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对黄冈桥桥区河段的河床稳定性、航道稳定性以及航道条件进行分析,对2个桥位进行综合比较,确定推荐桥位。根据黄冈桥所处河段的特性,以适应桥区航道条件,最大限度降低对通航船舶航行及安全为主要因素进行孔跨布置,并对桥梁的孔跨布置进行合理性分析,使黄冈桥的桥式方案能够满足桥区船舶通航要求。  相似文献   

2.
龙门水道是长江上游的重点碍航河段。本文利用历年实测资料,分析了该河段的河床演变及通航条件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该河段航道尺度仅能满足最小维护尺度,且水流条件较复杂,对船舶航行有一定影响,应对龙门水道加强航道维护。  相似文献   

3.
段原昌 《水道港口》2018,(1):119-124
针对长江山区航道通航环境复杂船舶安全航行压力大,建立了基于移动平均法的航道水位预测模型,拟定了能见度传感器布设方案并形成了信息采集软件,解决了控制河段通航环境信息采集技术问题;同时建立了基于电子航道图的长江上游山区航道助航集成服务平台,实现了山区航道安全航行与可视距离预警以及控制河段通行指挥指挥等功能,为长江山区航道通航服务水平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介绍江阴大桥河段的航道和船舶航行概况,对全年通航5万吨级巴拿马型船舶和5万吨级大型船队所需航道尺度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并提出江海航分道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长江下游芜裕河段是长江芜湖至南京河段的起点河段,其航道演变对下游江心洲河段通航条件影响很大。掌握芜裕河段河床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是制定和实施芜湖至南京河段航道整体航道治理方案及步骤的重要依据。利用现场调研及多年实测资料,结合理论分析,揭示了芜裕河段近期河床演变的基本特征,并运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等手段,对芜裕河段的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成果表明:芜裕河段多分汊河型仍将维持,河段内洲滩将以冲刷为主,不利于本河段航道条件的维持,也不利于下游江心洲河段航道条件的稳定。成果可为该河段的全面系统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长江上游水运业的迅速发展,航道维护及管理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为改善河段航道和船舶航行条件,分析母猪碛控制河段船舶河床演变及航道航标维护情况,结合船舶航行特点,提出航标布设优化方案。该方案与现行航道维护尺度相适应,对保障航道安全畅通、提高船舶航行效率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靓亮 《水运工程》2022,(11):122-127
近年来,桥梁选址与《内河通航标准》5.1.2条关于相邻水上过河建筑物轴线间距要求的矛盾日益凸显。针对该问题,以襄阳—荆门高速铁路宜城汉江大桥为例,在分析桥位河段河道变化、航道维护、水流条件、船舶通航密度等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开展了船舶通航仿真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满足船舶航行和桥梁安全前提下,可根据桥址河段建设条件和通航孔布置情况适当调整相邻桥梁间距要求。论证了《内河通航标准》中相邻水上过河建筑物轴线间距规定要求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对其修订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采砂对航道布置和船舶通航影响的基础上,按照满足采砂施工期船舶通航要求、有利于改善采砂河段航道条件和有利于采砂工程施工要求的原则,提出采砂区平面布置和局部河段航道设置的优化调整方案,在河道采砂和航道浅区疏浚相结合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杨韵  童思陈 《水运工程》2017,(6):139-143
布设于通航水域中的桥墩可能会对桥区河段通航安全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对桥位河段的通航情况及通航净空尺度展开分析研究十分必要。目前,桥梁的通航论证研究主要包括水流流速、流向、通航净空高度和和通航净空宽度,而对代表船舶通过设计通航孔时的船舶航行姿态研究甚少。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基础上,开发建立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通过模拟计算代表船舶通过桥区的航行姿态和航行参数,包括艏向角、舵角、漂角及航速等,结果表明可较好模拟在不同水文组合条件和不同通航孔条件下,船舶通过桥区水域的操控及航行条件。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大沽沙航道自然条件、航道状况及进出港船型需求,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航道环境风险,利用船舶操纵模拟器模拟船舶在航道中航行得出船舶操纵风险,从而得到船舶单双向通航的综合风险,进而得到大沽沙航道单双向通航的控制条件,对即将开通的10万吨级大沽沙航道的通航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长江口南槽航道水域船舶航行安全,对南槽航道及其附近水域的概况、人为因素、环境条件、通航密度等进行分析,指出影响该水域航行安全的因素,从提高船艺、做好浅水水域航行准备、做好应急对策、正确应对台风和大风天气、密切关注通航状况、完善船舶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提高长江口内航道通航能力,分析长江口内航道水文条件、船舶通航情况和制约通航的因素,提出长江口船舶航行安全问题及对策建议:建立良好的通航规则,分航道通行;利用自然条件加强通航效率;海事、港航管理部门应做好配套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三峡库区限制万吨级船队通航最为严重的急流河段-铜锣峡的航道整治工程,进行河工模型试验研究.采取炸除两岸的四处碍航石嘴,改善流态,调整流速分布,形成缓流航道,便利船舶安全航行的原则进行整治.经船模试验验证,推荐方案实施后,通航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可满足15 000 m3/s流量以下万吨级船队安全航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综合分析隧道工程水域自然条件、通航环境、安全现状、通航尺度、航道与航法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航行条件,提出隧道建设及隧道水域船舶航行安全保障措施和建议,以利船舶通航和隧道自身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江心洲河段水流分汊,主流不稳,历史上航槽经常发生较大的摆动,是长江干线芜湖至南京航段内航行条件较差的河段。为解决江心洲河段主流摆动频繁,航槽经常发生大幅度摆动,航道条件不满足规划要求的问题,长江航道局分别于2009~2010年和2015~2017年组织实施了两期江心洲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工程实施后,达到了固滩护洲、稳定航槽的整治目标,但也存在工程结构偏弱、实施时间稍晚、控制力度有限等问题。在后续的航道治理和维护工作中,对于重点河段,应长期跟踪分析河道演变情况,采用多种手段预测变化趋势及对航道带来的影响,及时向有关部门建议开展整治或维护工程,确保已建工程效果的持续稳定发挥。  相似文献   

16.
陈士清 《水运工程》2020,(4):115-119
为验证倒运海水道整治工程是否达到整治标准的通航要求,选取斗朗—川槎大桥段作为实船试验河段,采用该航段设计船型500吨级满载船作为试航船,进行实船适航试验。测量试验河段的水深地形、表面流速流向、航标配布和水位,试验船舶沿设计航线进行上下水航行,实时测量试航船舶航行轨迹、对岸航速、舵角、漂角、船舶与河岸之间的安全距离等航行指标及航行状态,并结合通航规范及标准,对整治后航道技术参数的合理性、航标配布的合理性等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本试验航段的整治效果达到了整治标准的通航要求。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LNG船舶通航因特殊监管要求,具有一定排他性。前期研究表明基于目前一般通航规则,单个港址LNG泊位数量不宜超过4个,超过后,船舶通航效率较低、运营监管风险较高。本文采用多智能体泊位组联合运营仿真建模,采用控制变量法,定量评估了码头高负荷状态下不同LNG船舶监管条件和航行距离对LNG运输船舶通航效率的影响,以及采用一定优化通航组织方式对通航效率提升的效果。结果表明,LNG泊位数量4个、独立单向航道、LNG船舶航行监管距离在20海里左右时,系统运营效率相对的较高;进一步采取LNG船舶组队进出港或设置独立双向LNG航道通航等缩短必要交通管制所占用航道时间的优化通航组织,对提高LNG船舶通航效率具有明显效果。研究成果可为LNG码头合理建设规模、LNG船舶通航组织优化及航行安全保障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国民经济效益显著的跨世纪工程.第三期工程已使长江口深水航道的通航水深达到了12.5m.该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大大提高了航道的通过能力和改善了船舶安全航行的条件.如何保障长江口深水航道安全畅通和船舶的航行安全,对航道通航管理部门和过往的船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近期长江口深水航道船舶在落潮流时段进口航行中出现航速骤降甚至船舶倒航的现象,专门对这些现象造成的原因及其对船舶航行造成的危险进行了分析,试图在寻找这些现象内在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的预防措施或手段,以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和保证船舶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为改善河段航道和船舶航行条件,分析口岸直水道三益桥段河床演变及历年来航道航标维护情况,提出现有航标布设存在设标间距过大、部分航标被打频繁、航道与锚地距离过近、锚地右侧水域未充分利用等问题,根据河道航行条件和船舶航行习惯,提出航标布设优化方案。该方案与现行航道维护尺度相适应,对保障航道安全畅通、提高船舶航行效率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江苏沿江港口发展和沿江经济产业带布局的实施,长江南京以下河段航道的能力提升和标准提高已成迫切需要。根据工程河段沿程自然条件与工程限制条件、港口与地方经济需求和船舶大型化要求,分区段论证了适合的通航设计船型、设计通航标准和航道建设规模,提出深水航道的尺度取值原则并给出主要区段的推荐取值。基于工程河段水文条件的时空变化特点,给出各设计船型不同水位保证率的限制吃水,并认为通航管理中应充分考虑大型船舶限制吃水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