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港口企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针对如何制定合理发展路径和发展策略的问题,对“十四五”期我国沿海港口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向进行研判。在分析沿海港口企业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采用趋势分析、经验借鉴等方法,提出“十四五”期沿海港口企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应主要聚焦在强化港口主业、业务多元化、发展港口供应链服务3个方面,结合大型和中小型港口企业重点关注的方向和自身条件,选择制定适宜的具体举措,为港口企业“十四五”期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世界海运》2009,32(8):38-38,40
青岛港发展模式在中国港口发展史上具有领航意义,在经历了码头性港口、物流配置中心发展模式后,向着以具有完备产业链为特征的现代企业模式发起冲刺,特别是人格品牌的打造,成为中国当代港口战略发展最经典的范例之一。现代企业的员工应该站在“经理”的视角上看问题,具有争先创优的责任意识,促使企业不断创造品牌。  相似文献   

3.
港口企业改革的捷径在于“变”、“换”罗福林港口企业是一个特殊的物质生产部门。历年来,港口企业同其他行业一样,依靠国家计划组织生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仅仅局限于计划指标的完成,且对指标完成情况在质量和数量方面没有一个健全的考核奖惩机制。企业缺乏...  相似文献   

4.
<正>改革开放以来,除秦皇岛港外,所有的大中型港口均实行了“以所在城市为主,以交通部为辅”的双重管理体制。这种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方和所在城市缺乏自主权的问题,调动了地方和所在城市的积极性,港口建设和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无论是港口改革与开放,还是港口的建设与发展,都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港口改革、建设和发展面临新问题 1.中央、地方和企业的关系仍未理顺 中央、地方和企业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港口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由于“双重领导体制”下港口在行政上受地方政府领导,但在港口建设与经营方面仍由交通部实行行业领导和管理,地方政府对港口的投资和经营收益无权过问,使地方的积极性仍不能充分发挥;同时,由于对港口实行以所在城市管理为主,又不能不造成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对港口改革、建设与发展的关心程度下降,协调能力不足,致使地方主义、分散主义倾向有所滋长;再加上实行“以港养港,以收抵支”的财务管理体制根本不能使港口企业做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港口企业的积极性也无从调动,活力不足的问题也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实践证明,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并没有理顺中央和地方、所在城市及企业之间的关系,更不能适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需?  相似文献   

5.
《水运文献信息》2006,(3):19-20
纵观世界主要港口的发展趋势,第二代港口仍是当今港口发展的主流,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和信息网络化,一些大型港口已经开始向第三代港口转型,正向国际化、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形成高度整合的“大物流”港,因此,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的“增值物流”、打造技术密集型的“智能港”以及发展“虚拟物流链控制中心”是当前港口物流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6.
曹明振 《水运管理》1995,(11):21-22
培育企业精神 营造良好的港口企业“小气候”曹明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港埠公司作为相对独立的基层港口企业,其生产与经营已不单纯是一种经济行为,特别是港口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更要时时维护伟大祖国的声威。为此,企业应该坚持不懈地培育...  相似文献   

7.
张利民  于鹏 《中国水运》2010,334(5):48-49
目前,“绿色”、“低碳”已经成为恒量一个企业环保标准的特定词,怎样在港口企业这样的传统行业中贯彻节能减排理念,让企业时刻把“绿色”、“低碳”作为生产实践中的自觉要求。河北港口集团的作法让我们得到了答案。这个以蓝色海洋为生存和发展命脉的巨无霸型企业,正在大力建设“绿色港口”,阔步迈向“低碳”时代。  相似文献   

8.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强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为重点。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实力、守信用”的企业走出去。我国实行政企分开的港口管理体制改革以后,许多港口企业  相似文献   

9.
《世界海运》2009,32(2):47-47
近年来,作为港航物流的一个重要节点——港口不断转变环保理念,加强环保制度的建设,持续完善环境监测手段,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绿色生态港。“绿色枢纽”映衬碧海蓝天,环保概念、环保举措已经深深植入港口发展的脚步……冬季里的种子在为春天孕育着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0.
2010年9月16日,珠海港股份有限公司举行盛大的揭牌仪式,高调宣布“粤富华”易名“珠海港”。18年前,从事纺织业的“粤富华”成为深交所第一只异地上市公司,并开创了珠海这个中国经济特区企业上市的先河。此番“粤富华”的易名,不仅标志着“粤富华”主业向港口经济的转型,也给中国A股市场少有热闹的港口板块再添一只新丁,使得“珠海港”成为继深赤湾A、盐田港、北海港之后的第四只珠江水系的港口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11.
一、“十五”期宜昌港空前发展,成就巨大 1.深化改革.港口经营机制转换取得成功 2003年4月28日,宜昌港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原宜昌港务管理局、枝城港务管理局两港合并后,经宜昌市人民政府批准组建,改制组成了由17个控股公司、8个参股公司的大型交通运输企业集团。另外,“十五”期间宜昌港务集团建立起具有港口特色、十分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提出“兴港昌宜,服务社会”的企业宗旨,形成“营造繁荣和谐的港湾”的企业价值观,提倡“做人如锚,做事如帆”的企业精神,为港口的各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12.
<正>根据交通部1994年工作安排,我国将选择1~2个沿海港口和长江内河港口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港口体制改革试点,港口经营方式是“政企分开”还是“政企合一”的问题又被重渐提出来,再次引起争论。主张“政企合一”者有一个观点,认为西方国家国营港口也是政企合一的,理由是这些国营港务局也从事企业经营活动,如出租码头,经营机场等。这种观点把港口“国营”和“政企合一”等同起来,在理论上说不通,在实际上也不符合,是错误的。 “政企合一”是产品经济运行条件下的特定产物,是高度集权型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撑点。“政企合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表现: 1.政企职权不分。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人、财、物的配置、机构设置、基建投资、技术改造、工资形式、价格高低等等应该由企业自主决定的问题,都受命于行政部门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伊始,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交往与联系日趋频繁,推动了世界贸易的高速增长。经济的繁荣和贸易的增长促进了港口企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港口竞争更加激烈。港口企业都加大力度向专业化、现代化、装卸自动化等方向发展,其中装卸机械对港口的发展壮  相似文献   

14.
<正>内陆水运港口的绿色港口建设相比海运港口发展更为滞后,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在环保意识、相关政策规定、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规范等多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急需进行转型与升级绿色生态交通是今后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主要趋向,“发展生态交通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国策”。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反映在航运交通上,就是要开展绿色低碳水运,节约港口能源与资源,降低港口的污染排放,承担起港口城市的社会责任,建设“绿色港口”。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肇庆市高度重视港口发展,把依托西江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经济确定为该市“四大经济”之一。一批港口物流企业纷纷抢滩肇庆参与港口经营,临港口业园区初具规模,产业集聚效益已经形成,园区物流总量不断增大,打造“大港口、大交通、大工业、大物流”的港口物流经济发展战略已现雏形。2007年,全市港口码头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364.2万吨,同比增长129.9%,  相似文献   

16.
金吾心 《中国港口》2015,(12):14-16
“互联网+港口”是对港口传统业态进行改造升级,助推智慧港口发展建设的一个过程。尽管“互联网+”对港口转型升级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或者说“互联网+”是实现智慧港口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珠江水运》2008,(12):68-68
从上海召开的“第二届环太平洋港口清洁空气协作会”上获悉,上海将着力打造“清洁港口”,在港口规划、码头设计和港区操作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强港口环境保护,促进节能减排。随着港航业快速增长及港口迅速发展,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颗粒物在内的空气污染物排放随之增长,并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据了解,上海港在一定范围还存在粉尘无组织排放,少量固体废物未经处理随地堆放等现象,  相似文献   

18.
<正> 一、港口企业经营多元化的背景和目的 把港口作为一个企业来加以考察,是市场经济特定的产物。在我国,将港口赋予“企业”的概念也是港口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港口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人们希望港口经营者能以“企业精神”的经营理念来经营和改造港口。即在不增加各项生产要素数量的前提下创造新的产业机能,以应对市场的需求与挑战,惟有以企业精神来改革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产品服务策略,才能突破限制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港口企业经营多元化即为相应“企业精神”而提出,以应对日趋激烈的港口市场。  相似文献   

19.
《世界海运》2009,32(8):32-33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国际港航产业链条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全球港航物流业动态的结构性变化当中,作为一个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特大型港口企业,如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必须深入思考并不断实践、创新的问题。青岛港选择了一条与国内外知名航运企业“合纵连横、强强联合”,打造港航合作共赢的全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肖钟熙 《集装箱化》2005,(7):19-20,22
“走出去”和“引进来”都是利用国际资源更高级的形式。港口是我国国内(不包括港、澳、台,下同)交通部门中,最早引进外资的领域。在引进来方面,十几年来,中外合资的港口已遍布全国,新建的集装箱码头除洋山一期外,几乎都有外资的介入,这些对我国港口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保证了我国在加入WTO 后对外贸易的飞速增长,使港口成为开辟国内外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有力工具。但在“走出去”上,我国虽已经启动了走向国际港口市场的步伐,两个大型航运企业已经在国外投资建设了自己的码头。但与我国国家实力,我国港口企业的实力和我国港口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