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森 《东北公路》1993,(1):42-45
本文对黑龙江省高寒地区冬季道路冰滑,雪阻,涎流冰等道路病害的养护和防治方法作了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寒冷山区高等级公路涎流冰形成条件的分析,阐明了形成公路涎流冰病害的主要因素及其危害,并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经济,合理有效地防治公路涎流冰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西藏公路涎流冰基本特征与危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流冰是高寒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工程地质现象。在西藏地区冬春季节集中出现,而且分布较广,在东部山区尤其严重。从涎流冰的形成及成因中不难发现,西藏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决定了西藏公路涎流冰具有全地域性、病害规模大等基本特征。涎流冰在路面上形成几十米以至数百米的冰面,形成交通安全的黑点,而且经过多次冻融又对路面和构造物形成冻融性破坏,严重影响公路的使用功能。文章针对西藏公路涎流冰的基本特征与危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马磊 《广东公路交通》2006,(Z1):207-208
涎流冰是高寒地区的一种工程地质病害,它导致路基冻胀、失稳,毁坏路面,破坏桥涵构造物,造成交通事故,危害很大.总结了新疆公路涎流冰治理的经验,并提出防治涎流冰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寒地区公路涎流冰病害的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国新 《公路》1994,(5):39-41
1前言涎流冰是高寒地区的一种特殊地理现象,它不分山区或平原,每到冬季诞流冰漫淹公路,轻则阻车,重则翻车,直接危及公路的行车安全,是寒冷地区较典型的公路病害之一。所谓诞流冰就是地下水、涎层水、地表水流露出地面冻结而成的冰流或冰坎。2涎流冰形成的原因及分类涎流冰的产生是由于公路上测土壤中的各种水或沟溪中的水,在下移过程中,水流被下降的气温冻结,同时,通过日照消融、夜晚又冻结而层层诞流结冰。将其归纳,可分为泉水涎流冰、潜水诞流冰和溪(沟)水涎流冰三种类型。在勘测时,必须作全面细致的水文、地质、地理调查,…  相似文献   

6.
公路涎流冰的勘察要点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公路涎流冰勘察要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涎流冰的防治工程措施,对指导涎流冰地区公路勘察设计工作,提高涎流冰地区公路建设质量和安全运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述涎流冰的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涎流冰的防治处理措施,为保证冬季寒冷山区公路安全运营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涎流冰是川藏交通廊道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地质灾害。通过卫星图像判识和现场调查表明,川藏公路涎流冰以坡面溢流型为主。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分析了地形、透水层厚度、含水层厚度及渗透性等对涎流冰形成的影响。试验分析表明,负温条件下当地下水出露或地下水浅埋(一般地下水位小于冻深)时涎流冰就会形成。负地形因利于地下水汇集而更易于形成涎流冰。涎流冰形成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冻结过程中冻结层逐渐封闭为整体,孔隙水压力呈先线性增长、后增长速率逐渐变缓直至稳定。地下水位越深,冻结形成涎流冰的时间越长;孔隙水压力越大,间接说明涎流冰的形成与冻深有关。含水层渗透性越好,相同条件下形成涎流冰的时间越短,形成的涎流冰规模越大,地下水孔隙水压力越高。含水层厚度越大,涎流冰规模也越大,但地下水孔隙水压力相对降低。试验结果表明,负地形、地下水浅埋、含水层厚且渗透性好,是形成大规模涎流冰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北部边疆大兴安岭修建的某公路工程中,不少地段遇到了涎流冰,给施工和养护带来了很大困难。经几年的施工实践,对涎流冰产生的原因、变化规律以及对公路的危害有了初步认识,经采取一些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就有关问题作如下探讨。一、涎流冰的形成涎流冰多产生在高寒地区,对交通运输妨碍极大。高寒地区夏季短暂,冬季漫长,一般结冰期长达半年。每当进入冰冻期,由于地下水不冻结以及植物覆盖层下的层间水冻结期晚,因而在地下水及层间水露头的地  相似文献   

10.
以西藏那曲至嘉黎公路为例,分析高原地区涎流冰对公路建设和运营的危害,并根据高寒地区涎流冰的发育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绕避、阻挡、排导、加高路堤等各种有效治理措施,为高原地区公路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冬季冰滑路面摩擦系数实测数据论了建立寒冷地区道路线型设计技术标准的必要性,并从道路摩擦系数角度讨论了冰滑路面上车辆爬坡能力,制动滑行距离和平曲线范围内车辆行驶的稳定性,进而提出寒冷地区道路线型设计中的最大纵坡、停车视距和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等三项指标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12.
《公路》2017,(8)
通过饱水粗粒土与饱水细粒土的冻结试验,得出饱水粗粒土的冻结是形成公路涎流冰的内部条件,三层体中形成的密闭体系是其形成的外部条件的结论。根据病害形成原理和成因分析,借鉴传统防治措施,针对路堑边坡提出蓄冰沟与渗井结合的新型防治措施,并使用Midas/GTS软件对蓄冰沟与渗井措施进行应力与渗流耦合数值模拟分析。发现采取新型防治措施(工后)坡面的水头、孔隙水压、渗流速度以及位移和未采取新型防治措施(工前)相比都明显减小,现场观测到坡面夏季渗水量和冬季涎流冰体积大幅减小,工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寒地区公路施工,阐述了“冰包”(涎流冰)形成的机理,并结合长期治理“冰包”的实践方法,提出了治理“冰包”的几种措施。  相似文献   

14.
青藏公路流冰冻害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藏公路沿线的气候特点和多年冻土的发育特征,说明了该地区由于气温较低,冻融过程频繁导致充水、流冰交替出现的情况,分析了涎流冰产生的原因,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准确识别道路土基病害以避免路面塌陷事故的发生,采用探地雷达对城市道路进行检测。针对城市非硬化道路和硬化道路土基病害出现的一般规律,首先通过维纳滤波器对探地雷达图像进行一维滤波,在滤波过程中,对增益函数进行倒谱域内的平滑处理,进而得到增强的雷达图像;然后,采用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信号处理方法,得到探地雷达图像在不同变换域的结果,并通过构建傅里叶核函数、多项式核函数、克罗内克核函数等不同的核函数字典,对探地雷达图像在不同变换域的结果进行匹配追踪,比较在不同核函数下的核匹配追踪序列;最后,通过比较不同核匹配追踪序列的差异,分别找出对道路土基水害和空洞病害类型敏感的核匹配追踪序列,通过该序列识别城市道路土基病害的类型。利用基于相关系数的病害度量算法比较核匹配追踪序列,判断城市道路土基病害发生的区域,并通过算法识别非硬化道路与硬化道路的地下病害。结果表明:病害类型及范围与实际情况相符,水害和空洞均能得到有效识别;通过5组城市道路探地雷达探测数据集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9%以上;利用核匹配追踪算法处理探地雷达图像有助于城市道路土基病害识别,可减少路面塌陷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G109青藏公路进行调查研究,多年冻土地区挖方边坡不良地质作用主要为冻融引起的边坡失稳及坡面变形,以及开挖引起边坡水及地下水汇集造成涎流冰。经对多年冻土区影响路基稳定性因素分析,提出将路基挖方边坡防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处理,探索多年冻土区路基挖方边坡设计及施工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桥梁工程领域有关冰压力作用形态及对水下基础结构设计与施工影响的系统性研究较少的现状,结合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混凝土桥梁实际应用存在的问题,从冰压力作用性能、作用状态的分类入手,对我国桥梁设计规范和国外,尤其是前苏联设计规范关于冰压力的计算分析进行了论述分析.寒冷地区有凌汛河流上的桥梁,基于冰压力作用下结构分析结果,可以推导出,冰压力荷载计算控制着桥墩基础的设计,必备的结构配筋是冰压力作用下保证结构安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针对北方寒冷地区道路冻胀翻浆与地基融沉等病害,开展了轻质土在道路基层中的应用研究,并在试验路铺筑的实践基础上,阐述了气泡混合轻质土的力学特性与试验结果分析。初步证明,轻质土在冻土地基的隔热保温与台背填土的防冻胀方面效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9.
寒冷地区道路交通事故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地处寒冷地区的黑龙江省,辽宁省1992~1995年发生的39741起道路交通事故案例为研究对象,在资料收集,处理及现场调查的基础地寒冷地区道路交通事故成因,月份分布,事故形态和事故与道路类型,等级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进而得到寒冷地区道路交通事故的统计规律及相应的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20.
何勇 《公路交通科技》2010,(10):116-118
甘肃省S216线红石山至桥湾公路位于干旱寒冷地带,路面病害严重,影响道路通行能力,我们引用油砾石技术提高路面质量。本文结合油砾石试验的病因分析,指出在干旱寒冷地区铺筑油砾石路面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