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8 毫秒
1.
简要介绍EPS的性能特点,阐述直线步进电机及其驱动电路和驱动方式.  相似文献   

2.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自行设计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由控制器、转向盘转矩传感器、车速传感器、电流传感器(在控制器内)、助力电机及减速机构、机械式转向器、蓄电池等组成。EPS的控制系统主要由控制器、传感器及信号处理电路、助力电机及驱动电路等组成。控制算法由电机助力控制算法和电机转矩控制算法两部分构成。该方案易于实现,同时又能保证转向控制系统较高的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3.
《汽车与配件》2014,(15):23-23
日前,德昌电机宣布推出大功率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电机(EPS)平台。此款新EPS电机平台应用创新有刷电机技术,  相似文献   

4.
汽车电动转向系统用驱动电机目前主要有永磁直流电机、异步电机和永磁同步电机。对于应用于汽车电动转向(EPS)系统而言,各种电机都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文章在分析各种电机特点基础上,结合EPS发展,提出了EPS电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邓娥  赵燕  吕旺 《重型汽车》2013,(6):27-29
引言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lectric Power Steering,缩写EPS)是一种直接依靠电机提供辅助扭矩的新型动力转向系统.EPS汽车转向系统作为汽车的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能关系着整个汽车的性能质量,同时又是维持汽车平稳、安全、可靠行驶能力的基本保障.因此,研制精确度高、实时性好的EPS试验台对保障EPS的性能有重要意义.本文设计了汽车电动助力转向器性能试验台测控系统,通过模拟汽车转向时汽车电动助力转向器的工作状态,并在此状态下测试汽车电动助力转向器的各项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6.
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是在机械转向系统的基础上,加入电动机作为执行机构,使得转向轻便。由于电机转子、减速机构的摩擦阻尼,致使转向系统的回正性能变差。针对系统回正不足,设计了基于方向盘角度信息查表的主动回正控制算法,进行了电控单元(ECU)软、硬件设计。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可使方向盘顺利回到接近中点位置,不过度。  相似文献   

7.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是根据车辆转向助力控制信号和执行端响应驾驶转向请求,实时计算车辆在各种行驶路况下的最佳转向助力参数的控制系统。基于车辆功能安全标准开展 EPS 系统的功能安全开发,可以降低 EPS 系统本身的故障率,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一种针对某商用车 EPS 系统的功能安全设计方法,并通过故障注入测试,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按照车辆功能安全标准开发的 EPS 系 统可以有效识别和规避因系统性失效而导致的 EPS 异常现象,提高车辆行驶横向稳定性。所提出的设计方法可为其他车型的 EPS 系统功能安全设计及验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探讨了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系统中的车道保持辅助系统(LKA)实现途径。首先,针对某品牌电动乘用车EPS建立了模型,制定了基于上层直线助力控制和下层模糊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的常规助力控制模式;然后,建立二自由度车辆模型和车路误差模型,制定基于线性二次调节器(LQR)的控制策略,根据车辆状态通过角度将LKA与EPS进行交互,实现车辆的主动前轮转向控制。最后,利用MATLAB/Simulink与CarSim联合仿真平台进行仿真模拟验证,仿真结果显示,制定的控制策略能够精确地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常规助力和LKA主动转向的功能,可极大提高车辆的行驶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转向系统经历了从简单的纯机械式转向系统(Mechanical Steering,MS)、液压助力转向系统(Hydraulic Power Steering,HPS),发展到目前正开始广泛应用的电液助力转向系统(Electrically Powered Hydraulic Steering,EHPS)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lectric Power Steering,EPS)。与传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相比,EPS可独立于发动机工作,能节省油耗约5%~8%,具有结构精巧、节能环保、安全舒适等优点,是汽车助力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根据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及路面阻力的特点,分析了电动助力转向试验台液压加载装置的主要功能需求,设计了此液压控制系统。介绍液压加载装置的结构和工作方式,着重研究了液压加载装置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及其功能的实现,并进行了功能测试。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新型PWM控制模式及其在EPS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学武  李兵  张德新 《汽车工程》2007,29(9):791-795
针对直流电机脉宽调制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受限单极和双极脉宽调制控制模式应用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机驱动时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半双极"控制模式及该模式下占空比的修正方法。分析表明,该模式更适合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电机驱动,试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半双极模式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无刷直流电机(BLDCM)模型和汽车电动助力转向(EPS)动力学模型,构建了BLDCM控制仿真模型和EPS性能仿真模型;设计了以ARM7LPC2131为控制器内核和以MC33034P120为驱动模块的EPS控制器硬件;分析了EPS的助力、回正和阻尼控制对控制器硬件的要求,给出了EPS控制软件的主程序和A/D、速度信号采集与中断服务子程序流程;最后将BLDCM助力式EPS及其控制系统装车进行原地转向试验和蛇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EPS控制器与整车匹配良好,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3.
刘俊 《汽车技术》2007,(2):12-15
为提高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控制的精度,必须对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进行动态补偿。阐述了EPS系统的结构原理,建立了EPS状态空间方程,设计了PID闭环控制器,并对参数进行了整定。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对信号的滤波及动态补偿,能够显著抑制信号噪声的干扰,提高了EPS系统的控制质量。  相似文献   

14.
在阐述电动助力转向(Electric Power Steering,EPS)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以STM32F103VET6单片机为核心的永磁同步电机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介绍了其硬件组成及软件结构,并采用矢量控制对永磁同步电机进行了闭环电流控制,且可以通过CAN总线实现EPS与整车的数据传输。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了硬件在环试验,试验结果证明了硬件设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陈利娜 《天津汽车》2010,(12):41-45
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EPS)可以在低速时减轻转向力,以提高转向系统的操纵稳定性;在高速时则可适当加重转向力,以提高操纵稳定性.文章介绍了EPS及其主要形式和布置方式,在分析汽车助力转向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转向特性对汽车操纵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具体EPS实例,介绍了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的4种控制形式,为动力转向系统软件开发及实物研制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和推理法则,提出了一套针对电动助力转向器(EPS)、转矩转角传感器(TPS)和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在线故障诊断策略。以传感器采样值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TPS及ECU故障代码作为输出,对EPS关键部件进行在线故障诊断。通过EPS试验台,获取相应的数据样本,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对该策略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故障诊断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电动汽车EPS助力特性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在对EPS工作原理和助力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EPS动力学方程,设计了一种能实现理想助力特性的PID控制器。基于MATLAB/SIMULINK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加入PID控制后齿条位移、方向盘转角及检测转矩相比无控制时运行更平稳,调节时间分别缩短0.2,0.4,0.4 s;前助力转矩阶跃响应呈高频波动,电机内部的波动现象明显改善,PID控制器对于EPS的助力特性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该文结合上海A5嘉金高速公路的桥台台背EPS施工实际情况,介绍和分析聚苯乙烯泡沫(expanded polystyrenc,简称EPS)作为一种新型的路基填筑材料在软土地基施工中的应用。EPS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路基轻质填料,具有轻质、高强、较强的化学稳定性和水稳定性、良好的力学性能,能较好地解决软基的过度沉降和差异沉降,以及桥台和道路相接处的差异沉降,减少桥台的侧向压力和位移等问题。该文着重对EPS的物理化学性能、力学性能、EPS作为路基轻质填料的路用指标、EPS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作了初步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首先利用机械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ADAMS建立某多功能商务车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其次在Matlab/Simulink中设计了PID控制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并定义了与ADAMS/Car环境下车辆模型的数据交换接口;最后将设计的控制器在ADAMS/Car和Matlab/Simulink环境下通过输入输出接口实现联合迭代仿真,不断修正控制参数直到得到满意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和联合仿真的分析方法是正确的、有效的,为加快开发汽车EPS系统的控制逻辑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