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为了便于发掘和保护"南海I号"及船上的文物,设计一套整体打捞方案,首先将一特制钢沉井压入海底泥土中将沉船罩入其中;然后将底托梁穿过钢沉井底部从而将沉船整体包裹起来;接着将钢沉箱连同其内的沉船吊起并运到岸上,实现了沉船整体打捞.  相似文献   

2.
"南海Ⅰ号"是一艘满载瓷器的南宋时期的古沉船。为了便于发掘和保护该船及其上的文物,一套整体打捞方案被首次提出:即首先将一特制钢沉井压入海底泥土中将沉船罩入其中;然后将底托梁穿过钢沉井底部从而将沉船整体包裹起来;接着将钢沉箱连同其内的沉船吊起并运到岸上进行考古发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一系列始料未及的困难,不过经过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后最终将沉船整体打捞成功。这为今后水下考古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了便于发掘和保护“南海Ⅰ号”及船上的文物,设计一套整体打捞方案,首先将一特制钢沉井压人海底泥土中将沉船罩入其中;然后将底托梁穿过钢沉井底部从而将沉船整体包裹起来;接着将钢沉箱连同其内的沉船吊起并运到岸上,实现了沉船整体打捞。  相似文献   

4.
在"南海Ⅰ号"打捞工程中,古沉船在泥面下1 m左右,施工中采用钢沉井直接罩在古沉船上.分析钢沉井利用静压下沉到泥面下12 m的可行性.由于地质勘察报告产生的误差,导致在实际静压过程中所需要的静压力远远大于理论计算的静压力,通过采用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施工中的难题,使得钢沉井下沉到位.  相似文献   

5.
孔维达  胡敏 《武汉造船》2009,(4):148-150
打捞“南海Ⅰ号”古沉船的钢沉井总重超过了起重船“华天龙”的起重能力,无法直接将其从海里吊上运输驳船。为了解决起重船吊重能力不足的问题,采取使用起重船和半潜驳一起合作来起浮沉井的方法,成功将钢沉井吊移上了半潜驳。  相似文献   

6.
底托梁的穿引是"南海Ⅰ号"整体打捞中的关键工序之一,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打捞项目的成败.在水下工程施工中, 通过穿引底托梁封闭底部开口的钢沉井,使底托梁和整个钢沉井结构共同受力的施工技术在国内外尚属首创.介绍底托梁穿引的难点和主要施工工艺,为类似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航辑 《航海》2022,(2):4-5
<正>2022年3月2日,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古沉船整体打捞与保护工程——“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在上海正式启动。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将采用世界首创的技术方案——“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这艘古代沉船,依赖中国的高端制造能力,此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原生性和完整性。此前,上海打捞局已经在2022年1月使用该技术圆满完成了海上等比例打捞试验,并计划于2022年年底之前完成打捞与迁移任务。  相似文献   

8.
古代木质沉船整体打捞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次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古代木质沉船的整体打捞方案,并且通过"南海1号"古沉船整体打捞模型试验对此方案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世越号"沉船打捞工程是由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承担的一项整体打捞吨位、打捞难度均属世界前列的大型综合打捞工程。工程中并未采用沉船扳正后再起吊出水这一常规整体打捞方式,而是人性化地提出并成功应用了钢梁托底的整体抬吊打捞方案,并创造性地通过浮吊船起吊沉船船首,解决了在沉船下方安装托底钢梁这一打捞方案中的关键性难题。为了对船首起吊这一独特的吊装作业方案设计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精细、全面的计算分析。论文主要介绍了"世越号"沉船打捞工程中的船首起吊作业的静态分析和水动力动态分析方法,得出相应的起吊吊力、船舶运动等相关数据;并与实际作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分析方法的合理性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
是水下考古青睐广州打捞,还是广州打捞选择水下考古?无法简单作答."南海Ⅰ号"的成功出水令广州打捞声名远扬,当静卧于水晶宫的宋代古沉船还没有彻底露面时,广州打捞又进军"南澳Ⅰ号". 这一次广州打捞又同样赢得考古人员的赞誉.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队队长孙键说:"广州打捞局这支队伍是最能吃苦、最能配合、最能解决问题的队伍,是今后考古作业的最佳拍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