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均存在换乘距离长、换乘不便利等问题。介绍了轨道交通车站换乘方案的类型、控制因素及相关原则等,分析了相关高架站换乘方案设计案例,给出了轨道交通换乘站换乘方案建议,可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杨飞  贾俊芳 《综合运输》2021,(2):47-51,65
站在运输服务设计的角度,以增强旅客换乘出行体验为目的,提出“人、行李分离”的换乘服务理念,并基于该服务理念设计铁路客运枢纽内同站和异站换乘的方案。异站换乘方案设计时,提出铁路专用车的概念,打造一种全新的换乘模式,满足旅客换乘出行的多元化需求,吸引旅客主动换乘。最后,从心理和生理舒适性两个角度对换乘服务理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人、行李分离”服务创造了旅客换乘出行附加价值,提高了旅客的换乘出行体验感。  相似文献   

3.
上海轨道交通人民广场换乘枢纽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上海轨道交通人民广场换乘枢纽的总体规划布局与空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与设计,分析换乘枢纽的换乘形式与规模,提出合理、便捷、通畅的交通换乘方案,从而体现了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前期规划与项目实施性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了解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衔接的有效性,文章从换乘效率和换乘服务设施协调性两个维度构建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熵权-TOPSIS模型对换乘综合水平进行评价,并对南宁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与常规公交换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熵权-TOPSIS评价模型在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综合评价上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中运量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换乘衔接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交通系统效率、降低城市交通拥堵以及改善乘客出行体验具有关键作用。深入研究中运量公交与轨道交通换乘衔接优化,以提高换乘的便捷性和可靠性。首先,对中运量公交与轨道交通系统进行概述;其次,对中运量公交与轨道交通换乘衔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结合两者特点,提出针对性换乘衔接优化策略。以期提高中运量公交与轨道交通换乘的便利性,进而为人们的高效出行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王子甲  陈峰  李小红 《综合运输》2012,(6):71-74,87
本文基于对香港铁路公司的实地调研,结合其线网规划,分析了香港地铁同站台换乘的实现形式、运营特点,并与其他城市同站台换乘站的实现形式进行对比,采用计算机行人仿真方法和工具,建立3D仿真模型,对两种典型的同站台换乘布置形式进行评价分析,比较了两种形式下换乘站台的客流密度和换乘时间等指标,认为在换乘量较大的情况下香港地铁采用的单向同站台换乘可以大幅提高换乘效率。  相似文献   

7.
综合客运枢纽是实现多种轨道交通方式衔接换乘一体化的重要环节,为了找出影响综合客运枢纽换乘流线关键因素,合理布局枢纽换乘流线,采用决策与试验评价实验室(DEMATEL)与解释结构模型(ISM)融合方法,对综合客运枢纽换乘流线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DEMATEL方法研究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程度,结合ISM模型建立影响因素之间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深入分析综合客运枢纽换乘流线影响因素之间的影响层次及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换乘组织有序度是综合客运枢纽换乘流线的根本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采用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的瓶颈识别与优化问题。首先,分换乘方向确定了基于乘客换乘需求的换乘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建立了用于评价换乘站换乘服务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其次,采用Anylogic仿真动态模拟乘客在车站的换乘过程,根据仿真结果及综合评价模型分析了换乘站的换乘服务水平,识别换乘站的能力瓶颈;最后,以犀浦站为例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到犀浦站的能力瓶颈是检票闸机、铁路售票机及铁路实名制验票机。仿真结果表明,该能力瓶颈识别方法对换乘站设备布局及流线组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善维  张杨 《综合运输》2021,(1):82-86,109
本文以"节点+同台+站厅"为换乘方式的"F"型三线换乘站、以"节点+通道+站厅"为换乘方式的"H"型三线换乘站、以"站厅+通道"为换乘方式的"H"型三线换乘站为研究对象,应用AnyLogic软件进行动态仿真,以空间服务水平、平均换乘距离、平均换乘时间等指标,分析不同站型、不同换乘方式的三线换乘效果。结果表明,"F"型空间服务水平优于"H"型车站,但后者的平均换乘时间、平均换乘距离普遍优于前者。对于"H"型车站,以"节点+通道+站厅"的组合,乘客的换乘时间、换乘距离均优于"站厅+通道"的组合。但因后者客流较为分散,中部站厅用于换乘的楼扶梯端部或换乘通道出入口不易发生拥堵,空间服务水平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0.
在上海闹市区,明球线二期线路将穿越已建地铁1号线上体馆车站,以实现二线站台T型换乘。项目关键是有效换乘及穿越施工方案安全可行。设置换乘自动扶梯及共享站厅层,提高换乘效率;仔细分析原车站在穿越施工中的沉降与抗沉降因素,提出多重安全措施,使穿越更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国铁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间的过轨运营可减少乘客换乘,降低换乘站运营组织压力,改善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和安全性;但将导致土建投资成本增加。本文针对以上特性,提出了国铁与城市轨道交通过轨运营下社会总效用的计算方法。案例结果表明:过轨运营下,乘客出行成本减少的幅度大于投资成本增加的幅度,社会总效用为+19.7亿元,说明适合采用过轨运营。根据过轨运营效果的影响大小排序,分别为乘客平均换乘时间、客流增长率和换乘客流比例。同时,换乘客流比例越大、客流年增长率越大,乘客平均换乘时间越长时,过轨运营越合适。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跨线运输模式比较适应我国大众的行为习惯,但跨线列车的开行,加大了运输组织工作的难度,容易降低列车服务品质,需要与换乘组织模式配合形成完善的运输组织方案。通过改进的logit模型计算换乘模式的客流损失,再对比直达开行模式和换乘开行模式的经济效益,得出中长途列车宜采用开行直达列车为主,换乘模式为辅的运输组织方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为了找出影响高铁枢纽换乘效率关键因素,科学合理高铁枢纽布局,提出一种基于AHPDEMATEL组合评价方法。以高铁枢纽为评价对象,通过构建具有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初始权重,决策与试验评价实验室法(DEMATEL)求得各评价指标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从而确定各指标综合影响度。研究结果表明:其他交通衔接性、通道便捷性、设施供给度、枢纽组织有序度、停车场供需比、平均换乘时间、平均换乘距离、单位时间换乘量、绕行系数是影响高铁枢纽换乘效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为了完善乘客的公交出行链,设计了一种基于一卡通数据的公交换乘行为分析方法。文章首先分析公交换乘行为的时间和空间影响因素,然后设计以公交出行记录为基础的公交换乘行为识别流程,通过实例推断出研究时间段内所有对象的公交换乘行为,最后以公交换乘系数为依据判断城市公交直达性的优劣。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柳梧新区综合交通枢纽内旅客换乘衔接效率,文章分析了柳梧新区综合交通枢纽换乘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优化方案,改善了交通枢纽换乘秩序,提高了交通枢纽换乘效率。  相似文献   

16.
《运输经理世界》2012,(21):50-51
乘客在旅途中由这种车换到那种车,或由这次车换到那次车的过程就是换乘。换乘是由于“点对点”的交通需求与线网覆盖的不重合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如果换乘不方便,建地铁也就失去了地铁的意义了。  相似文献   

17.
城市客运交通枢纽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客运交通由多种交通方式构成,城市居民的出行往往是多种交通方式组合的过程,因此建设大型交通换乘枢纽,组织交通方式换乘,使乘客在城市对外交通及城市内部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集中在一个小区域内,从而提高换乘的效率、减少换乘的时间损耗。因此作为城市综合运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客运枢纽的合理布设、合理设计对改善整个交通系统功能,提高运营效率和解决出行换乘问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研究意义与现状 客运交通枢纽是在城市中由多种运输方式所连接的固定设备和移动设备组成的整体,它是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运输…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旅客在高铁枢纽内的接续换乘行为的走行流线及站内设施设备的利用是否合理,本文从旅客流线出发,根据西安北站的站内布置和旅客行为选择,利用Anylogic软件分别针对三种场景下的旅客站内接续换乘流线进行仿真分析.仿真数据显示,日常及大客流时期站厅换乘流线设备较站外换乘利用率低,站厅换乘通道未得到充分利用,可增加站台引导...  相似文献   

19.
结合上海轨道交通耀华路站工程设计实践,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确定了换乘车站共享供电资源的配置;结合低压供配电系统设置的基本原则,对换乘车站动力照明配电区域进行分区管理和资源共享;分析了换乘车站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为轨道交通换乘车站的资源共享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上海轨道交通的发展和地下空间的应用,线路间将会形成越来越多的换乘节点。由于换乘线路有时不能同期进行建设,新车站施工会对已运营的车站造成影响,这就涉及到对已建成地铁车站的保护。通过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换乘节点进行分析,得到不同换乘形式中新车站施工对已建成车站影响的规律,从而选择更加优化的施工方案和保护措施,为将来的换乘节点的施工作必要的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