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大起大落、出现前所未,有的“低迷”,令众多厂家大跌眼镜、手忙脚乱。由于先前对市场判断的不准确,所以令几乎所有厂家由于产能过剩而出现严重库存。而今年刚刚跨入新年,车市一股降价寒流扑面而来,来势之快、来势之猛,叫人始料不及。这就给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今年车市究竟会如何?大家所关心的2005年中国的汽车市场能否走出低谷、保持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2.
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大起大落、普遍喊“冷”,令众多厂家大跌眼镜、手忙脚乱。由于先前对市场判断的不准确,所以令几乎所有厂家由于产能过剩而出现严重库存。今年车市究竟会如何?能否走出低谷、保持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3.
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大起大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迷”。由于年初对市场判断不准确,几乎所有厂家都出现了产能过剩、库存积压严重等问题。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2005年汽车市场究竟如何?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能否走出低谷、保持上升势头?依笔者之见,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将呈现六大特点。  相似文献   

4.
2005年车市究竟会如何?大家所关心的2005年中国的汽车市场能否走出低谷、保持上升势头?以笔者之见,2005年中国车市将呈现6大特点:  相似文献   

5.
森林 《汽车情报》2005,(36):13-17
临近年关岁尾,200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全然没有了悬念——不温不火,平稳发展已成定局。从2005年车市特点已不难看出,在2003年开始显露苗头的汽车买方市场正在加速形成,中国汽车市场已进入了一个转型的时期,市场变数进一步增大,各种相关因素都将影响中国车市今后的走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车市在经历了3年的高速增长后,汽车市场的增速今年开始放缓。产能激增、新品迭出、降价不停换来的不再是消费者蓬勃的热情,而是令厂家和经销商毫无办法的持币待购情绪。2004年5月,国内车市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降价狂潮,业界不禁惊呼为车市“黑五月”。  相似文献   

7.
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正如原先预计的那样,没有出现2004年式的大起大落,而是保持了一个趋缓、平稳的增长态势。今年车市又将何去何从?大家所关心的2006年中国的汽车市场能否火起来,或继续保持平稳上升势头?[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汽车导购》2005,(3):21-23
2004年从第二季度开始,汽车市场开始出现逆转,由一季度41%的增长率不断下跌直至负增长。车价也由年初的加价购买到一轮又一轮的价格大战。尽管新车不断出现.降价声不绝于耳,但似乎并没有改变消费者持币待购的现象。而到了2005年,从各厂家的销售数字来看,又是形势一派大好。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有人把车市比作股市,车价涨涨跌跌,消费者到底该如何跟进呢?《汽车导购》编辑部就2004年.2005年汽车市场的分析.预测采访了几位汽车厂家的相关负责人。从对他们的采访中,读者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认识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的状况及2005年将会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年伊始,广大“爱车族”面对2005年车市充满着太多的“猜想”:市场变量实在太大,明明“可能”会变成“不可能”,而横看竖看“不可能”又会变成“可能”。又有谁能说得清楚——2005年之中国车市,有多少“猜想”最终会演变成为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中国车市经过多年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家和服务供应商意识到中国汽车售后市场的巨大潜力,如今的中国汽车售后市场已经成为一块香饽饽。  相似文献   

11.
陈然 《汽车导购》2007,(1):88-91
2006年就要过去了。回首这一年的中国车市,真可谓“波澜壮阔”——车型的降价促销,升级换代,新品上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看,都超过了往年,中国车市呈现井喷之势。同时,这也意味着那种少数厂家、几个车型“统治”汽车市场的时代过去了。 在“排山倒海”的新车到来之际,为了吸引消费者,各个厂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都采用了什么独特的措施呢?他们的宣传效果如何呢?在这一场长达一年的较量中出现了什么发人深思的现象呢?请大家跟随记者的脚步,来看看这场车市大战中最引人关注的事件和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与2005年整体车市比较低迷相比,汽车相关政策的频繁出台成为2005年车市的一大亮点,在中国入世4年以及汽车稳步增长之际,完善的法规将会使中国汽车产业逐渐受益。而《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汽车贸易政策》等政策法规的推出,必将对我国汽车业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龙 《汽车导购》2007,(3):76-77
从2000年到2006年,无论车市“井喷”还是“低谜”,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出现的正常波动,但是相对于并不景气的欧,美,日等国家或地区的市场来说,这些年中国汽车市场整体上都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200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正如原先预计的那样,并没有出现 2004年式的大起大落,而是保持了一个放缓、平稳的增长态势。 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又将何去何从?能否重新“火”起来?是否还会继续保持平稳上升的势头?依笔者之见,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将呈现八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在经历了2002年的“井喷”式爆发和2003年的持续高速发展后,中国汽车市场在今年四五六月份的表现多少有些令人失望。在略显沉闷的气氛中,上海通用猝然出手,首先挑起降价之战,紧接着,一汽一大众和上海大众也一反常态,联手全线降价。2004年过半,车市仿佛进入了更加让人迷惘的阶段。这次打响的“价格战”会给中国汽车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今年车市还会继续高速发展吗?记者约请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副主任徐长明、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商务信息中心副部长且小钢对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国内车市的汽车销售在平淡中结束,没有期望中的大降价,也没有太耀眼的“黑马”。虽然2005年的车市表面上是“按兵不动”,但实际上却是“暗藏汹涌”。经销商的优胜劣汰更为激烈,厂家的促销手段更为新鲜,市场上的销售模式也琳琅满目…  相似文献   

17.
2010年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来说是一个政策多发年。由于中国汽车市场受到政策影响较为明显,因此各项政策法规的陆续颁布,成为影响车市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卓言 《汽车导购》2005,(9):46-49
无论是汽车生产商,还是经销商,对2004年下半年的回忆肯定不会美好,面对当时市场嘎然而止的消费热情,谁都没能想出太多的办法,只能是大打价格战,而参与品牌之多,涉及车型之广,都属历年少见。不过这些举动并没能真正起到救市作用.反倒是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最终导致了大量库存出现。转眼间2005年的下半年已近半,价格战的导火索又在瞬间燃起,商家们究竟是否会好了伤疤忘了疼,重蹈2004年覆辙?今年车市还有多少良机值得等待?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难以回答,太多的变数令行业专家和厂家同样也心存疑惑,或许只有从市场行情中才能略微看出一些苗头。  相似文献   

19.
2005年的中国车市预计不会像2004年那样大起大落,会持一个缓慢的增长态势。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今年汽车总需求量将达到580万辆,增长12%,其中轿车需求量为275万辆,增长17%。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更趋白热化、表面化。2005年车市这块大蛋糕究竟如何分?将成为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可谓中国车市的“降价”年,大面积,大幅度和长时间的降价令车市原有的价格体系不堪一击。不过,各大汽车厂家并没有因此而放慢推出新车的步伐,从以下这些令人期待的车型就不难看出他们对于2005年的车市还是充满了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