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珠江水运》2010,(9):78-79
<正> 是水下考古青睐广州打捞,还是广州打捞选择水下考古?无法简单作答。"南海1号"的成功出水令广州打捞声名远扬,当静卧于水晶宫的宋代古沉船还没有彻底露面时,广州打捞又进军"南澳1号"。这一次广州打捞又同样赢得考古人员的赞誉。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队队长孙键说:"广州打捞局这支队伍是最能吃苦、最能配合、最能解决问题的队伍,是今后  相似文献   

2.
高精度水下导航定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水下工程.但在考古打捞中的应用还很少.结合某考古打捞工程,分析考古打捞的技术特点,阐述控制系统、使用设备、设备安装调试、作业过程、以及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全面介绍高精度水下导航定位技术在考古打捞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南海Ⅰ号"是一艘满载瓷器的南宋时期的古沉船。为了便于发掘和保护该船及其上的文物,一套整体打捞方案被首次提出:即首先将一特制钢沉井压入海底泥土中将沉船罩入其中;然后将底托梁穿过钢沉井底部从而将沉船整体包裹起来;接着将钢沉箱连同其内的沉船吊起并运到岸上进行考古发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一系列始料未及的困难,不过经过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后最终将沉船整体打捞成功。这为今后水下考古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南海I号"是一艘满载瓷器的南宋时期的古沉船.为了便于发掘和保护该船及其上的文物,一套整体打捞方案被首次提出:即首先将一特制钢沉井压人海底泥土中将沉船罩入其中;然后将底托梁穿过钢沉井底部从而将沉船整体包裹起来;接着将钢沉箱连同其内的沉船吊起并运到岸上进行考古发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一系列始料未及的困难,不过经过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后最终将沉船整体打捞成功.这为今后水下考古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底托梁的穿引是"南海Ⅰ号"整体打捞中的关键工序之一,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打捞项目的成败.在水下工程施工中, 通过穿引底托梁封闭底部开口的钢沉井,使底托梁和整个钢沉井结构共同受力的施工技术在国内外尚属首创.介绍底托梁穿引的难点和主要施工工艺,为类似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隋海琛  杨鲲  张彦昌  赵阳 《水道港口》2009,30(2):139-142
"南海一号"是我国2007年底在广东阳江水域打捞出水的一条宋代沉船。为了更好地保护该船,打捞过程采用了"整体打捞"技术方案。为了保证打捞中水下定位和提升过程姿态检测准确无误,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将国际上最先进的姿态传感器和水下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成功应用于"南海一号"打捞的定位和姿态监测过程中,为成功打捞沉船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安全保障。文章介绍了打捞的技术难点、技术方案和打捞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韩国世越号沉船打捞工作于19日起正式开始。打捞工作的第一步水下调查将于20日下午3点(韩国时间)启动。中国上海打捞局承担本次沉船打捞任务。据韩联社报道,本次水下调查将进行10天左右。第一天,来自中国的潜水员将先了解"世越号"周边的潜水环境。从第二天起,潜水员将在船体的窗户和出入口等  相似文献   

8.
《世界海运》2017,(10):6-23
"世越号"打捞工程举世瞩目,是上海打捞局迄今完成的难度最大、耗时最长、投入船舶设备和人力资源最多的一项打捞工程。工程中创新使用了专用抽油吸头、内置气囊、橡胶浮筒、托底钢梁、水下开沟犁、带升沉补偿的钢绞线液压提升系统、沉船整体SPMT滚卸上岸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可为今后同类工程提供借鉴。对"世越号"打捞的设计和施工中相关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航辑 《航海》2022,(2):4-5
<正>2022年3月2日,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古沉船整体打捞与保护工程——“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在上海正式启动。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将采用世界首创的技术方案——“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这艘古代沉船,依赖中国的高端制造能力,此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原生性和完整性。此前,上海打捞局已经在2022年1月使用该技术圆满完成了海上等比例打捞试验,并计划于2022年年底之前完成打捞与迁移任务。  相似文献   

10.
"科斯塔·康科迪亚"号邮轮打捞工程是泰坦公司目前为止工作量最大的一次打捞工作,由于邮轮吨位大、打捞工地水域条件等限制,泰坦公司历时近两年时间才完成了这项工程。在工程中,泰坦公司使用了拉力千斤顶、水下支撑平台和特制的浮箱,在起重船配合下对邮轮进行了扳正、起浮,最后成功将该邮轮拖到指定地点。在该打捞工程中提出的一些打捞思路和使用的打捞技术以及运作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对我国救捞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今年4月22日23:48时,中海集团广州公司"昆仑山"轮与广州港船务公司"穗港驳1001"轮在广州港伶仃航道7号、8号浮附近发生碰撞事故,造成"穗港驳1001"轮当场沉没,6人落水,其中1人失踪,4人死亡.沉船打捞、播发航警共14天.在此期间,广州港处于封航或半封航状态(吃水大于9m的船不能通航).  相似文献   

12.
《世界海运》2017,(10):24-30
在"世越号"沉船打捞中,上海打捞局按照韩国方面保护遇难者遗体、不损坏船体的打捞要求,采用了钢梁托底,整体打捞的施工方案,对"世越号"沉船进行整体打捞。为将托底钢梁安装到沉船底部,采用将船首吊起,再将托底钢梁组整体拖绞移位到沉船底部的方案。在船首吊起过程中,为保证船体的稳定,采用由重力锚、系泊锚链、链式提升器、系泊钢丝绳等组成的一套船首系固系统,对船体进行系固,确保船体在起吊后不会由于水流作用发生较大的位置移动,而影响到后续的钢梁就位。通过对这套水下系固系统的设计计算分析、施工安装以及实际应用效果的描述,对该套水下系固系统进行详细介绍,以利于在其他类似项目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在"世越号"打捞工程中,为保护沉船原姿态和失踪者遗体,上海打捞局提出了一系列人性化的作业方案,其中在打捞工程中首次设计并成功应用模块化安装的水下安全围网,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及时有效的防止了失踪者遗体或遗物的流失。  相似文献   

14.
12月22日,宋代古沉船“南海Ⅰ号”成功出水,并将在它的新家“水晶宫”——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安家。受天气、环境、技术等不可预知因素的影响,“南海Ⅰ号”多次推迟出水时间。从5月份正式开始打捞,到“南海Ⅰ号”顺利上岸,在200多个日子里,广州打捞局的打捞人员付出了大量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努力。  相似文献   

15.
《船舶》2018,(2)
正3月22日,随着汽笛声响起,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MARIC)设计的8 000 kW抢险打捞拖船"德兆"号缓缓驶离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所属广州黄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舾装码头开始首航,正式投入应急抢险打捞和生产运营工作。至此,MARIC完全独立自主研发设计、黄船海工公司建造的抢险打捞"三  相似文献   

16.
水下考古在很多时候被理解为陆地考古向水下的延伸,然而从宏观上看水陆的界限并非如此死板,陆地考古的调查研究或多或少也与"水"有关。因此"与水有关的"考古可以被看作一个完全独立的、完整的学科。海洋考古(maritime archeology)这一门类的提出解决了相关领域对考古学分类的界定问题。英国海洋考古学先驱Sean McGrail对"maritime"一词进行了严格的分析与诠释,他认为maritime一词可以被看作是最全面最具综合性的一个术语,然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项术语依旧有局限性,比如它无法涵盖对内陆的航道和水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国产小型水下机器人在水下救助打捞中的应用水平,尤其是水域应急救援情况下的水下搜寻打捞效率,本文对国产水下机器人的发展、特点、组成等进行了介绍,并对在国内应急救援事故中用到的水下机器人系统技术、声呐探测技术、水下打捞工具等进行了简要分析。通过分析,在水下救助打捞领域对国产小型水下机器人提出了要求,为其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福建泉州港肖厝作业区4号泊位工程施工过程中,“福达”轮沉船打捞为我公司首次对大型沉船进行打捞施工。本文详细介绍含重油沉船的水下切割施工。  相似文献   

19.
水下打捞沉船通常采用水下人工穿千斤的工作方式,既费力又危险。本文提出了一种能替代水下人工穿千斤的攻泥器,它模仿蚯蚓在土中蠕动前进的方式,能在水下达到穿千斤的目的。文中探讨了其主要组成部分攻泥头、蠕动机构、方向调节机构等工作机理。本文为水下穿千斤攻泥器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自主研发、国产化率90%、工作深度达4 500 m的"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首先介绍ROV作业系统构成,描述ROV总体设计,提出核心框架的设计理念,对ROV的电子控制系统进行说明和分析。最后,重点介绍自主研发的ROV控制系统软件,并对该软件的特点进行阐述。自主研发的深海作业型ROV"海马"号,实现关键技术国产化,在海洋科学研究、海底资源调查、水下油气工程、深海救助打捞以及水下军事领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