VDC系统的鲁棒、模糊和智能积分模糊PID控制器,并将它们和车辆系统模型联接进行了系统仿真,对比分析了3种控制器的控制特点与控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鲁棒、模糊和智能积分模糊PID控制方法都能实现有效的横摆力矩控制,且有各自的特点。智能积分模糊PID控制效果更为理想,该方法应用于VDC控制具有很好的前景。智能积分降低了积分功能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模糊PID的控制效果。仿真工作为进一步将智能积分模糊PID应用于VDC系统样机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智能压路机振频控制系统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智能压路机振频控制系统所采用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的系统结构、控制思路及控制算法的设计步骤与方法,建立了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利用MATLAB仿真系统对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和常规PID控制的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基于CMAC与PID的电磁执行器并行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以DSP56F807为核心的柴油机电磁执行器控制系统,提出了电磁执行器CMAC与PID复合控制算法,在MATLAB/SIMULINK下进行了电磁执行器控制仿真,通过控制试验验证,此方法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8.
电动汽车矢量控制的模糊-PID复合控制方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汤东胜  吴光强  董华林 《汽车工程》2003,25(1):61-64,95
在异步电机矢量控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动汽车交流异步电机驱动矢量控制系统的模糊-PID复合控制方式,以使汽车在起步和加速时获得最大的加速度,并设计了具体的控制策略。然后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建立了整个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并给出了仿真结果。结果表明,采用模糊PID矢量控制的交流驱动电动汽车在各种附着系数路面均具有良好的起步、加速和稳速性能。  相似文献   

9.
柴油机高压喷射和喷油速率控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介绍了柴油机高压喷射和喷油速率控制方面的最新发展情况,综述了喷油速率控制的技术方法,指出高压喷射、可变喷油定时及喷油达率柔性控制是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系统构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采用电子控制的优越性,阐述了脉动泵两代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和共执式电控喷射系统的系统构型、技术特点和发展状况,指出了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GD-1高压共轨电控柴油机起动控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机械式供油系统相比,高压共轨电控系统在起动时可迅速建立起较高的油压、灵活地调节喷油量和喷射提前角。基于GD—1高压共轨电控系统,采取对喷油量、喷油压力和喷射正时等主要参数的调节与控制,做了电控共轨柴油机起动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有效改善柴油机起动性能。  相似文献   

12.
根据柴油机后喷射作用机理,以有效降低燃烧噪声、减少排放为目的,分析设计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后喷射控制策略,解决后喷射控制中有关喷射协调、后喷射量、喷射起始时刻、喷射器作用时间和喷射释放以及相关参数修正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车用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压力控制技术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综述了车用柴油机燃油喷射电子控制技术的国外动态 ,分析了高压油泵和油轨等部件的原理、结构与功能特点 ,讨论了燃油喷射压力的电子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燃料供给系统增加预热装置的ZH1115单缸直喷式柴油机上,分别燃用柴油、小桐子油及预热小桐子油,测量并分析了柴油机平均有效压力、转速、供油提前角及燃油温度对高压油管内小桐子油压力波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与燃用柴油时高压油管内的压力波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柴油相比,在相同工况下,小桐子油的高压油管燃油压力升高曲线较陡,而且压力峰值较高,对应的相位比燃用柴油时提前,供油持续期较长;平均有效压力增加时油管峰值压力增大;供油提前角增加时油管燃油压力相位提前但波形几乎不变;燃油温度对油管燃油压力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混合动力轿车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设计与匹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智能积分模糊PID控制原理,采用英飞凌TLE4729G单片机开发了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并将其嵌入发动机ECU中.将所开发的电子节气门安装在混合动力车上,进行整车起动试验和工况循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混合动力车起动时间和喷油脉宽明显优于传统车,且电子节气门响应速度快,能满足混合动力车不同工况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新型共轨蓄压式电控燃油系统及32位ECU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辉  汪洋  孙方  苏万华  史绍熙 《汽车工程》2001,23(1):44-48,63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共轨蓄压、喷油规律可调式电控柴油喷射系统,该系统成功实现了高压喷射以及喷油压力、喷油量和喷油定量的灵活控制,并具有预喷射和快速停油功能,同时还具有调整喷油速率的能力。通过对中压供油系统的优化设计,实现了优良的共轨油压调节特性。为了适应未来高性能车用柴油机管理系统的需要,首次采用32位单片机,开发一种功能完善的ECU,该ECU不仅能实现对电控然油系统的完善控制,而且还具有对增压器、EGR等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利用高速闪光摄影技术,对高压喷射喷雾体空间发展规律进行了试验分析,提出了一个计算高压喷射喷雾体发展的数学公式;在正确描述高压燃油喷雾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能预测高压共轨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的准维燃烧模型,此模型改进了燃油喷射模型及碳烟的生成与氧化模型,考虑到燃烧区的区间传热和缸内工质的对流辐射传热,对一台高压共轨柴油机进行了仿真计算。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改进后的燃烧与排放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缸内各区的燃烧与排放情况。  相似文献   

18.
GD-1高压共轨式电控柴油机急减速控制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油机急减速的控制是柴油机过渡工况控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GD—1 高压共轨电控车用柴油机,设计了急减速过程中喷油量与喷油压力的控制策略。实机试验表明,该控制策略的应用保证了柴油机急减速时转速与喷油压力的平稳过渡,减少了燃油消耗与废气排放,改善了车用柴油机的调速性能。  相似文献   

19.
共轨柴油机启动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主研制的基于MPC 555的32位电控单元基础上,将柴油机的启动过程分为启动初期、启动加速期、启动过渡期和转速闭环控制期4个阶段来分别控制。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来优化启动油量、轨压和喷油提前角等参数,控制更为精细。在一台4缸共轨柴油机上进行了启动参数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柴油机启动响应快、平滑性好、转速超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