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余小清  苏宇东  杨永成 《铁道车辆》2011,49(7):34-36,48
从铁路货车轮轴穿透超声波探伤、轮座镶入部超声波探伤、轴颈根部(或轴颈卸荷槽)超声波探伤、超声波探伤试块、超声波探伤耦合等方面分析了铁路货车轮轴超声波探伤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RD2车轴卸荷槽探伤裂纹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海 《铁道车辆》2002,40(6):42-43
根据徐州北车辆段因轴承退卸而进行电磁探伤发现的卸荷槽裂纹数和轴承未退卸利用微机超声波探伤发现的轴颈卸荷槽裂纹数汇总统计分析发现,轴承的退卸率为30%左右,70%的轴承未有退卸.30%的轴颈经电磁探伤能发现卸荷槽裂纹的比例为1.17%;70%未退卸轴承的轴颈经超声波探伤发现卸荷槽裂纹的比例为0.28%,也就是超声波探伤漏掉了大部分"安全的"卸荷槽裂纹.  相似文献   

3.
对RD2车轴轴颈卸荷槽部冷切事故原因分析及防止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允凰 《铁道车辆》1997,35(12):42-45
根据1996年铁路货车连续发生两起RD2车轴轴颈卸荷槽部折断,造成冷切事故,结合该轴检修中发现轴颈卸荷槽部早期发生裂纹较多的情况,通过计算分析,证明RD2车轴轴颈卸荷槽部强度薄弱,该处应作为轮对探伤的重点,并提出了加强探伤、解决探伤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李素静 《成铁科技》2009,(2):19-19,16
通过轴颈卸荷槽探伤常见波形及现用小角度纵波探头探伤局限性的分析,建议采用两种探头相结合的探伤方法,提高探伤能力。  相似文献   

5.
2002年以来,全路共发生3起货车冷切事故。值得注意的是,冷切部位都在轴颈卸荷槽区域。因此,探讨对货车RD2轮对不退轴承进行卸荷槽超声波手工探伤时的反射波的辨别,提高探伤水平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对3起货车RD2轮对轴颈卸荷槽冷切事故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轴颈卸荷槽超声波探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几起RD2轮对轴颈卸荷槽冷切事故的分析,指出了目前RD2轮对轴颈卸荷槽超声波探伤工艺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铁路货车改革和货车安全风险管理需要,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车辆部于2014年5月全面启动了铁运〔2007〕98号《铁路货车轮轴组装、检修及管理规则》(以下简称《轮规》)的修订工作,历时两年,于2016年8月完成了该项工作。本文就新《轮规》中超声波探伤工艺发生的主要变化进行解析,旨在帮助全路货车系统或与之关联系统的轮轴探伤技术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质量检查与验收人员,更好地理解新《轮规》轮轴超声波探伤工艺,促进新的轮轴探伤工艺顺利执行。  相似文献   

9.
高润山 《铁道车辆》2007,45(10):42-43
在探伤工艺中,《铁道车辆轮轴探伤工艺规程》(铁辆[1995]114号文),简称《手工探伤工艺规程》,已实施了11年;《轮轴微机控制超声波自动探伤机探伤工艺规程》(辆货[1998]89号文),简称《微超探伤工艺规程》,也实施了8年。实践证明,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这2个超声波探伤工艺规程均  相似文献   

10.
针对全路近期发生的3起轴颈卸荷槽部位冷切事故,铁道部运输局对全路RD2型轮对的检修技术条件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自2003年3月1日起,轮对进行段修及以上修程时,发现K1等级、K2等级车轴一律报废,运用时间达到或超过20年的RD2型40钢车轴一律退卸轴承,对轴颈卸荷槽部位施行磁粉探伤检查,轮对一经解体不再重新组装,运用时间达到或超过22年的RD2型40钢车轴一律报废.  相似文献   

11.
介绍桥上无缝道岔轨下基础“门”形筋混凝土道床、带限凸台道床板、底座纵连式道岔板5种无砟轨道结构。建立桥上3种无砟轨道结构的无缝道岔模型,提出计算参数,分析3种无砟轨道结构对桥上无缝道岔受力和变形影响,并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桥上底座纵连式无砟轨道结构无缝道岔与桥梁的纵向相互作用力较小,是一种受力较为合理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驼峰超速连挂事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驼峰超速连挂事故进行分析。分析对事故有重要影响的线路、调速设备和车辆等因素,考虑到贝叶斯网络能较好解决不确定性问题以及可以双向推理的特点,建立驼峰超速连挂事故树,并将其转化成贝叶斯网络,计算顶上事件的发生概率以及基本事件的后验概率。结果表明,超速连挂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线路纵断面、调速设备制动能力以及新型重载车辆三方面。进一步考虑新型重载车辆的共因失效问题,建立贝叶斯共因失效混合网络,计算并分析新型重载车辆对超速连挂事故的影响程度以及对既有驼峰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遮挡是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检测、跟踪和识别时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针对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之间的遮挡,以车辆常用的矩形模板为先验知识,首先对存在车辆遮挡的连通区域提取边缘轮廓,然后获取轮廓上的4类特征拐点,最后采用本文提出的基于轮廓特征拐点的车辆分离算法,将相互遮挡的车辆分离开来,便于后续对车辆的跟踪、匹配等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具有有效性、可行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我国铁路客车空调存在的问题和人工神经网络(ANN)在系统仿真、负荷预测、能量管理、故障诊断、系统辨识控制等方面的优势,综述了ANN在暖通空调(HVAC)中的应用及发展状况,阐述了我国铁路客车空调研究领域引入ANN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分析我国高寒地区机车的运用状况,指出电力机车在低温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并从机车的低温试验、关键部件、相关材料以及防寒加热等方面,提出电力机车防寒设计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上越新干线列车脱轨事故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新县中越地区于2004年10月23日发生里氏6.8级浅层直下型地震,地震引起线路剧烈横向晃动和上下起伏震动,导致列车脱轨。在新干线沿线加大地震早期检测预报系统布设密度,研究新的地震波检测方法以及地震预报技术和装置。研究和试验L型防脱轨护轮轨,并对鱼尾板进行加厚改造。在转向架上安装振动加速度检测仪,提高制动反应速度。在转向架轴箱下面安装反L型车辆导向装置,车辆脱轨后,导向装置会钩住钢轨,防止车辆过远偏离轨道溜逸。用厚钢板包覆桥墩、向桥裂缝灌注树脂和用碳纤维布等方法对桥梁进行加固。通过对列车脱轨事故分析和采取的对策,为我国铁路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方法的探讨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目的:通过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掌握掌子面前方地质信息,为施工单位优化施工方案、安全科学施工、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等提供依据,为预防隧道塌方、突水、突泥、突气等可能形成的灾害性等事故及时提供信息,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方法:本文以作者在八盘岭隧道和长梁山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亲身经历为背景,着重介绍了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在我国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工程的长大隧道施工中的重要作用和研究的重大意义。研究结果:本文系统地分析和归纳总结了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前期准备工作、地质超前预报目的及内容、预报的各种方法、预报成果的输出形式和方式、预报时间安排和过程、探讨和研究的结论等,侧重介绍了地质超前预报的各种方法。研究结论:地质超前预报是隧道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纳入施工工序,可以指导施工,为隧道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杜剑 《铁道货运》2009,(2):12-13
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了数字化铁路和理念,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与铁路信息化的关系,最后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铁路设施及资产的管理,物流与客流的监控,客货运营销以及运输安全与救援决策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家乡技术的列车移动网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在移动列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为乘客提供高速无缝的互联网接入服务的问题,本文对列车移动网络的自身特征以及所处无线网络环境进行分析,并建立一种基于多家乡技术的列车移动网络系统.构建具有多种无线外部接口和有线/无线内部接口的移动路由器,通过策略配置和网络状态实时监测,实现在多个不同类型的外部无线接口上进行流量分配和负载均衡的机制.提出一种基于自主选举方式的最佳移动路由器推举方法,通过分布式的协议消息交互推举出最佳移动路由器,保证了多个移动路由器的有效协同工作.仿真试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列车移动网络的总体可用带宽,降低列车运行所引起的数据传输速率抖动,增强网络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列车在曲线轨道上制动时车钩偏角对车辆运行安全性的影响,建立了前后两节车辆之间的连挂关系,导出车钩偏角随轨道曲线半径、车辆长度和车钩长度的关系,通过求解3节车辆的中间车辆车体的通用载荷方程,导出车辆前后心盘所受的横向载荷.运用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3节车辆的动力学模型,分析前中后不同车辆长度下中间车辆的运行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列车在曲线轨道上制动时,轨道曲线半径与不同长度的车辆连挂方式对心盘处的横向力影响较大;重车条件下,车辆的连挂方式主要影响车辆对轨道的作用力;空车条件下,车辆的连挂方式会影响车辆的运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