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长江干线数字航道已经实现了全面联通运行,长江航道服务管理方式由传统人工模式向数字化模式转型。在数字航道运行体系下,基层航道部门要分析航标器材物资管理业务,研究数字航道系统航标器材管理功能设计,推行相应的具体举措,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航标器材物资管理模式,保障数字航道的运行,充分发挥数字航道效能。  相似文献   

2.
针对长江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建设中的安全生产管理重点和难点,通过尝试引入风险管理理念,探索实施与行业安全管理思路相适应的风险理论支持的风险型安全管理,构建与深水航道整治工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并行的风险预防控制体系,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闭环管理、持续改进,实现了安全生产双重预防预控体系的建设与运行,系统地提升了工程本质安全管理水平。经过研究成果的应用,验证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架构的适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内河水运发展形势与趋势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内河航道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缺乏成效机理、成效评估指标等基础问题,首先明确了内河数字航道的概念及发展定位,指出了本阶段的成效目标,从技术进步、机制完善、体制发展、模式变革等方面剖析了内河数字航道的成效机理,概述了交通运输信息化成效评估的一般方法,从航道条件动态监控能力、航道数据资源组织能力、航道业务数字化应用能力、航道信息服务能力等4个方面构建了内河数字航道成效的评估指标,并以长江干线数字航道的建设与运行为例构建了成效评估实例,为内河航道信息化的深化和优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推动构建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内河水运体系。  相似文献   

4.
航道感知作为航道运行管理所需数据的来源,是实现航道全要素数字化的重要支撑。在全面分析航道感知要素及其感知设施的基础上,构建内河航道立体智能感知设施布局体系,进一步明确分级建设标准。通过实际应用表明,该布局体系有利于提高航道感知设施建设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可为国内其他内河航道感知设施的建设提供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5.
双重预防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包含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方面。本文介绍了该体系在泸州航道的建设运行情况,分析了体系在长江航道维护日常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成效,通过实践总结该体系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可为航道安全管理提供经验、为体系持续更新提供参考,同时促进航道安全管理再上台阶。  相似文献   

6.
正为贯彻落实好长江航道局长江干线数字航道联通运行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推进长江武汉航道局下一阶段数字航道联通运行工作,长江武汉航道局组织开展了数字航道联通运行专项工作研讨。研讨会上,长江武汉航道局数航办传达了长江航道局长江干线数字航道联通运行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汇报了前阶段数字航道系统应用和联通运行专项工作开展情况;长江武汉航道局属航道处分别汇报了数字航道系统应用和联通运行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随后长  相似文献   

7.
正浙江省港航管理局和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研究推出的绿色内河航道评价体系正式通过评审,填补了国内绿色内河航道评价体系的空白。该评价体系构建了绿色内河航道建设期和运营期的航道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涉及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信息化和保障性措施等绿色航道的具体评价指标,其中建设期指标31项,运营期指标  相似文献   

8.
数字航道机房是数字航道运行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各类应用和业务运行的重任。本文针对数字航道机房运维管理的现状和需求,研究制定详细完整的数字航道机房运维管理体系,为机房设备高可靠不间断运行提供保障,为数字航道正常运行保驾护航。体系建设内容主要包含标识系统、网络IT设备监控系统、机房巡检制度、应急保障预案、安全保密制度,通过体系的建设,形成一套强有力地、行之有效的机制,提高机房管理水平,实现机房科学化管理。  相似文献   

9.
航道工程建设以水上施工作业为主,施工过程受气象、水文等自然环境和通航环境影响大,面临施工安全风险高,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挑战大。为有效管控施工安全风险、排除安全隐患、遏制安全事故,本文通过引入安全风险理论,结合航道工程建设特征,从体系导则、工作程序与技术标准、操作手册三个层级构建了航道工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该双重预防体系架构适合航道工程工期紧、工序复杂及安全风险管控难度大的需求现状,能够为航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有效抓手。  相似文献   

10.
李巍 《中国水运》2014,(11):29-31
在理清数字航道建设内容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数字航道运行下长江航道维护管理框架,针对助航设施、航道巡航、航道探测、航道测量、航道疏浚等传统航道维护业务展开深入分析,给予生态航道建设提出各业务的管理要求、管理模式以及数字航道下新模式的管理流程,并以武汉航道管理处为典型代表,详细阐述了具体业务的实施流程,构建了基本管理模式,为长江数字航道示范及全河段建设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1.
周溪  史卿 《中国水运》2015,(2):53-55
本文简要介绍了长江电子航道图(V3.0)推广应用运行期航道维护工作新内容,并探讨了运行期航道维护工作新方式。  相似文献   

12.
正为提高航道养护质量,增强对外服务能力,确保洪水期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近日,泸州航道局殷厚臣副局长率领航标处、航道运行处、资产装备处等相关部门人员对辖区各单位开展了汛期航道航标、航道运行、安全及设备工作大检查。检查组一行对现场航道航标养护、电子航道图运行等情况进行了详细检查,确保每一座航标处于正常状态。检查组认真听取了各单位上半  相似文献   

13.
正3月6日下午,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所、航道研究所借助线上会议平台同长江航道局航标处、航道运行处开展了"航道分析需求"远程调研会。调研会上,信息所、航道研究所汇报了研究院围绕航道分析所开展的各项工作以及下一步计划,听取了长江航道局航标处、航道运行处提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地处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位于著名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也是全国内河水运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介绍江苏内河航道概况和建设成就,内河航道的作用和地位,内河航道管理取得的喜人成绩及内河水运发展的机遇.在此基础上就实现航道管理现代化的目标体系初步拟定了需要考虑的内容:航道、船闸、航标养护标准及规划,管理运行体制规划,法制建设规划,人才教育体系规划,航道信息建设规划等,为内河航道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航道养护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智慧航道是伴随智能航运发展而衍生出的新型航道信息化研究和建设方向,相关研究和工程建设已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为了厘清现阶段智慧航道发展所处的历史地位,科学实效地推进智慧航道研究与建设,通过全国范围的航道信息化调查研究,以国家五年计划为主线,将智慧航道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分析各个阶段的主要成效,指出目前智慧航道概念不明、缺少智能航行支持、电子航道图标准不统一、更新机制滞后、服务能力不足以及缺失信息共享机制等存在的问题,并从智慧航道评价体系构建、智能航行支持、S-100标准应用以及多级内河航道网运行监测机制建设4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创建、生态廊道构建,推动旅游航道发展,结合全国首条以绿色航道命名的“锦江绿色航道项目”工程实践,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的绿色旅游航道建设理念,“节能低碳、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航景融合、安全畅通、智慧建养”的绿色旅游航道建设目标体系,“生态、旅游、休闲”为特色旅游航道,构建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旅游航道顶层建设理念体系。研究成果可为交通运输部门推动旅游航道绿色发展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9月30日,长江航道局圆满完成长江干线数字航道联通运行专项工作任务,长江干线数字航道实现全面联通运行。数字航道联通运行,是长江航道局响应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号召,推动长江航道高质量发展,为航道运行、管理与服务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而开展的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内河航道交通越来越繁忙,航道交通的安全就显得十分重要。航标是维护航道正常运行的重要指示灯,一体化的航标监测系统,是指从航标监测现场单元至遥控监测指挥中心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遥控监测指挥中心能实时监测航标的运行状态,节约了航标的维护成本,保证了航标的正常运行,是航道交通安全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出了"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宏伟目标。构建坚固可靠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与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并称为"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为了进一步加强长江"数字航道"及电子航道图网络安全建设,近日,长江航道测量中心应邀参加了由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共同指导,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等部门单位共同举办的"2017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电子航道图中心及网络运行中心技术  相似文献   

20.
<正>为落实上级相关工作部署和要求,确保完成"9.30"数字航道联通运行目标,8月1日下午,长江宜宾航道局在局机关组织召开了数字航道系统功能模块归口管理及视频联通工作布置会。该局殷厚臣副局长出席会议,航道运行处、航标处、资产装备处、基层航道处等相关业务部门(单位)共计20余名同志参加了此次会议。会上,与会人员针对数字航道系统不同业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