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
根据直喷式柴油机抑帛 合燃烧和激活扩散燃烧可以同时降低NOx排放和油消耗率的原理,作者试制了在主喷孔附近设置微小孔径副喷孔以抑制初期燃烧和活化后期燃烧的组合喷嘴。在单缸柴油机上与现用的普通喷嘴进行了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2.
具有共轨式喷射系统的燃烧技术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MTU 4000系列柴油机,采用了一种新的共轨式喷射系统。它克服了传统喷射系统的典型约束,即喷射压力与柴油机转速有关,本文提出了有关燃烧技术发展的新措施,并要求充分利用共轨式喷射系统的优点,利用柴油机整个特性场中可获得的高的喷射压喷孔的数量,还可以应用更浅的活塞顶面盆槽从而将改善空气在燃烧室中的分布,最终可以降低有害物的排放和燃油消耗率。  相似文献   

3.
为阐述高压喷射燃油雾化的机理,以及喷雾燃烧的机理,使用快速压缩装置和各种光学摄像系统观察了高温、高压气体中燃油喷雾动态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柴油机性能研究的理论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机车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和燃烧室系统故障的主要形式及其主要故障的诊断问题。诊断方法的突出特点是直接通过对柴油机燃油喷射和燃烧过程的分析,揭示导致其性能恶化的原因。由此而建立的高压油管压力波统计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的诊断方法,缸内示功图(倒拖示功图和燃烧示功图)和放热规律分析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燃油喷射及燃烧室系统故障的诊断问题。此外,通过长、短通道实测示功图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查喷射参数对重型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特性的影响.为对采用高压共轨喷射系统的柴油喷射和雾化特性进行分析,对于诸如喷射延迟期、喷射持续期以及喷油率和喷孔数之类的喷射特性,均采用一种准维模型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喷油率的改变是在各种不同的喷油参数下实现的,同时将对发动机性能和排放进行模拟.最后,将探讨适用于高效、...  相似文献   

6.
在有关新型内燃机车、内燃动车或更换动力的机车的报告中经常提到的柴油机 ,均装用共轨式喷射装置。采用共轨式燃油喷射方式 ,这意味着什么呢 ?众所周知 ,柴油机的燃烧方式是将燃油喷射到被加热的燃烧用空气中。这种燃烧方式是通过自动发火实现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喷射方式或燃油喷射装置类型的影响。对此 ,燃油的雾化程度以及喷射油束的分布、方向及其对热的燃烧表面的冲击起着很大的作用。并且相关的活塞位置或曲轴转角到上止点前的喷油始点 ,决定了柴油机的燃烧过程。传统柴油机的喷油泵是通过齿轮装置驱动的 ,各缸的供油量分别由凸轮驱…  相似文献   

7.
燃油喷射系统是柴油机中最重要的子系统,为满足柴油机的多用途需求,必须开发出高性能的燃油喷射系统。以柱塞式燃油喷射装置和共轨燃油喷射装置的结构、特点及功能为着眼点,介绍柴油机燃油喷射装置的技术发展动向,并以电磁阀式喷油器为例,阐述了材料技术的发展为先进的共轨喷油系统实现高压喷射与多次喷射功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710G3B型二冲程柴油机是美国GM公司在其第三代二冲程柴油机(710系列)的基础上经不断改进而于1994年制成的,其缸径230.2mm,活塞行程279.4,标定转速900±4r/min,功率3060kW。本文从结构特点、工作原理、燃烧完全度、燃油喷射、热效率、涡轮增压器及其与柴油机的特性匹配、技术保养等方面对该柴油机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近代机车柴油机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述了近代机车柴油机的发展趋势,除柴油机主要技术参数得以提高;采用燃油高压喷射;降低有害物排放,改善环境污染;采用新结构、新工艺提高可靠性;应用新学科,近几年来机车柴油机技术又取得了新进展,主要是单机大功率4413kW(6000马力)等级柴油机的研制与发展,模块式结构设计,共轨式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和电控技术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采用后喷射改善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系列运转工况下试验研究了后喷射对共轨直喷式柴油机减排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全部工况范围内,采用后喷射可以降低排气烟度,而热效率和其他排放指标并无恶化。降低排气烟度的后喷射最佳油量为总喷油量的20%。后喷射的最佳定时为紧接主喷射之后。从燃烧室底部观察的燃烧火焰显示,后喷射促进了碳烟的氧化。  相似文献   

11.
在一台光学高速直喷柴油机上采用多级喷射方法进行了低温压缩发火燃烧研究。对放热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自然火焰光度摄像,实现了整个循环燃烧过程可视化。测量了排气管内的NOx排放值,分析了引喷定时、引喷燃油量、主喷定时、运行负荷以及喷射压力对燃烧和排放的影响。低温燃烧模式是通过采用喷射定时远在上止点之前的小量引喷及随后在上止点之后的主喷来实现的。试验结果与传统柴油机(扩散)燃烧进行了对比。在所有低温燃烧下观察到以预混合为主的放热率曲线模式,而在传统燃烧方案下观察到典型的扩散火焰燃烧放热率模式。在传统的燃烧条件下观察到高亮度火焰,而在低温燃烧方案下观察到亮度低得多的火焰。在较高负荷和喷油量较低的方案,观察到在有些方案下有液态燃油喷入低温预混合火焰中。与传统扩散燃烧相比,低温燃烧在相似的运行负荷下取得了碳烟和NOx同时降低的效果。对于高负荷条件,由于缸内温度较高,NOx排放量较大。不过,与传统燃烧相比,高负荷条件下碳烟量有明显降低,这表明,增大喷射压力可显著减少碳烟排放量。  相似文献   

12.
机车柴油机喷射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典型故障下高压油管压力波的波形分析和频谱分析,在压力波上定义一些特征参数作为诊断参数。将柴油机专家在喷射系统故障诊断方面的经验、知识和现场大量的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存储于知识库。采用Bayes定理进行推理,达到诊断机车柴油机喷射系统典型故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辆所研制的柴油机高压油管压力波检测仪在我段的现场应用情况。该仪器工作稳定,测量的高压油管压力波形稳定可信,能够准确反映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工作状况。  相似文献   

14.
青藏铁路原机车柴油机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青藏铁路位居世界屋脊,空气稀薄造成内燃机车柴油机燃料燃烧过程恶化,柴油机输出功率受到限制。为使柴油机最遥效的适应高原环境,对柴油机增压、中冷、燃油喷射、综合配套及控制等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上述诸部件特性随海拔高度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定量的研究成果。从而为指导高原柴油机这一新机型的设计奠定了基础。通过对16V240ZJE及12V280ZJ两种柴油机进行的适应高原环境的改进设计,完全可以达到青藏铁路对内燃机牵引动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MB839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喷油规律、喷油器偶件实际通流面积uf的测试,以及改变燃油喷射系统的结构参数对规律影响的试验,揭示了MB839预燃室式柴油机的喷油规律,并提供了如何改变燃油喷射系统的结构参数来改变喷油规律以满足柴油机工作过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为改变机车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维修模式,采用PITE3120型柴油机气缸状态分析仪对机车气缸燃烧状态进行动态检测,对故障达到快速、量化判断,对机车质量实行跟踪,提高了机车运用效率,降低了检修成本。  相似文献   

17.
瑞士苏黎世联邦技术大学内燃机及燃烧技术实验室和NSD(新苏尔寿内燃机公司)和ABB涡轮系统公司合作,对一台1420KW中速柴油机进行了优化,使其在发电运行时有害物排放量降到最低程度。采用了综合空气和燃油方面的各种措施,除了增压系统高压侧采用米勒方法和冷却的废气再循环外,还采用了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及可变涡轮几何形状的废气涡轮增压器。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JL-902型机车柴油机燃烧系统分析仪的系统组成、结构特点、现场测试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通过对测试的示功图和高压油管压力波的分析能够得出柴油机燃烧系统的基本性能参数,并为柴油机提供了一种新的测试设备。  相似文献   

19.
电热塞辅助点火的直喷式天然气发动机的设计和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爆燃的限制和需要在接近理论空燃比的条件下运行,常规(奥托循环)的天然气发动机与柴油机相比,功率和热效率都较低。现正在开发在直接喷嘴的狄塞尔循环中燃烧天然气的技术,这种燃烧方式不易产生爆燃也不易受空燃比控制的限制。采用直接喷射天然气(DIG)技术能使天然气发动机达到与同型柴油机相同的功率和热效率水平。现在正在进行的实验的研究目标是对铁路调车机车用的、功率为1500kW的DIG3516型发动机进  相似文献   

20.
在一台采用高压共轨喷射系统的多缸柴油机上对3种喷嘴形状各异的喷油器进行了试验。试验采用多种喷射压力,并结合使用废气再循环技术,以获得低的NOx和碳烟排放。研究中采用的喷油器包括6孔喷嘴的、10孔喷嘴的和K系数为3的6孔收敛形喷嘴的。所有3种喷油器具有相同的流量值。所试的所有3种喷油器在各自适当的条件下均有NOx和碳烟减排效果。研究发现,低温燃烧可通过采用高的废气再循环率与晚喷相结合来实现。在传统的喷油定时下,高喷射压力明显减少了碳烟的排放。在推迟的喷射定时(即上止点后5°曲轴转角)下,喷射压力的影响不明显。研究发现,在相同的喷射条件下,与直孔喷嘴相比,收敛形喷嘴会产生更高的碳烟排放量。收敛形喷嘴对NOx排放和燃油消耗率的影响不明显。10孔喷油器中的小喷孔喷嘴可产生较小的燃油滴从而导致更好的雾化。10孔喷油器在宽广的运行条件下似乎具有更好的空气利用率从而有显著的NOx和碳烟减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