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混凝土硬化初期,因水泥的水化热作用会在混凝土结构内形成不均匀的温度场分布,从而使结构产生不均匀温度变形,在受到结构自身约束和外部约束时,会产生很大的温度应力。许多情况下因处理或控制不当,这种应力会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而导致混凝土表面开裂,给结构的使用及安全带来隐患。文中针对施工过程中影响混凝土结构水化热温度梯度的几个因素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提出了一些初步结论,为以后的混凝土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结合工程实际,介绍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引桥工程50 m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水化热温度监测的全过程.通过对监测截面各关键点数据分析,总结了移动模架施工混凝土箱梁在高温环境下水化热温度的分布规律及特点,并提出控制温度裂缝产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针对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大体积承台冬季混凝土施工的养护措施和控制方法,从施工的角度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采取循环水降温施工措施,降低混凝土内部水化热温度,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和表面温度的温差,避免混凝土由于温差引起的表面裂纹,从而提高大体积混凝土工程质量和耐久性。  相似文献   

4.
在湖底隧道施工中会遇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问题,若混凝土温差较大,将导致裂缝的发生,影响结构的安全。通过对某湖底隧道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水化热温度变化情况进行的观测,得出混凝土在水化热阶段的温度变化规律,为混凝土温度变形裂缝控制和施工组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箱梁水化热温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温度应力已被认为是混凝土箱梁开裂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掌握水化热温度沿箱梁截面的分布规律,并根据混凝土施工工艺状况,估算温差应力,特对混凝土箱梁进行了水化热温度试验,为箱梁设计与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研究方法:水化热温度测试选取了梁体的跨中及端部截面,按照能够充分反映箱梁水化热变化情况的原则,分别在顶板、底板、腹板布置了内埋式温度传感器,从混凝土入模开始,量测水化热温度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根据温度测试结果,可以绘制出混凝土水化热温度随观测时间变化的曲线。通过对秦沈客运专线箱梁温度测试结果的总结分析,重点阐述了箱梁混凝土早期水化热温度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中包括水化热温度时程曲线的一般形式、温升基本规律、温降基本规律、混凝土的温度梯度、入模温度与温度峰值的关系等,并提出了防止温差过大而引起混凝土开裂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6.
根据铁路混凝土槽形梁浇筑时水化热温度的现场测试结果,绘制了温度变化的时程曲线,得到预应力混凝土浇筑后梁体不同部位在水化热影响下的温度峰值及温差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槽形梁混凝土水化热的最高温度达到了72.5℃,最高温度出现在腹板的中下部;腹板各测点的最高温度均大于底板各测点的最高温度,且达到最高温度所用的时间也有所差异;腹板部位的竖向温差均在20℃以上,而底板竖向温差为9℃;腹板表面测点和底板各测点在混凝土浇筑完毕80 h后降至环境温度。根据水化热温度的变化规律,从材料配比、混凝土浇筑工艺、施工养护、施工阶段4方面提出了控制混凝土水化热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混凝土水化热是导致围岩融化的主要热量来源之一,不同水化热放热方程(不同放热速率)对结果影响较大。本文以昆仑山隧道为例,利用有限单元法计算考虑混凝土水化热及其放热过程和不考虑水化热的隧道围岩融化回冻过程,分析水化热对围岩融化、回冻过程的影响。2种工况计算中均考虑施工过程、隧道衬砌内缘温度变化、防水隔热保温层、入模温度、相变等因素。结果表明:在寒区隧道围岩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水化热增加了围岩的最大融化深度,同时使围岩温度升高;考虑混凝土水化热影响寒区隧道围岩回冻时间比不考虑水化热情况晚1年。  相似文献   

8.
大体积混凝土水泥水化热施工冷却技术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大体积混凝土由于内部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上升 ,一般混凝土浇筑后 3d时水化热达到峰值。当外界环境温度很低时 ,混凝土内外温差大于 2 5℃ ,混凝土即产生温度应力裂缝。为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防止裂缝的产生 ,特对大桥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情况进行论证 ,并采取相应的人工冷却控制温度措施。  相似文献   

9.
斜拉桥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水化热温度监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方某斜拉桥主墩承台、转体上盘、塔梁墩固结实体段及"人"字形塔脚部位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水化热温度进行测试,实时掌握水化热温度发展规律,通过添加适当的粉煤灰、减水剂、缓凝剂、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和内部设置冷却水管等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核心与表面的温差,避免温度裂缝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房建工程在混凝土构件浇灌的施工中,由于温度控制不当产生混凝构件裂缝,针对水化热大、入模温度过高、浇灌面积过大、构件养护不好等导致产生裂缝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对提高房屋建筑质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客运专线箱梁混凝土水化热温度测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现浇箱梁的温度监测实践,在混凝土内埋设温度传感器,利用计算机监测和记录混凝土温度变化,根据记录各测点温度值探讨高性能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变化规律,建议在施工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水化热温度变化过快使箱梁混凝土产生裂缝.  相似文献   

12.
铁路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是影响混凝土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总结了铁路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的影响因素,然后从水化热温升的控制、浇筑阶段施工温度的控制及养护阶段混凝土内外温差的控制3个方面分析了现有抑制铁路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措施。最后指出了现有抑制铁路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针对秦沈客运专线双线整孔简支箱梁桥综合试验工程,利用光纤温度传感器对混凝土连续箱梁水化热温度场的变化规律进行监测,并结合ANSYS程序进行有限元数值仿真分析,阐述了箱梁各部位混凝土早期水化热温度分布、发展的特点,给出混凝土箱粱温度在横截面的分布和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提出了防止温差过大而引起混凝土开裂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宜昌某在建大桥大型隧道锚为工程背景,利用Mida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水化热产生的温度场进行计算模拟,防止由于水化热过大产生温度裂缝。分析了不同胶凝材料用量、冷却水管不同布置方式对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的影响,并提出临界厚度。建模分析结果表明,水泥用量降低会导致水化热减少,每方混凝土增减10 kg水泥用量,会使得水化热产生的温度增减1℃。通过布置冷却水管,能够有效降低水化热,降温效果比改变胶凝材料用量要好,是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直接有效的方式。提出临界厚度的概念,混凝土浇筑厚度大于临界厚度时,需要采取人为措施来降低水化热;浇筑厚度小于临界厚度时,不布置冷却水管也能使内外温差控制在规范限值之内。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对以海工耐久混凝土为材料的70 m箱梁水化热温度场进行试验监测.通过对数据结果的分析,研究了海工耐久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在箱梁横截面的分布、变化规律以及箱梁内外温差的变化情况.并在工程实际中提出了海工耐久混凝土70 m箱梁温度控制和抗裂措施,在540片箱梁制造中,有效地控制了裂缝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如何控制混凝土水化热导致的结构物内外温差,防止出现温度应力引起的温度裂缝是大体积承台混凝土施_工的关键技术难题.结合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沙湾水道特大桥,详细阐述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理论计算、施工控制技术及温控结果,为解决高速铁道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难题积累新的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17.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技术关键是降低胶凝材料的水化热,从而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温度应力,以达到控制混凝土开裂的目的。本文以新建铁路西平线XPS-1标段田家窑二号大桥承台为例,介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措施,为其它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施工温度控制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某大桥承台混凝土施工期水化热温度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并现场监测混凝土水化热温度,有限元模拟与现场监测的温度发展趋势和承台混凝土最高芯部温度吻合良好。有限元模拟是预测水化热温度的有效工具,有限元模型边界条件、承台浇筑进度等与实际的差异是影响模拟精度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优化原材料配合比,布设冷却水管,良好的保温保湿措施等是水化热温度控制的有效措施。采用计算、监测以及原材料控制,现场养护等综合技术措施,避免了大体积承台混凝土施工期的温度裂缝。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承台施工过程中水泥水化热造成的内外温差问题,对采用布置冷却水管的混凝土温度场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介绍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水化热分析的理论基础,并通过理论计算得到分析过程中所需的一些主要参数.结合工程实例,应用有限元软件MIDAS - CIVIL按照实际施工过程对大体积混凝土承台进行了全程水化热温度场的仿真...  相似文献   

20.
结合厦蓉高速贵州境碾子坪特大桥主桥承台设计与施工,考虑了冷却水管的冷却水温、冷却水通水流量等参数,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对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水化热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了水化热变化规律及温度分布规律,并与实际温度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合理的施工方案,据此指导现场温度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