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物理气相沉积法制备的CrN涂层的摩擦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CETRUMT4摩擦磨损试验机对比磁过滤阴极真空弧源和多弧离子镀方法制备的CrN涂层在往复滑动条件下的摩擦磨损行为,用X射线衍射、显微硬度计、纳米压痕仪表征涂层的基本特性;用台阶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能谱对磨痕进行微观分析,探讨不同结构CrN涂层的磨损失效机理.与多弧离子镀技术制备的CrN涂层相比,磁过滤阴极真空弧源技术制备的CrN涂层更光滑、致密和连续,有较高的硬度和较优越的耐磨性能,涂层微结构的差异是造成摩擦磨损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2种CrN涂层的滑动磨损为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电弧喷涂制模涂层的显微组织结构和硬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SEM、XRD、EDX等手段,分析了Al、Zn、Al-Zn伪合金和Al-Zn合金四种电弧喷涂层的显微组织结构和显微硬度。结果表明:Al-Zn伪合金涂层为Al、Zn两相的机械混合物,其涂层组织较致密,Al-Zn伪合金涂层的显微硬度接近Al涂层的硬度,是一种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和制备简单的电弧喷涂制模涂层。  相似文献   

3.
电弧喷锌快速制模工艺参数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电弧喷涂工艺参数对喷涂制模锌涂层的影响。在固定喷枪移动速度和空气压力0.5MPa的前提下,分析喷涂电流、电压和距离对锌涂层硬度和组织的影响,得出适合电弧喷涂锌制模的最佳电弧喷涂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4.
金属基底上喷涂陶瓷涂层使表面具有耐磨、耐腐蚀、耐高温等特点.运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在45号钢表面喷涂Al2O3、Al2O3-TiO23%、TiO2、ZrO2-Y2O38%等四种陶瓷涂层,部分采用Ni包Al为打底层.检测陶瓷涂层的硬度、耐磨性及结合力等力学性能,并进行金相和扫描电镜观察.四种陶瓷涂层的表面硬度达到70-3%90HR15N;有打底层的陶瓷涂层的硬度稍大于无底层的涂层硬度;Al2O3-TiO2陶瓷涂层的硬度较大,Al2O3涂层的耐磨性最好;而TiO2涂层的结合强度较高.同种涂层有打底层的情况下结合力较大.对截面样品,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均观察到明显的涂层及打底层形貌,并与以上测试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电弧喷涂制膜涂层的显微组织结构和硬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EM,XRD,EDX等手段,分析了Al,Zn,Al-Zn伪合金和Al-Zn合金四种电作层的显微组织结构和显生硬度。结果表明,Al-Zn伪合金涂层为Al,Zn两相的机械混合物,其涂层组织较致密,Al-Zn伪合金涂层的显微硬度接近Al涂层的硬度,是一种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和制备简单的电弧喷涂制模涂层。  相似文献   

6.
HVAS铁铝粉芯丝材的研制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高速电弧喷涂技术,结合添加了增强相的铁铝粉芯丝材原位合成了铁铝金属间化合物涂层;阐明了粉芯丝材在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应用中的优点;探讨了对粉芯丝材的研制所要涉及的直径以及增强相的添加等问题;研究了高速电弧喷涂铁铝金属间化合物涂层性能。结果表明,使用Fe-Al/Cr3C2粉芯丝材得到的高速电弧喷涂涂层具有比Fe-Al/WC涂层更好的结合强度,主要原因是增强相所起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7.
等离子喷涂陶瓷涂层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属基底上喷涂陶瓷涂层使表面具有耐磨、耐磨蚀、耐高温等特点,用运等离子涂技术在45号钢表面喷涂Al2O3、Al2O3-3%、TiO2、TiO2、ZrO2-8%Y2O3等四种陶瓷涂层,部分采用Ni包Al为打底层,检测陶瓷涂层的硬度,耐磨性及结合力等力学性能,并进行相和扫描电镜观察,四种陶瓷涂层的表面硬度达到70-90HR15N;有打底层的陶瓷涂层的硬度稍大于无底层的涂层硬度;Al2O3-3%TiO2  相似文献   

8.
作为高速列车车轴常用的原材料,42CrMo车轴钢在工作中,常因发生疲劳、拉伤断裂、局部磨损等问题而影响使用.为了延长工件使用寿命,在实验中利用激光熔覆技术修复其磨损失效区域,在功率850W,扫描速度8 mm/s的条件下,对车轴钢42CrMo熔覆Ni30WC镍基粉末,制备出与基体结合牢固的熔覆涂层.利用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观察涂层组织形貌,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涂层物相组成,使用显微硬度仪测量涂层硬度.结果表明:在熔覆层中,主要形成WC﹑W2C﹑(Cr,Ni)和Ni C等物相,涂层与基体结合牢固,但存在明显的裂纹,孔洞等缺陷.涂层硬度显著提高,是基体硬度的3倍以上.  相似文献   

9.
等离子喷涂WC-17Co纳米涂层形成及强韧化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等离子喷涂的方法制备WC-17Co纳米涂层和普通涂层,以研究纳米涂层组织的形成机理、力学性能及强韧化机理.研究表明,纳米涂层中存在典型的纳米结构.在纳米WC-17Co喷涂粉末中,WC颗粒上弥散地分布的2~5 nm的亚微粒作为结晶晶核,有利于纳米结构涂层的形成.纳米涂层的硬度、弹性摸量、断裂韧性和结合强度都明显高于普通涂层,细晶强化是其主要强化机制.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氧-乙炔亚音速火焰喷涂工艺对高炉铜质风口套表面喷涂耐高温、耐磨材料,可以改善工件的表面性能。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和显微硬度计等对喷涂层的微观组织进行观察分析,可以为制定合理的喷涂工艺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基体与喷涂层界面结合状况良好,界面附近基体组织细化。随着合金粉末中WC含量的增加,涂层的硬度和耐高温性能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采用真空钎焊技术,在5CrMnMo模具钢表面钎焊不同含量的WC/Co基及WC/N i基涂层.通过SEM观察涂层的组织、形态,同时对涂层进行硬度及热疲劳试验,结果表明钎焊涂层与基体金属之间实现了冶金结合,涂层中无裂纹、气孔等缺陷,其表面硬度高于母材基体,试件的热疲劳性能符合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2.
高碳钢和合金工具钢B—Cr—Ti共渗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高碳钢和合金工具钢进行了 B-Cr-Ti 共渗的试验研究.用金相显微分析、电子探针微区分析和 X 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对5种钢的 B-Cr-Ti 渗层进行了化学成分、相结构及显微组织分析.同时对 B-Cr-Ti渗层的性能进行了研究.B-Cr-Ti 共渗与 B-Ti 共渗相比较,B-Cr-Ti 渗层具有高的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可应用于刀具和模具.  相似文献   

13.
用划痕法测定TiN涂层结合力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影响划痕法测定 Ti N涂层结合力的因素 ,结果表明 :离子氮化处理能提高 Ti N涂层的临界载荷。随基体硬度提高和涂层厚度增加 ,Ti N涂层的临界载荷 Lc增高。而表面粗糙度增大 ,则临界载荷降低 ,当粗糙度大于0 .70 μm( Ra)时 ,则临界载荷无法得到确定值。以 M2钢为基体的 Ti N涂层的结合力高于以 3Cr2 W8V为基体的 Ti N涂层的结合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自制的划痕试验机研究了影响Ni-P合金镀层结合力的因素,分析了划痕试验时锭层开裂、剥离的情况,观察了镀后加热温度、基体硬度等对划痕形貌的影响规律,并用B-W公式计算了试样的结合力。结果表明,镀后加热温度越高,镀层厚度越厚,基体硬度越高,结合力越大。  相似文献   

15.
激光熔敷耐磨梯度复合涂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激光熔敷方法在A3钢表面制备WC梯度涂层,并分析了涂层的微观结构、硬度及耐磨性。结果表明,涂层的组织为镍基固溶体加少量硼化物、碳化物及硬质相WC,其中WC颗粒的粒度及含量沿母材向表面方向呈梯度变化。涂层的硬度和耐磨性随着成分的变化而平缓变化,界面应力降低,涂层与基体结合牢固。  相似文献   

16.
研究分析了Ni60自熔性合金高频感应熔涂组织。结果表明:高频感应熔涂Ni基涂层与基体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涂层与基体之间存在明显的扩散转移带,涂层组织中存在明显的柱状晶。高频感应熔涂涂层中有丰富的增强耐磨性的杂质相,能显著提高基体表面硬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给出了一个基于嵌入式MODEM的典型系统设计案例,包括总体设计方案及硬、软件结构框图并作了相应的说明,接着分别对本系统的硬件部分、软件部分进行详细的探究和分析,阐述了各部分的实验原理和步骤,并对各部分进行了测试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这种嵌入式MODEM最小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n-SiC/Ni复合电刷镀层制备及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制备镀镍层,并通过表面粗糙度和硬度的对比,选出一组电压、镀液温度和镀笔移动速度参数作为复合镀的基础。将不同浓度的n-SiC加入镀液中制备复合镀层,从表面粗糙度、硬度、耐蚀性和结合强度等方面,得出最佳纳米颗粒浓度数值。  相似文献   

19.
应用DEFORM软件对曲轴滚压模型进行滚压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在滚压过程中危险部位的滚压应力和残余情况,以及滚压参数(滚压圈数、滚压速度、滚轮半径等)对残余应力的影响;接着对曲轴模型进行疲劳强度分析,研究其在受载情况下轴颈部位的应力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圆角滚压技术是提高曲轴疲劳强度最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降低曲轴表面粗糙度、提高硬度,还可以减少应力集中、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全自动检测网络的设计、网络系统的结构形成、系统的软、硬件配置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