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随着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被共享单车解决后,马路上的自行车也逐渐增多。城市中掀起"自行车热",北京市也开始建设首条自行车专用道。日前,有媒体从北京市两会获得消息,北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道预计于2018年9月份正式通车。首条自行车专用道连接上地软件园、回龙观地区。据悉自行车专用道沿路将会设置出路口、驻车区、运维中心、应急服务区等服务设置。该条自行车道采用封闭式设计,不允许机动车驶入。车道采用上下行双幅道路设计,道路  相似文献   

2.
电动自行车专用道设计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动车与自行车在混合行驶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避免电动车与自行车之间的冲突,本文查阅了相关非机动车专用道的设计规范,发现非机动车专用道宽度和通行能力与非机动车的速度和尺寸有关。本文提出设置电动车专用道,并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推导出了电动自行车专用道的宽度和专用车道数的计算公式,并利用推导出的公式对焦作市迎宾路段进行了电动车专用道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两轮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专用道一体化的改造方案是为解决城市中心摩托车和非机动车争夺路权带来的交通问题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专用道的设置不可避免也要对公交车站进行改造,交通比较复杂。为有序引导站点处的交通流,保障乘客安全,首先介绍了路段两轮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专用道一体化方案的改造原因和思路,然后结合城市交通宁静化理念,对直线式停靠站和港湾式停靠站处的专用道提出了几种设计方案,并分析其优缺点和用地条件。经过对比,推荐公交站点处采用曲线式两轮车专用道设计方案,最后还配套了一些交通宁静化措施。  相似文献   

4.
公交专用道是公交优先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单线公交专用道并不能从实质上解决公交优先的问题。为能更好地发挥公交专用道作用,提出了在大城市或特大型城市设置双线公交专用道,以及双线公交专用道的设置条件,并对双线公交专用道和单线公交专用道的效益进行对比,运用模型计算后得出了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的发展,低慢速交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不仅是居民休闲娱乐、购物、锻炼的重要方式,也是居民短距离出行的主要途径,是中、长距离出行中与公共交通接驳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各地对慢行系统的建设越来越重视,相比新建项目,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提升改造会遇到空间狭小、障碍物较多等问题和困难,改造效果未达预期。目前国内对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专用的设计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本文通过佛山市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提升改造的工程实例,对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改造设计提出应注意的细节,并对改造设计需特别注意的要点作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应对交通拥堵,我国各大城市都相继在城区开辟公交专用道,但我国目前关于公交专用道各种规范不全面、不统一、不详尽。基于这种背景,在吸取各地公交专用道设置实际经验,充分比较各种规范的基础上,给出公交专用道的设计标准建议,详细规范公交专用道设置方式,公交站台设置位置、尺寸,公交专用道标线和标志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公交优先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公交专用道是实现公交优先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公交专用道的设置会对公交车产生正面效益,但也会对其他社会车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公交专用道设置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交通流的运行状况。文中采用相应的延误模型,通过交叉口的交通延误研究来分析专用道设置的效益。运用该方法对重庆市某一道路公交专用道设置效益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在保障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交叉口间接左转的运行效率,分析了间接左转的设置条件,定义了典型应用环境,并将规划方法放入典型应用环境中采用微观仿真软件进行评价。结合我国的交通结构特征进行了组织设计的优化,提出了结合路中式公交专用道设置间接左转的组织方式和右转机动车与自行车在近交叉口段转换车道功能的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9.
阐述无锡市为解决对公交出行市民满意度不高问题,在主城区范围内进行若干公交专用道的设置,并从公交专用道的设置需求、设置形式、设置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形成网络化、系统化、规模化的公交专用道系统.通过公交专用道网络建设,合理分配道路资源,提高公交服务水平,改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保障市民的基本出行需求.并采取"软硬结合"的发展策略,充分利用骨架路网条件,积极改善运能结构,有效利用道路空间资源,保障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改变道路横断面为汽车通行能力而设计的认识,倡导为人和货物高效转移的交通服务理念,有效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的现状,从行为学的角度分析了步行、自行车、电瓶车、公共汽车、私家小汽车、出租车等多模式出行的行为特征和行为规律,依据多模式出行的行为特征和行为规律,结合汽车行驶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出租车、私家小汽车港湾式换乘区、交通人行步道、休闲人行步道、自行车和电瓶车专属存放区等多模式道路横断面新元素。主干道横断面布置为:中央分隔绿化带,两条私家小汽车机动道,一条公交专用道,将出租车、私家小汽车的港湾式换乘区及自行车、电瓶车专属存放区布置在加宽的机非隔离带,交通人行步道布置在公交专用道外侧,非机动车道布置在交通人行步道外侧,非机动车道外侧设置路侧绿化带,最外侧设置休闲人行步道。  相似文献   

11.
单晓峰  王炜  王昊  徐上 《交通与计算机》2006,24(6):41-43,64
自行车是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研究自行车交通流的特性对于合理规划道路交通资源,提高白行车交通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白行车交通流与机动车交通流的不同特征,提出了以单位面积车道上车辆集散程度定义白行车交通流密度的新方法,并基于调查数据,研究了非拥挤状态下自行车交通流密度、车速和流率3个参数的相关性,发现非拥挤自行车流的速度总是分布在接近期望车速的范围内,且与流率、密度无关,而速度的离散程度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最后,分析了车道、宽度与交通流3个参数的相关性,并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模型,模型可用于在给定自行车交通需求以及服务水平条件下自行车道的设计宽度。  相似文献   

12.
以交通安全为目的,通过对国内外的自行车交通的调查,结合我国的人多、车多的实际情况和国外典型事例,分析了我国自行车交通存在的问题,从快捷、方便、安全等方面对自行车交通进行了人性化的设计探讨,提出了适合中国的自行车交通的人性化设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选取天津市快速环路的路段为仿真背景,在主线为双向6车道和8车道时,分别进行多功能车道设置的必要性分析。采用VISSIM微观仿真软件,在主路车道数相同时,将设与不设多功能车道两种情况下事故车辆每车停车时间均取为15 min,仿真每种情况在事故停车率分别为0.05%、0.1%下的通行能力及延误。通过比较设置与不设置多功能车道在车辆紧急停靠时主线的通行能力及其它车辆延误,来分析多功能车道设置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元胞自动机(CA)的自行车流建模及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晋  王慧  李平 《公路交通科技》2006,23(1):125-129,134
为研究城市复杂的混合交通,通过分析自行车的行驶特性,建立了包括元胞尺寸、速度、状态空间及属性、元胞的邻域与局部元胞演变规则的单向自行车二维CA模型。理论分析和数字仿真表明,该模型不仅能灵活有效地描述自行车流,而且其速度-密度特性和最大通行能力的数值范围均符合实际或经验数值。利用该模型还分析并仿真了车道数对单车道自行车通行能力的影响:随着车道宽度的增加,单车道通行能力随之增加,但幅度呈递减趋势,且车道数增长到一定时,通行能力不再继续增长。  相似文献   

15.
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利用太阳能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不利影响,是可以替代石油、煤炭的经济环保的绿色能源。将太阳能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课题研究国内外太阳能电动自行车发展现状,结合自制电动自行车太阳能充电系统,分析、验证太阳能充电系统在电动自行车上应用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道路交叉口是人流、车流散集的地方,视为城市的小中心点,改造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道路的使用。通过大庆路改造前存在问题、现状分析与设计改造后进行对比,通过合理设置导流岛渠化、标志标线、信号控制、交叉口视距,自行车道设计,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最后提出开封市下步道路交叉口设计趋势,使之达到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经济适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特殊车辆的优先通行是道路交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而目前相关控制措施存在实施难度较大、道路空间利用率低和道路通行能力下降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结合智能网联汽车(CAVs)技术特点,提出考虑特殊车辆优先通行的CAVs专用车道控制方法,按应急车辆、一般优先级车辆和CAVs的优先通行顺序设计车辆通行规则。通过预测特殊车辆到达下游交叉口时的路口排队长度,建立“满足不同优先级特殊车辆通行需求”的动态清空距离模型,其中应急车辆以速度损失最小化为优化目标,一般优先级车辆以均衡车辆通行需求为优化目标。针对CAVs在专用道上可能成为其他车辆通行障碍的情况,考虑换道安全和不同换道动机,设计CAVs进入和离开专用道的规则,建立换道决策控制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不同优先级车辆的专用车道通行控制策略。通过仿真实验对所提方法的控制效果予以分析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与不考虑特殊车辆优先通行的控制方法相比,虽然该方法的车均出行时间和人均出行时间分别增加了3.9%和2.8%,但特殊车辆的车均延误时间减少了59.6%以上;与IBL控制方法相比,该方法的车均出行时间和人均出行时间分别减少16.7%和14.6%,特殊车辆的车均延误时间减少13.5%,专用车道利用率提高36.3%以上,并且在CAVs渗透率大于0.4时获得最佳控制效果。该控制方法在特殊车辆优先通行方面,减少了单一控制策略的局限性,为交通控制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基于目前电动自行车任性驾驶、超标车辆屡禁不止、交通违法行为突出、交通事故频发、登记工作不规范、信息系统不完善、号牌生产无监管、应用机制未形成、违法取证认定难、罚款处罚成效低、执法矛盾易诱发、专项整治易反弹等管理突出问题和难点,为有效加强电动自行车和骑行者的安全管理,本文介绍了自行车备案登记的信息化设计和实现,以此为基础并结合数字化号牌、电子备案凭证等技术,构建一套“备案登记+电子凭证+违法告知+受教免罚”的电动自行车治理新方案。  相似文献   

19.
The classic two-degree-of-freedom yaw-plane or ‘bicycle’ vehicle model is augmented with two additional states to describe lane-keeping behaviour and further augmented with an additional control input to steer the rear axle. A simple driver model is hypothesised where the driver closes a loop on a projected lateral lane position. The driver can select the preview distance to compensate driver/vehicle dynamics, consistent with the ‘cross-over’ model found in the literature. A rear axle steer control law is found to be a function of the front axle steering input and vehicle speed that exhibits stability similar to a positive-real system, while at the same time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the driver/vehicle system to track a complex curved lane and improving steady-state manoeuvrability. The theoretically derived control law bears similarity to practical embodiments allow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ctional value of steering a rear ax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