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美国Robert Batchelor教授2013年初发表的文章(The Selden Map Rediscovered:A Chinese Map of East Asian Shipping Routes,c.1619) 所引用,经仔细比对,可见“The Selden Map of China”(牛津大学鲍德里氏图书馆藏《东西洋航海图》)上的大部分明帝国境内地名,均源自刊刻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的一幅《二十八宿分野皇明各省地舆全图》.因此,1607年成了《东西洋航海图》绘画年代的上限.  相似文献   

2.
康熙三十六年(1697)郁永河到台湾采硫,记沿途所见等成《裨海纪游》一书.该书有一节“宇内形势”,记述郁永河对渡台海船的火长等航海人员的访谈,并附有手绘“宇内形势图”一帧.该图实为一航海图,航海人员凭经验绘出明清时期东西洋的大部分航线,与《东西洋航海图》 (the SeldenMap)契合,与古代航海文献亦能相照应.该图对古航海图、航海文献及古航海术的研究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海道经》的作者及成书至今没有定论,本文比较了《江南经略》、《崇祯太仓州志》和《海道经》针路同源的文献,并比较了《广舆图》、二种版本《海道经》、《嘉靖靖江县志》、《东西洋考》的同源占验歌诀.本文指出《海道指南图》、针路、歌诀是明代前期船民所作,明代中后期才经人补缀汇编而成为《海道经》.  相似文献   

4.
耶鲁大学所藏中国古航海图的主体内容是山屿岛礁图,主要描绘山峰、岛屿的侧面形状.这是航海图一种比较原始的表示方式,其起源很早,在宋代的文献中已有记载.这种表示方法对后来的航海图有较大的影响,近代航海图上的对景图就是从山屿岛礁图演变而来.此外,耶鲁图中有4幅表示了南海诸岛的地图,他们的表示方法有与其它图幅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一幅新近发现的明朝中叶彩绘航海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江 《海交史研究》2011,(1):1-7,I0001
英国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近来发现了一幅被人们忽略了长达350余年之久的、绘制于中国明朝中叶的彩色航海地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幅手工绘制的彩色航海图,而且或许是一幅出自明朝福建海商之手的地图。这幅航海图来自于英国一位著名的律师约翰·雪尔登(John Selden,1584—1654)的私人收藏,并于1659年捐献给了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该图相当大,大约长1.5米,宽1米。该图绘制的地域北起西伯利亚,南至今印尼爪哇岛和马鲁古群岛(香料群岛),东达北部的日本列岛和南部的菲律宾群岛,西抵缅甸和南印度。航海图上清楚地绘制出了明朝中叶中国帆船经常使用的6条东洋航路和12条西洋航路,对研究明清时期中国帆船的海外贸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2016年10月,在美国拍卖市场上,出现了两条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摹绘本的残图。我们可按这件拍卖品的编号,称其为"6084号残图"。由于残图上有"大明海",而"大明一统"则被改作"大清一统",因此,可以确定,它是明代摹绘的,清朝建立后还被人使用过。但"6084号残图"不可能直接摹自利玛窦原版《坤舆万国全图》,上面的图画也不是利玛窦绘上去的。这幅新发现的《坤舆万国全图》残图,为深入研究利玛窦世界地图及其影响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7.
当代王景弘与郑和下西洋研究的主流看法:永乐年间王景弘与郑和同为正使,六下西洋;依据清代地方志确认王景弘为今福建漳平人。经核查考析,二者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明太宗实录》与清代地方志中都没有王景弘永乐年间六下西洋的记述,对前者未予支持;清代地方志中永乐年间王景弘随从太宗巡狩北征的记载,明代地方志中已有;考其时间与郑和第二、三、四、五、六次下西洋的时间段相符合,具有同时性。人无分身术,永乐年间王景弘随从太宗巡狩北征,就不可能又同郑和第二、三、四、五、六次下西洋,从而对永乐年间王景弘六下西洋说予以了否定。  相似文献   

8.
朝鲜人鲁认在《锦溪日记》和《锦溪集》中记载了其被俘日本两年,及从日本逃亡到中国福建后近半年期间的见闻,涉及中日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对研究明代中朝两国官员学人交往及福建人文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本文即以鲁认所著《锦溪日记》、《锦溪集》之记述,结合中方文献,以企还原当时之史事一二。  相似文献   

9.
清代官方文本中山东沿海海道的记载,多抄自雍正《山东通志》中的南北海道.本文考证了南北海道的成书时间:南海道为明代后期隆万海运时的运道,但加入了大量康熙年间海道的内容;北海道“黄中海程”的正文部分,为雍正七年以前山东沿海的海道,而注释部分为罗克昌所作.至清中叶,山东外洋航线兴起,并最终取代了沿海航线,成为官方指定的运道.官方文本中海道的记载,通过对“舟子秘本”的重构,形成了一套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话语.然而官方文本随着后世的传抄和修改,已面目全非,“舟子秘本”也不免散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倭寇题材作为日本当代历史小说中一个重要的题材类型,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欣赏价值,而且对于我们认识日本人的中国观、理解古代中日关系以及东亚海交史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日本著名作家陈舜臣的长篇历史小说《战国海商传》便颇具代表性,作者把明代嘉靖年间活动于中国沿海地区的倭寇,作为"海商"加以定性,从"重商主义"立场出发,解释了明代海禁与倭寇兴起的关联,对明代海禁政策以及主张海禁的皇帝官员形象做了批判性描写,并通过虚构"曾伯年"这一人物形象及以他为首的"反明"势力试图用"商战"颠覆明政府的行为,来肯定古代海上武装贸易及其价值意义的肯定;又通过对历史人物"范东明"形象的加工与改写,表达对明代历史与政治的独特看法。《战国海商传》对倭寇的"海商"定位,暴露了作者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局限,但也为读者全面了解倭寇提供了另一种维度。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作品总是融汇着历史、时代和作家心灵的声音,诞生于明万历年间的《玉茗堂四梦》正是戏剧史上这样一部杰作。 明代文人士大夫广泛跻身剧坛,传奇创作日益朝着与诗文同质异构的方向发展——文人学士不仅在策论中煌煌万言、滔滔雄辩,在诗赋中情怀激楚,偃仰啸歌,而且日渐明确地将心曲交付给原本属于民间文艺的戏剧。鲜明的理念一俟形成便构成冲突。首先发端的是明初作家  相似文献   

12.
有明一朝,南京乃全国造船和管理中心。由于隶属关系不同,明代南京造船虽有四部专著,但均未能厘清南京造船的大概情况,致使在讨论郑和宝船的建造时也意见各异。本文认为,明代南京造船厂除龙江船厂和宝船厂外,还有快船厂、马船厂和黄船厂,所造之船如快船、平船、马船、遮洋船等,涵盖了明代建造的大部分船型。以建造海船为主的快船厂位于新江口地区,与郑和宝船厂的位置重迭,现在被称为宝船厂遗址的地方就是快船厂遗址。本文简要介绍了《南船纪》、《船政》、《龙江船厂志》和《船政新书》,认为这四部专著乃是了解明代南京造船业的基本著作,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证了章巽著<古航海图考释>一书中对那部自浙江吴兴购得的清代中期的抄本航海图未考出或误考的大部分地名,并根据图中海州云台山(在今连云港市)连陆,判断此图成于康熙五十年以后.根据图上对北方地名也用澳、仔二字及作者熟悉福建地理而不熟悉北方地理两点,认为本图出自福建船民之手.  相似文献   

14.
正以往关于明代的海防史研究往往放置于军事制度变迁史,或倭寇变乱史,抑或海疆史的视角之中。这些研究固然在揭示海防宏观发展和变迁中有所贡献,但往往忽略了海防制度具体运作的机制和不同区域的实态,更加忽略了多重因素对海防发展的影响。有鉴于此,陈贤波教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新著《重门之御——明代广东海防体制的转变》采用新的视角,"将国家海防体制置于特定的区域社会场景,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的分析,从运作机制、地区形势、人事背景、社会影响等多个层面梳理明代广东海防体  相似文献   

15.
一汤显祖(临川)是我国明代曲坛上杰出的剧作家,也是临川文化史上的一颗明星。他创作的玉茗堂“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足为明代剧坛生色。他的“四梦”展现了一幅幅人生命运的图景,剧情皆以梦做为全剧的关键,但写法又各不相同。《紫钗记》叙霍小玉事,出自唐蒋防《霍小玉传》;《南柯记》记淳于棼事,出自唐李公佐《南柯太及传》;《还魂记》(牡  相似文献   

16.
《坤舆万国全图》主要地理已经被证明是來自完成于1430年左右的中国世界地图(已佚),而不是1602年利玛窦根据西方地图绘制的。利用词源学与方言学破译《坤舆万国全图》上的鸟名,证明中国首先到达澳大利亚和美洲。在《坤舆万国全图》地球南端绘有鹦哥地,按照地理位置,应是澳洲。澳洲未被发现以前,欧洲的地图有鹦哥地,但发现后反而改用别的地名。欧洲历史上不产鹦鹉,鹦鹉早就在欧洲绝迹,除地图外,没有第一手文献证明欧人在16世纪发现鹦哥地。中国自汉朝以来到清朝历代均有采集、餋养、崇尚鹦鹉的习惯,尤其历代帝王均有从外国进口鹦鹉,文献注明鹦鹉产地。通过文献、风俗、地图,和各方面的比较,《坤舆万国全图》和《三才图会》中的《山海舆地全图》上的鹦哥地,不可能是西方命名的,而是中国人命名的。又根据《坤舆万国全图》有关厄蟇鸟在南洋的记载,厄蟇以鸟鸣命名,以汉语南方方言注音。欧洲初期对此鸟的命名实从中国词汇误译,以后方更正。表示明代中国在1430年代即了解澳洲、南美洲。美洲原住民普遍对英国殖民者称美洲火鸡为furkee,英文turkey为furkee读写之误。美洲原住民只对外人用此词。火鸡是明代人对鹤驼的称谓。通过语源学分析中国及欧洲各国对火鸡的称谓,结论是furkee即中国南方方言火鸡(forgai或fuigee),此词由明代传入美洲。中国对这几种亚洲、澳洲、美洲不会飞的鸟的名称和描述,意味着在15世纪的中国与澳大利亚和美洲早有交通,比哥伦布出航早70年。  相似文献   

17.
郭济生 《海交史研究》2005,(2):42-43,61
韩国学者朴泰根教授最新发现的明代<雁行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明天启年间,中朝关系的实际情况,真实地反映了中朝相互来往的海上和国内路线,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职《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的教学现状,分析了将微课设计应用于该课程教学的意义。重点从内容选择、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设计几个方面阐述了《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的微课设计方法,并就相关微课设计制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1440页)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澳门史研究,汤开建教授便重点关注16-19世纪澳门的西洋文明,先后发表很多篇学术论文,并完成《明清士大夫与澳门》(1998)、《澳门开埠初期史研究》(1999)、《委黎多报效始末疏笺正》(2004)、《明清天主教史论稿初编:从澳门出发》(2011)、《明代澳门史论稿》(2012)和《被遗忘的"工业起飞":澳  相似文献   

20.
日本有一部著名的能乐剧《唐船》,讲述的是明代居住在明州的祖庆官人,在一场船只争夺中,被掳到日本,沦为奴仆。他在日本生活十三年,娶了日本妻子,并生有二子。《唐船》的素材,来源于明代倭寇的侵犯和掠夺事件。当时宁波人被倭寇绑架至日本,时有发生,《唐船》的故事,多少折射出一些历史的影子。以《唐船》为线索,聚焦14-16世纪东亚海域世界,挖掘宁波与日本之间发生的贸易冲突、倭寇掠夺等,从而了解一部分特殊人群在日本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