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海运》2016,(7):7-11
随着保障海员权益法案《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的生效,海员的工资标准引起航运界广泛关注,直至目前,船东及航运界相关方对海员劳工工资标准仍存在不同的理解,甚至存在海员多套工资标准情况,也不断有船舶因海员工资相关的缺陷而被PSC滞留。从《海事劳工公约》《中国船员集体协议》《香港海员集体协议》以及ITF(国际运输工人联盟)海员集体协议角度对比分析海员的劳工工资标准,供船东、海员招募机构及相关方参考。  相似文献   

2.
杨千 《中国海事》2009,(7):46-48
航运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扩展,对海员的需求日益增长。文中通过对国际海员劳务的重要性、国际海员劳务环境以及我国海员劳务竞争力的分析,提出大力发展国际海员劳务输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提高我国海员劳务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1979年9月经国家批准,中远向日本的一家船公司派出第一批船员,从此揭开了中国海员劳务输出业的序幕,也写下了中国海员进军世界航运市场的新篇章。 1993年8月5日中远劳务公司成立之后,劳务外派业务更是如虎添翼。7年来,中远劳务公司累计外派海员及其它劳务人员9.8万人次。经济效益逐年增长。公司在1998年全国最大50家外经企业排名中(按完成营业额排序)已名列第17位,发展成为如今全国最大的海员输出机构。1996年公  相似文献   

4.
<正>上海中波航运管理有限公司隶属于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波轮船股份公司(简称中波公司),负责对中波公司中方所属与航运相关企业的领导管理,下辖中波船员公司、上海弘发航运有限公司、上海中波国际船舶管理有限公司、中波国际海运研发中心。中波船员公司是中波公司专业从事国际海员劳务的业务管理部门,不仅为中波公司自有船队派员,也开展海员劳务外派服务。公司具备中国海事局甲级船员服务机构及外派海员服务机构资质,通过DNV-GL ISO9001:2008认证,拥有一支高素质船员队伍,能够适应现代大型重吊船、杂货船、集装箱  相似文献   

5.
经过国内多家劳务公司及其驻海外代表的共同努力,中国海员近年来陆续突破了挪威、希腊、德国、英国等欧美国家的劳务市场,但基于中国海员的整体素质仍然不高,我们要想与菲律宾、波兰等国在劳务外派领域一拼高下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外派海员总人数离预期目标相距甚远,与菲律宾的20万名外派海员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6.
鑫裕盛船舶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1月。该公司是国内第一家获得商务部批准的拥有海员外派经营资格的民营企业,专业从事国际船舶管理和海员劳务外派业务。2002年8月,公司通过了挪威船级社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成为中国船东协会会员。公司成立5年来,业务发展迅速,先后与20多家实力雄厚的国际知名  相似文献   

7.
海员劳务输出面临的机遇与中国航海教育改革   总被引:19,自引:13,他引:6  
章分析了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情况,讨论了中国海员劳务外派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困难以及中国海员的弱点,提出了对我国航海教育和船员培训进行改革的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8.
目前,约有10万人次的中国海员服务于外国籍和港澳台地区籍船舶,并且这一队伍正以每年7000人次左右的规模持续扩大。中国外派海员的基本素质及职业能力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海员劳务重要输出国之一。中国海员外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国的海员外派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曲折的路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员外派劳务质量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简要介绍中国海员劳务外派业务的现状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外派海员劳务竞争力,并从营销的角度探讨了提高中国海员外派劳务质量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1979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由中国远洋运输公司派出的29名海员登上了日本饭野公司所属6万吨油轮“睦邦丸”工作,这是我国大陆最早一批外派海员,从此拉开了中国海员劳务输出的序幕。从1979年到1999年我国已向国(境)外提供各类商船海员劳务41.38万人次,1999年达到38,766人次。海员劳务产业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不仅给国家创收了外汇,为企业增添了效益,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海员的就业压力,学习了发达国家航运管理的先进经验,促进了我国航运业,航海教育和培训的发展,扩大了我国的对外交流和对外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远人力资源开发公司和中远对外劳务合作公司于2000年9月合并重组,成为中远(集团)总公司直属的从事国际劳务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专业公司。形成了以海员外派及相关业务为主、陆地劳务和人才开发相辅相成的经营格局。公司海员外派主营业务的在船规模超过1200人,进入全国海员外派企业前十名的行列。公司管理日趋规范,效益稳步增长,收入不断创历史新高,被评为中远集团“双文明先进单位”,并连续多年保持“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事》2020,(5):65-65
IMO确定2020年世界海员日主题近日,国际海事组织(IMO)发布第4198号通函,公布了2020年"世界海员日"的主题为"我们海员的未来",这一主题与今年世界海事日主题"可持续发展的航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地球"密切相关。IMO将与海员及海运界人士围绕鼓励和引导航运界认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并就航海的未来发起一场涉及SDGs对航运界的意义以及航运界如何继续在实现SDGs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2011年6月25日,全球150多万海员迎来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世界"海员日"。这一节日是国际海事组织为了感谢海员的贡献、向海员致敬,而在一年前设立的。为热烈庆祝这一节日,由交通运输部主办的2011年中国海员大会在上海黄浦江畔隆重召开,航运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围绕  相似文献   

14.
正2020年世界海员日主题:我们海员的未来国际海事组织(IMO)发布第4198号通函件,将2020年"世界海员日"的主题确定为"Our Seafaring Future"(我们海员的未来),这一主题与2019年世界海事日主题"Sustainable Shipping for a Sustainable Planet"(可持续发展的航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地球)密切相关。IMO将与海员以及更广泛的海运界人士围绕鼓励和引导航运界认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就航海的未来发起一场涉及可持续发展目标对航运界的意义以及航运界如何继续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对话。届时,IMO将邀请海员和海事界分享他们在全球可持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伴随海运业务的发展,国际海员劳务市场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高级船员一直供不应求。在发达国家劳务成本居高不下、发展潜力有限,亚洲等新兴海员劳务市场发展方兴未艾的情况下,以强大的人力资源为后盾的中国海员劳务市场已经迎  相似文献   

16.
李雨霏 《珠江水运》2011,(22):84-85
国际航运界和公约对现代海员语言素质的要求日趋提高,而我国海员的语言素质不尽人意,给航运安全带来了影响。良好的语言素质对保障航运安全、降低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海员劳务外派业务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外派规模,并逐渐成为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初步估算,目前中国海员服务于外国籍和港澳台地区籍船舶每年约10万人次,并且这一队伍正以每年7 000人次左右的规模扩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海事》2013,(7):6-8
2013年6月25日,第三个"世界海员日",船舶挂满旗,披节日盛装。65万、占世界1/3的中国海员群体、每年近10万人次的外派海员规模都不折不扣地表明中国是个海员大国。黄浦江畔,由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3中国海员大会汇聚了政府管理部门、航运界、院校等的近300名代表,隆重庆祝海员的节日,号召全社会关注海员、关爱海员。会上,各界代表畅所欲言,共同就"维护海员权  相似文献   

19.
《中国船检》2007,(5):87-87
中海海员对外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在原中国海员对外技术服务公司基础上组建的。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向国内、外船公司提供海员、海务、港口技术服务和其他工程、生产技术人员及服务人员;向国外提供各类劳务人员及工程承包项目。  相似文献   

20.
一、海员劳务市场之现状 随着国际航运业的发展,国际海员日益缺乏。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世界船队需要船员100万以上,其中高级船员约占40%,普通船员约占60%。据预测,从现在起到2000年,国际航运海员市场大约缺少30多万高级船员和40多万普通船员。发达国家基于船员紧缺、船员费用高等问题,他们一方面大力加强船舶现代化,减少在船编制人员;另一方面则积极从发展中国家输入船员劳务,使得国际海员劳务市场日渐东移。 已于1997年2月1日生效的《STCW/95国际公约》,对航运公司的船员素质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给国际航海教育培训和船员劳务市场带来新的变化,国际海员劳务市场正朝着有利于我国海员外派的方向发展。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过去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中占有份额较少。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扩展海员劳务的国际份额,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极好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