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吲哚氰绿排泄试验评估肝储备功能及在分流加断流术 (联合术 )适应证的选择 ,确定手术时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吲哚氰绿排泄试验与常规方法比较 ,结合临床资料及术后并发症分析 ,确定这一方法在评估肝储备功能中的作用。结果 当血浆吲哚氰绿 1 5min潴留率 (ICGR1 5)小于 2 0 % ,可实施联合术 ;而当ICGR1 5大于 2 5% ,特别是病肝明显缩小者 ,不宜施行联合术。结论 吲哚氰绿排泄试验能够更为客观的反映病肝储备功能 ,对外科术式的选择、手术时机的确定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不同疾病状态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25(OH)D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慢性HBV感染者2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70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6例),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肝功、凝血及乙肝病毒学标志物并对肝硬化患者进行Child-Pugh分级、计算肝脏纤维化FIB-4评分等。结果①慢性HBV感染者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14.37±7.18)ng/mL,低于正常对照组[(23.60±6.20) ng/mL,P<0.05],其中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清25(OH)D水平[(11.20±5.99)ng/mL]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22±6.84)ng/mL,P<0.001]和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7.16±7.55)ng/mL,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血清25(OH)D与ALB水平均呈正相关,与PT水平呈负相关,肝硬化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与FIB-4评分呈负相关;③在肝硬化Child-Pugh C级的患者中血清25(OH)D缺乏者占91.9%,Child-Pugh B级的患者中血清25(OH)D缺乏者占81.6%,Child-Pugh A级的患者中血清25(OH)D缺乏者占67.1%;④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FIB-4评分≥1.45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代偿的可能性大;血清25(OH)D水平<20 ng/mL的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发生肝硬化失代偿的可能性大,肝脏病变程度重。结论维生素D缺乏在慢性HBV感染者中普遍存在,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尤为显著;血清维生素D水平可作为评估慢性HBV感染者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LCPH)患者肝窦内皮细胞功能与肝功能性血流量(FLPF)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LCPH患者和10例同期手术的非肝硬化肝囊肿患者,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CD44的表达水平,放免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的含量,D-山梨醇清除率法检测FLPF。结果对照组肝组织CD44表达水平很低,阳性染色面积为(3.49±0.38)μm2,LCPH组则明显上调,达(41.38±11.88)μm2。对照组血清透明质酸含量为(48.15±14.39)μg/L,LCPH组升高,达(116.11±20.12)μg/L。对照组FLPF为(1 261.22±65.79)mL/min,LCPH组降低至(770.33±48.53)mL/min。结论 LCPH患者肝窦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与FLPF的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评估门静脉脾动脉化对门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对丝线栓塞性门脉高压模型犬进行脾动脉门静脉吻合联合完全门体分流(PACS术),并观察治疗效果。方法对门脉高压犬采用脾切除、门静脉(入肝段)-脾动脉吻合、门静脉(远肝段)-腔静脉吻合。测定入肝门脉、入下腔门脉血流、压力;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内径、最大血流速度、血流方向;观察手术前后肝功能变化,肝脏蛋白质合成变化。结果术后向肝门脉流量(PVF)上升至原来的180%,向肝门静脉压(PVP)上升至原来的196%,门静脉入下腔门脉血流量增至原先的130%,而压力降至原来的45.5%,均具有极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周末肝功能指标和蛋白合成与术前比较,改变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ACS手术成功率较高,术后死亡率低,可同时提高入肝血流和降低侧支压力,是一种值得尝试和进一步研究的新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铁及铁蛋白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铁(SI)及铁蛋白(SF)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SF、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SI。结果慢性HBV感染者多出现SI和SF升高,而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升高,在重型肝炎组最为明显。SF、SI水平与HBV复制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病毒复制增高而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中,SF、SI随着Child-Pugh分级(A、B、C级)依次增高,SF与肝纤维化指标LN有相关性。SF升高的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复发率较高,临床预后较差。结论SF、SI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毒性肝炎的病变严重程度及其预后,可以作为预测肝炎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提要本文观察了12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发现IgM 术后10天明显下降(P<0.01),术后60天有回升趋势(0.050.05);E 玫瑰花结形成试验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但均低于正常值(P<0.001)。结果表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功能已有改变,脾切除使这些改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对肝血流的影响和并发症的观察。对21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实施TIPS治疗,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测门静脉主干血流速度、支架内血流速度,及核多功能仪检测肝总血流。结果表明,TIPS技术成功率85.7%,肝内分流道建立后,门静脉压力下降,门静脉流速增加,肝总血流减少不明显;一过性肝性脑病、支架狭窄,除与建立的分流道部位不同有关外,与血流动力学紊乱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青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切除的效果,探讨影响肝切除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行肝切除术的79例年龄≤40岁的青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病理学特征,并与同期收治的67例年龄≥65岁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对照,分析青年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以死亡作为终点事件,对手术切除术后的生存率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青年肝癌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甲胎蛋白值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丙肝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老年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临床症状、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吲哚氰绿15min滞留率、肝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天数、肝硬化、肿瘤个数、大小、门静脉癌栓、肿瘤分化程度、术后生存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后发现,术前白蛋白<35g/L和最大肿瘤直径≥5cm是影响青年原发性肝癌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切除治疗青年、老年肝癌是安全的、可行的。术前白蛋白<35g/L和最大肿瘤直径≥5cm是青年肝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门静脉高压症术后抗凝治疗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对可能预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96例患者中有41例(40.08%)出现门静脉血栓。患者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手术方式、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及压力差、凝血酶原时间、术前血小板计数、脾脏指数、门静脉内径等均不是预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脾静脉直径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6),当脾静脉直径>11mm时,术后容易形成门静脉血栓。结论术前彩色多普勒检测脾静脉直径可以预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治疗后门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了解肝硬化形成过程中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雄性健康SD大鼠100只随机等分为5组:4个实验组(80只,每组20只)采用腹腔及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l4),同时饮用酒精溶液进行诱导;对照组(20只)给予普通饮水和饲料.分别于2、4、7、10周后观察肝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肝硬化过程中肝细胞经历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及假小叶的形成;血流动力学检测指标发生相应变化,平均动脉压(MAP)表现为逐渐下降,门静脉压力(PVP)、下腔静脉压(IVCP)及门静脉阻力(PVR)表现为逐渐升高,门静脉血流量(PVF)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内脏血管阻力(SVR)表现为先下降后升高.结论本方法可建立稳定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模型,且适于大批量制作;在大鼠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及肝组织病理学均发生了变化,可用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方面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醛固酮 (ALD)的致肝纤维化作用。方法 SD大鼠 90只 ,随机分成 3组。正常对照组 (8只 ) :正常饮食饮水 ,皮下注射花生油 ;模型组 (42只 ) :复合因素制成肝硬化模型 ;螺内酯干预组 (40只 ) :造模方法同模型组 ,螺内酯每天 10 0mg·kg-1灌胃。分别于第 2、4、6、8周末随机处死 8只大鼠 ,眼球采血并取肝右叶组织测定血清和肝组织ALD水平及胶原面密度。结果 大鼠血浆及肝组织ALD水平在模型组随肝纤维化加重同步升高 ,在螺内酯干预组较同期模型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但肝内胶原面密度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ALD对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起促进作用 ,螺内酯可能通过拮抗ALD受体对肝纤维化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解决原位肝移植中肝动脉缺血(hepatic arterial ischemia,HAI)的方法:应用肝动脉桥式转流(hepatic arterial bridge bypass,HABB)维持动脉吻合时供肝肝动脉血流,并对其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进行初步观察。方法选择健康雄性西安地区杂交犬20只,制作犬简易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通过腹主动脉建立肝动脉桥式转流,测量转流前、转流15 min和转流结束1h肝动脉峰值流速(peak velocity,PV)和血流量(blood flow,BF),并统计腹主动脉插管时间和并发症。结果转流情况下肝动脉内血流峰值流速和血流量低于转流前(P<0.05),分别为转流前的83%和80%;在转流结束,开放肝动脉1h后,其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转流前没有显著性差异。平均腹主动脉插管时间3 min,2例出现腹主动脉插管后荷包缝合处出血。结论肝动脉桥式转流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解决原位肝移植中肝动脉缺血的方法,但是这一方法仍然需要继续完善和改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肝硬化大鼠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雄性健康SD大鼠50只,采用腹腔及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l_4),同时饮用乙醇溶液诱导10周,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按KAMADA二袖套法(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对肝硬化大鼠原位肝移植;观察肝移植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36只;进行肝移植手术26次,术后成活并进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12只.经统计学方法检验,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压较术前明显降低[(1.60±0.10)kPa vs. (1.70±0.25)kPa,P<0.05];门静脉血流量明显增加[(7.55±1.02)mL/min vs. (6.15±0.88)mL/min,P<0.05];门静脉阻力明显降低[(11.84×10~(-2)±2.51×10~(-2))kPa/(mL·min) vs. (16.29×10~(-2)±2.40×10~(-2))kPa/(mL·min),P<0.05].结论 异体肝移植术可改善肝硬化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硬化组(LC组)、假手术组(S组)、手术组(I/R组)和给药组(I/R+hemin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皮下注射体积分数为40%的CCl4溶液,每周2次,11周后形成肝硬化模型;停药1周后进行肝脏缺血再灌注;于再灌注后6 h检测肝功能、抗氧化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核转录因子(NF-κB)、天冬半胱酶(caspase-3)和HO-1蛋白的表达。结果给予hemin诱导HO-1高表达能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损伤,提高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水平,降低caspase-3、NF-κB阳性表达。结论HO-1能有效地减轻肝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提高MnSOD水平、降低caspase-3及NF-κB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建立16例“简易犬自体肝原位移植模型”,用酶组化光镜观察及分离肝细胞酶活性定量测定技术,检测了肝组织细胞在肝动脉系统缺血(HAI)1h及3h的情况下其SDH(琥珀酸脱氢酶)和LDH(乳酶脱氢酶)的活性,并与正常肝细胞及冷缺血15min的肝细胞作了比较。结果显示:当HAI达1h,肝细胞线粒体SDH活性已明显减低,而LDH活性显著增高,与冷缺血15min组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01);当HAI达3h时SDH活性极度减低,而LDH活性极度亢进。提示:HAI可能是移植术后供肝病变致某些早期并发症和胆道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尽量限制在1h以内。  相似文献   

16.
原位肝移植对胃黏膜pH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对胃黏膜pH(gastricintraumucosalpH ,pHi)的影响。 方法 选择 2 0例行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 ,采用胃管法 ,分别于入室、无肝期前 2 0min、无肝期 30min、新肝期 30min、术后 2、2 4h抽取胃液 3~ 5mL ,分析胃液的PCO2 ,同时在以上各时点监测动脉血PaCO2 、PaO2 、pH、HCO3 -和BE ,并代入Henderson Hasselbach公式计算pHi。结果 pHi在无肝期 30min、新肝期 30min均显著低于术前水平 (P <0 .0 1) ,且新肝期 30minpHi为最低点。术后 2h虽较术前有所回升 ,但仍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肝移植阻断下腔静脉后胃黏膜有明显的缺血低灌注现象。随着阻断时间延长 ,胃黏膜低灌注、酸中毒的症状加重。提示术前选用抗酸药物治疗 ,术中减少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尽量缩短无肝期的时间对提高pHi、保护胃黏膜、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肝硬化发病过程中的免疫学机理,已为医务工作者所注视,有关免疫学检查亦见诸于临床。本文旨在总结肝硬化病人的免疫学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和结果本文353份资料取自近年住院确诊为肝硬化的病例,多为肝功失代偿期患者。全部病人作了血清球蛋白定量(双缩脲法),绝大多数病人作了γ球蛋白测定(纸上电泳法),部分病人作了免疫球蛋白(单向扩散法)、自体抗体(萤光法)、淋巴细胞转化率、E—玫瑰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