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源路由的多路径路由协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多路径机制改善最佳链路状态路由协议OLSR的网络性能.提出了基于源路由的多路径SR-MPOLSR协议.首先利用MPR多点中继机制高效获取网络的拓扑图,并在网络节点中用多重Dijkstra算法计算出多路径.然后采用加权分配的循环调度实现负载分配,最后引人源路由机制完成报文的选径转发.这种SR-MPOLSR协议较之OLSR协议可进一步利用网络资源,改善链路的吞吐量和平均延迟.增加网络健壮性和可靠性.仿真结果显示,与OLSR算法相比,SR-MPOLSR算法的数据传输率提高20%-40%。端对端平均延迟降低10%-30%.  相似文献   

2.
基于OPBS无线通信技术可远程数据传输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基于OPBS技术的汽车远程参数存储与远程传输解决方案.该方案在车载终端GPBS模块的通信链路和数据中心数据服务器之间,建立了一条费用低、实时性高、通信覆盖广的双向无线数据传输通道.试验证明该系统可靠性好,达到了车载数据采集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基于GPRS无线通信技术可远程数据传输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基于GPRS技术的汽车远程参数存储与远程传输解决方案。该方案在车载终端GPRS模块的通信链路和数据中心数据服务器之间,建立了一条费用低、实时性高、通信覆盖广的双向无线数据传输通道。试验证明该系统可靠性好,达到了车载数据采集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利用演化博弈的有限理智特性执行网络选择, 以实现车载异构网络系统中网络资源的均衡分配; 利用双层博弈对演化博弈方法进行优化, 保证极端拥堵中部分车辆消息传输的同时, 维持系统公平; 设计了专用短程通信、长期演进和无线局域网融合的车载异构网络仿真场景, 对比了基于多准则决策的传统方法、基于演化博弈的网络选择方法和基于双层博弈的网络选择方法。仿真结果表明: 采用基于演化博弈和双层博弈的车载异构网络选择方法首次解决了动态网络环境中车载异构网络切换时出现的大规模乒乓效应, 利用双层博弈能够实现拥堵抑制和系统公平; 采用基于双层博弈的网络选择方法能够驱动异构网络系统在2~3个切换周期内实现网络系统状态的稳定; 在预设的动态网络评价条件下与80个终端的一般场景中, 双层博弈终端平均网络评价指标高于演化博弈19.5%, 为3种网络协同工作提供可靠服务; 在190个终端极端拥堵场景中, 终端合理分配, 共享专用短程通信网络资源, 双层博弈终端平均网络评价指标高于演化博弈10.3%, 双层博弈专用短程通信网络评价指标为演化博弈的2.18倍, 可以保证车联网基本安全信息的广播、系统的公平并维系基本车联网服务。   相似文献   

5.
基于时分多址(TDD)的无线mesh网络是实现无线多跳网络和宽带无线接入的一种关键技术.为用户提供一种可以保障稳定通信的有效的分布式算法是影响基于TDD的无线mesh网络性能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TDD的无线mesh网络提出一种随机自学习分布式调度算法,这种算法是一种基于信息学习的随机选择算法.在网络中,任一节点都要根据其邻居节点控制消息中所携带的数据,学习邻居节点的调度信息,从而判断可用时隙.若上次信息传输成功,则节点仍然沿用上次的传输时隙;反之,节点在可用时隙中随机选择一个时隙发送控制消息.仿真结果表明,与IEEE802.16标准中定义的算法相比,提出的随机自学习分布式调度算法能实现更高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6.
跨层设计是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整体性能的一种有效方法.文中在综合考虑MAC层调度、物理层功率控制、网络层路由三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结合UWB技术超带宽、低信号功率的特点,以实现网络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目标,构建了UWB传感器网络跨层优化模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根据模型最优解进行网络配置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显著提高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以构建、求解优化模型的方式解决网络跨层问题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综合考虑网络控制系统的误差、误差变化率、网络利用率及采样周期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反馈的变采样周期调度算法.该算法由网络利用率预测和采样周期调节两部分组成:网络利用率预测部分根据当前网络运行状况预测新的网络利用率;采样周期调节部分包含网络利用率分配和采样周期的计算.采样周期调节部分的网络利用率分配,用于重新分配各控制回路的网络利用率,分配时考虑系统各回路的误差和误差变化率,利用模糊控制理论调整各回路对网络的需求程度,完成分配;而采样周期计算是根据所得的网络利用率及数据的传输时间,动态调节系统各回路的采样周期.最后,结合EDF调度算法利用TrueTime工具箱对所研究的调度算法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所研究的变采样周期调度算法的控制系统性能要优于采用固定采样周期调度算法的控制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8.
高速列车控制数据无线传输的实时性及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针对数字移动通及用于铁路行车及列车自动控制中进行数据传输的特点,对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可靠性及故障一安全作了具体分析,提出在满足实时性的前提下,降低传输误码率,提高传输可靠性的方法,给出一套适合于铁路行车自动控制的无线数据传输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9.
无线传感器网络多路径路由算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多路径路由算法的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没有充分考虑网络中链路的多重特性.因此,文中在定向扩散路由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路径路由算法(EDB-MRA).该算法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建立多条路径,根据网络链路中的3个特征值--能量消耗、延时和带宽,给每条路径赋予一定的选择概率,使得数据总能在链路性能较优的多路径中传输,从而延长了网络的生存周期,提高了传输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向涛 《轨道交通》2013,(1):76-76
系统简述 车地无线网络系统是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特点开发的高速移动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为城市轨道交通车一地无线通信提供大容量、稳定、可靠的无线传输通道。车地无线网络系统能够为车载视频监控系统及车载乘客信息系统在控制中心与运营列车之间建立稳定、安全且避免;中突的实时无线数据传输通道。车载CCTV系统通过车地无线传输上传数据通道,将采集的列车车厢内乘客乘车视频信息实时上传到控制中心;车载PIS系统通过车地无线传输下传数据通道,将PIS视频信息从控制中心下传到运营列车上,在车载LCD显示屏上进行实时播放。  相似文献   

11.
城市轨道交通各条线路和车站因其所承载客流量多少不同在网络结构的地位也不同,仅从网络结构来评价可靠性可能会产生误判.本文根据地铁网络智能卡数据构建了网络权重矩阵,结合网络结构确定了无权、有权网络的复杂网络参数,并基于有无权重 两个网络分别定义了4 种相继故障的策略参数及网络可靠性评价模型.以北京市轨道交通为实例系统性分析有无权重两个网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模型可操作性强,弥补了城 市轨道交通网络可靠性研究的不足,加载了客流的网络脆性更明显,站点重要性排序也 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中采用商用公网长期演进(LTE) 系统承载时, 跨核心网互联互通的可靠性和实时性不满足业务需求的问题, 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长期演进(LTE-M) 综合承载系统的业务需求, 提出了LTE-M综合承载系统互操作性需求和数据业务的互联互通需求, 研究了LTE-M综合承载系统互联互通的工作机制, 设计了可靠性保障方法, 包括核心网间路由重建立、核心网间故障倒切、核心网板卡倒切等, 提出了LTE-M综合承载系统互联互通的系统架构; 在实验室搭建了LTE-M综合承载系统互联互通测试环境, 分析了信令和数据, 以验证其是否满足应用需求, 并进行了LTE-M综合承载系统跨核心网切换测试、跨核心网路由测试、核心网故障倒切测试、可靠性测试和互联互通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 为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跨线运营需求, 需实现LTE-M终端和基站之间参考点、核心网服务网关与分组数据网关之间参考点、移动管理实体之间参考点以及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与移动管理实体之间参考点接口的互联互通; LTE-M综合承载系统互联互通跨核心网切换时间小于1 s, 核心网间路由重建立时间小于1 s, 核心网单板故障倒切时间小于2 s, 跨核心网故障倒切时间小于31 s; LTE-M综合承载系统互联互通业务传输时延小于0.15 s, 丢包率小于1%;10 MHz带宽能同时传输1路100 kb·s-1的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业务、2路2 Mb·s-1的车辆视频监控业务和1路4 Mb·s-1的乘客信息系统业务。可见, LTE-M综合承载系统互联互通性能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跨线运营的业务需求。   相似文献   

13.
基于OBD技术和无线技术设计和实现了车辆信息交换系统。该系统实现了车辆多源信息的集成化采集、传输以及处理。设计了灵活可靠的信息交换协议,解决了多种无线网络之间的信息融合及信息交换和保存的实时性等问题,为后续基于本系统的各种车载应用提供支持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宽带CDMA网络为研究对象,结合3种主要业务类型(话音、视频、数据)的精确建模,提出了用户连接接纳控制与用户分组接纳控制协作的CAC机制,以及基于优先级的改进CAC方案.该方案根据无线分组网络中以分组为最小资源管理单位的特点,结合系统剩余容量以及不同类型业务的特点,为不同业务设置不同的接入准则.优先接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用户连接和分组,同时尽可能地保证实时性要求较低业务的服务质量.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策略有效降低了业务接人的阻塞率和平均接纳延时,同时提高了系统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线的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不同时期的网络特征不同,以北京为例分析发展变化规律,可以为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提供建议.根据复杂网络理论,首先对比了北京市轨道交通规划路网和目前运营路网的网络特征值,分析了特征值的变化规律,得出规划路网的平均度、聚集系数、平均最短距离等指标均有所增大,但由于服务半径扩大,网络效率略有下降.然后针对重要节点失效和线路失效,对比了失效后的网络弹性,并确定了网络中的重要节点.结果表明:节点失效和线路失效对规划路网的影响较小,部分车站的重要度随着网络完善而发生改变,对于运营路网,必须保障重要节点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为配合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建设及满足日益凸显的实用需求,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启动了应急通信指挥车的工程建设.本文通过对轨道交通应急通信指挥车在设定场景执行紧急救援时的功能需求分析,指出了轨道交通应急通信指挥车与通用型应急通信指挥车的主要区别,提出了不同于通用型应急通信指挥车的轨道交通应急通信指挥车的通信系统组网方案.并对该方案的系统构成、系统功能、系统特点及系统主要技术指标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对无线图像传输环节采用的COFDM技术做了简单介绍.该方案能够对轨道交通领域应急通信指挥车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针对轨道交通短时客流具有动态性、非线性、不确定性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与小波神经网络的轨道交通短时客流预测方法.该方法利用具有全局搜索最优的遗传算法优化小波神经网络,有效的避免了神经网络易陷入局部最小值的缺陷.在分析轨道交通短时客流的特征上,利用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比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单一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其预测精度更高,误差更小,能在实际中应用.  相似文献   

18.
城市交通网络形态和城市空间形态间的相伴相生,互动滋长的演化过程,客观上要求城市交通网络能够适应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需求,城市交通网络形态能够与城市形态相互匹配协调。对城市交通网络形态进行定量分析有助于科学地从数量上认识和把握城市交通网络形态,从宏观上规划和控制网络的发展趋势,使得城市交通网络更好地匹配城市形态,更加经济、合理、有效地支持和促进城市发展。本文从城市形态结构“增生和替代”的变化方式和城市形态“向外扩展”和“内部重组”的双重演变过程,阐述了城市形态和城市交通网络形态的互动滋长演变关系及其形态相似性;本文首次明确提出了城市交通网络形态计量问题,并根据分形几何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容量维数、覆盖维数、阻抗维数和分枝维数四个分形维数指标,分别对交通网络的容量水平、出行服务覆盖状况、网络整体可达性及网络结构的复杂程度及其变化特征进行数学描述,建立了交通网络特征的分形计量方法。通过对北京、墨西哥和莫斯科三城市轨交网络的测算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刻画不同形态类型交通网络的主要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9.
轨道交通网络和常规公交网络作为公共交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乘客在两网复合网络上的方式选择行为有助于提升公共交通系统的协同运营。然而,以往的研究通常只对单个网络出行进行研究,未考虑到出行完整性。针对此不足,基于多源数据融合、轨道与公交网络拓扑融合,提出乘客在公共交通复合网络上的完整出行提取方法;复杂网络中方式选择的本质是路径选择,因此在构建耦合换乘站点的公共交通复合网络基础上,建立5种考虑多种因素组合的多项Logit选择模型,以分析在复合网络中对乘客出行行为影响最显著的因素组合;最后将模型应用于北京市某工作日的公共交通网络及刷卡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完整出行的选择模型优于基于出行阶段的选择模型;通勤者在公共交通复合网络上的方式选择行为与考虑在车时间、候车时间、换乘时间、换乘次数的出行总时间及票价因素显著相关,且出行总时间的影响更大;换乘、候车时间对通勤乘客在公共交通复合网络中方式选择的影响较低,通勤者更加偏好出行总时间短的路径。研究结果可为提升轨道与公交的协同程度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为研究对象,从乘客满意度出发,建立城市轨道交通服务乘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并确定城市轨道交通服务乘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建立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满意度评价贝叶斯网络模型,并确定贝叶斯网络中各节点的条件概率。最后以重庆市轨道交通服务为例,通过实例计算分析,得出重庆轨道交通服务的几点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